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扫,说完了也扫光了,这种道理说到这里,我再略说几句,这段经文将收的时候,「是故当知,意入虚妄」,说意根入的法尘,这都是虚妄的,这虚妄「本非因缘」,也不是世间上的因由所起的、也不是因哪样帮助成的、也不是自然有的,到底是个什么呢?这不成了个闷葫庐吗?是你说的都给你破了、是你执着的都给你破了,你说的都给你夺过来,夺处就是与处,这个道理说到这儿,就打这个绝言绝想的地方注意,还有什么呢?言语已经说绝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分出有三谛之理,我先略略说说。这三谛理:真谛、俗谛、中谛,悟了真谛理就是超凡入圣,就是圣人,悟了俗谛理就是菩萨,悟了中谛理就是佛,这是三个阶级,怎么叫中谛理?怎么叫俗谛理?怎么叫真谛理?这个真谛理还容易一点,俗谛理要九炼十磨,中谛理那就是功夫到了,头一步就是真谛理,明白真谛理,你就入了圣境了,说真谛理还容易一点,怎么个容易法呢?我给大家说这么一个入处,就是见、闻、觉、知,眼睛见、耳朵闻、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六样舍去两样,不必全说,就是这四样,怎么个办法入手呢?见自见、闻自闻、觉自觉、知自知,这是个入处,你见,你看见的是外边的形色,种种形相你看见啦,你见着你自己的自见,你看见见了,你见着自己的见,这个地方明白这个理,这就是见真谛理;闻自闻,说话我闻听见了,你别听这个声音,你闻自己这个闻,这是个入处;觉自觉,这个身体感觉是冷是热,你觉你自己这个觉,这就对啦,这个地方还有个抓手,要不没有入手处;知自知,你知道自己这个知,你不要还有我知道这个事对不对?合理不合理?那个地方就错了,你知道自己这个知,什么事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是事,你着在事上,你把自己忘了,你那个知是什么样?你自个儿不知道,要能见自见、闻自闻、觉自觉、知自知,要能把这四样弄清楚,这是超凡入圣的一个门。
十二处
一、眼色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这一科文是十二处,「复次」是承着上文对阿难说,「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云何就是反问征起之辞,怎么叫十二处?这十二处根本上就是佛法的一个大题,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佛法的一个具体,什么是具体呢?说这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本来就是凡夫法,怎么就成了佛法呢?这要说一种道理出来。底下佛对阿难说,「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只陀是指只陀太子,只陀太子舍的树林子,悉达多修的精舍,是佛成道后说法的地方,佛就指着这个只陀树林,说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观察观察只陀树林,「及诸泉池」,说我们住的这个祇桓精舍有树林有泉池,这种风景,「于意云何?」佛问阿难在你心意之中做如何解说?「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佛的问法,印度有这种风气,说世间上这个外道唯有印度最多,那个地方算文明,文明的最早,想研究这个道理,有名的国有七十多个,因各国王都尊重这个道理,都有个研究,谁研究的高,当然国王就尊重,因此这个一提倡,那个地方就出了许多大老师,各立一种道门,各说各的道理;那时的外道很盛,印度最高的外道就是婆罗门,婆罗门翻净裔,是清净的后裔,有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各的说法,说的最高上、很出名的,说世界是怎么生的?是怎么有的?他得说个道理,他说的这些咱们不用挨着说,咱也没细看外道那些书,就佛经上有什么咱就说什么。佛就破除外道,破除人普通的这种知识,他说世界是怎么生的?怎么有的?就因这么一说,说得似是而非,都不究竟。佛出世说法,不能依照他们这些,佛把他的道理说得不对的地方,就把他破说开了,是这么个意思。佛说出的道理都是他们那个地方人遵从的,他们提倡的,说世界怎么有的?说从人的知识上有的,也讲六根,还有说从六尘有的,其说不一,因此,佛一样一样挨着破这个邪知邪见,因此佛才说法。佛说法没有一种名字叫佛法,佛法就是破除世间上一切不究竟的法,破尽了下剩的就叫佛法,下剩的是什么呢?没有可说的地方,说这就是究竟的佛法,你开口便错!举念即乖!所以佛说的都是破,破除世界上这些个事情,打根本上解决,一层一层的给被,是这么个意思,要不无故的说这个干什么?破就是拣那个地方人所遵从的、所信仰的,佛这才破,破!你得说出个道理来,你说不出个道理,你怎么破除呢?人家怎么能信?这才对着阿难说,你就观察观察,这个只陀太子舍的树林子,你看这个水池子,这种风景是所见的,你在这上头你研究研究,拿这个意思就破除外道的知见,「于意云何?」在你心意之中怎么解说呢?「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印度外道有这么