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6

  ..續本文上一頁化齋,只陀林就沒有我了,這個聲音要到阿難的耳邊,目犍連、大迦葉都是佛的弟子,他們不應俱聞,聲音去一個地方,又怎能去多個地方?底下又一轉,「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沙門就翻衆善奉行,何況這麼多的沙門都聽到了,他們聽到鍾聲「同來食處」,都到這一個地方來吃飯,這是一種說法,說聲音來到人的耳邊,不能來的這麼多,怎麼回事情呢?

  

  轉過來再說,「若複汝耳,往彼聲邊」,耳向聲音那邊去,「如我歸住只陀林中」,這又如同我化完了齋又回來了,回到只陀林,拿佛的身體說,則一處有佛在,不能多處有佛在,是這麼個意思,「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耳朵既去了鼓聲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不應該同時聽到,「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何況其中還有象馬牛羊的聲音,這個理就說不通了,「若無來往,亦複無聞」,若沒有來往,就沒有聞了,「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說聲音到哪個地方去,聞性一定向哪裏去,這個地方是沒有一定的處所,若說有,就是多處不是定處,「是故當知」,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地方破處就是顯處,「聽與音聲,俱無處所」,耳朵聽的音聲與這個聞性擱在一塊,俱沒有一定的處所,怎麼回事呢?「即聽與聲,二處虛妄」,你別拿這個當真的,這都是幻化的境界,說耳的聽與這個聲音,「二處虛妄」,這兩個地方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根本上他也不是因著哪裏起的、也不是因哪裏來幫助的、也不是不幫助、也不是沒有因緣起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說到這個地方,顯什麼呢?佛都給破了,一破到底,破處就是顯處!你說不通的地方就是!世問法統統都是不徹底的,佛都給破除了,怎麼才算對呢?這個地方就在這個不說的地方,你就知道了,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人都著在一個地方,哪個地方有聲音、哪個地方應當聞,都執著住了,就是人迷惑的地方。

  

  叁、鼻香處

  

  阿難。汝又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

  

  此一段發明齅與香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佛對阿難解釋,「汝又齅此爐中栴檀」,你聞爐中的栴檀香,就是檀香木中最好的叫栴檀香,「此香若複然于一铢」,這栴檀木二十四铢算一兩,燃燒一铢檀香,「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這室羅筏城四十裏內都能聞著香氣,「于意雲何?」佛對阿難說,在你心意之中,以爲如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說這個香味是生于栴檀木?還是生于汝鼻?還是生于虛空呢?問這叁個問題,底下佛給他解說,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如果栴檀香的香氣生在你的鼻子上,當然于鼻子出香氣,不是從栴檀木出了,說「鼻非栴檀」,你這個鼻子不是栴檀木,「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

  

  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當于鼻入」,應當說從鼻子入香氣,「鼻中出香」,再說鼻子出香,這就不合理,「說聞非義」,聞是向裏聞,你說鼻子往外出香,這不合道理,「若生于空」,也不是生于鼻、也不是生于木,「空性常恒,香應常在」,這個香應當常常的都存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不須借著爐中燒著這栴檀木才聞著香,「若生于木」,若生于栴檀木上,「則此香質,因爇成煙」,然而這個栴檀木因爲點著了才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若說鼻子聞香,也應該聞著煙味,「其煙騰空,未及遙遠」,這個栴檀木在爐子裏一燒,香氣沒去多遠,去了半裏來地,不是這個樣子,栴檀木一燒,「四十裏內雲何已聞?」你說從木生的,也不合理,怎麼才對呢?「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這香、鼻與聞這叁樣,沒有一定的處所,「即齅與香,二處虛妄」,說拿鼻子齅香,這二處都是虛妄的,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怎麼回事呢?「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本來也不是因緣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而出的,是什麼呢?底下就不說了,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四、舌味處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瞰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段文發明嘗與味即如來藏妙真如性,舌頭嘗吃飯的滋味,本是世間法,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本是具足的一個佛法,一個法體,你就求自己,自己拿什麼當佛法,這個人一天的動作,活這一輩子,在身上帶著就是佛法,你要會用,身上帶著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前面這叁科已經說完了,研究過了,這裏說第四科舌與嘗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具足的佛法,怎麼個用法呢?得要研究、得知道根據,病在哪裏?治好病的方法在哪裏?所以佛對阿難說,「汝常二時,衆中持缽」,你每日常常地二時,二時早粥午飯,佛是過午不食,佛世時不許弟子自己做飯,都是托缽化齋叫持缽,這是佛的一分大慈悲心,第一讓弟子不要營求錢財,不得自己做飯,要好好修行,吃飯天天持缽去慈善家化緣去,這有一定的規矩。在家人供養僧人,他也修福了、也信佛法了,雖然當下不修行,也能種下善因,也有出苦的時候。出家人托缽吃飯,也不用自己經營錢財、也不用做飯,余下的工夫好修行,如果修行成功了,供齋的人福就大了,種了福的衆生就可以增智慧,也可以信佛學佛就能成佛,這是佛的一個作爲。

  

  這時候,佛就依著這個道理,就發明修行的方法,修行先要明白修行的方法,你要不明白怎麼修?怎麼行?所以佛對阿難說,「汝常二時」,早、午飯的時候化齋吃,在大衆之中各人持各人的缽,各人有各人的齋主,其間不定哪一頓飯有好的,做個比喻,「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佛拿這個做這麼一個比例,說你遇著上味,「于意雲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如何解說?底下就解釋,此味,指著這個好吃的上味,「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佛問阿難,這個最好吃的東西是從哪個地方生的?你審察審察,是從空中生的滋味?是從舌中生的滋味?是從食物中生的滋味呢?這叁個問題說完了,又對阿難說,「若複此味,生于汝舌」,這個滋味生在你的舌頭上,「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在你的口中只有這一個舌頭,「其舌爾時」,就在吃飯的時候,「已成酥味」,這好味就成了醍醐上味了,「遇黑石蜜,應不推移」,你要吃過醍醐再遇著冰糖,就是說吃了香味再吃甜味,不應把香味推動改變,就嘗出甜味來了,就是這麼一句話,說「若不變移」,說這個甜味吃在嘴裏,再吃香味,甜味不能改變了香味,是這麼句話,「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不改變,你這舌頭不算知道味,「雲何多味?一舌之知」,一個舌頭怎麼知道多味?又香又甜,說這個理也說不通,以一個舌還能吃兩種味嗎?這是說生在舌頭上的道理不完全,似乎是那麼回事,並不是究竟,這是說「若生于食」,舌不能多體,轉過來再說,若不生于舌,「若生于食」,若生在這個飲食上,它有甜味就把香味改變了,「食非有識」,這個知識,知道是香味是甜味,這個食物有香味有甜味,是舌頭嘗的,這食物沒有知識,「雲何自知?」這個食物它哪能自己知道呢?它必定要舌頭才知道,這裏頭還有個理,怎麼這個飲食上它自己能知道呢?「又食自知」,這個理還說不通,若這個飲食自己知道,「即同它食」,就像旁人吃的,「何預于汝?」與你這舌頭就不相幹了,「名味之知」,那才叫知,所以這兩種都不究竟,世間人起了這麼個名字就依著說,要一研究這個理不完全,這底下說,若是以味變也不對、不變也不對,生在飲食上也不對,不究竟對,似乎就像對了是的,這不究竟,底下又這麼說,「若生于空」,更不對了,「汝啖虛空」,你拿嘴嘗嘗這個虛空,「當作何味?」虛空有什麼味?虛空與你有什麼相幹?假定說「必其虛空」,你說從虛空來的味,那可就越說越遠了,「若作鹹味」,這虛空倘若有鹹味來,那理更說不通了,「既鹹汝舌」,既然把舌頭鹹了,必定「亦鹹汝面」,空中的鹹也把你的臉面腌成了鹹的了,「則此界人同于海魚」,若這樣,此世界人必同于海魚一樣,海裏的魚在海裏也不知道是鹹了,「既常受鹹」,常常的受這個鹹味,「了不知淡」,連淡也說不知道了,「若不識淡,亦不覺鹹」,若不知道鹹淡,「必無所知」,沒有所知,「雲何名味?」這個理也說不通,「是故當知」,佛說你應當知道,「味舌與嘗,俱無處所」,連嘗與味這兩樣都是虛妄,這兩種事情人都執著,「即嘗與味,二俱虛妄」,說這嘴吃東西能知道什麼味,這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要拿這個當真的,永遠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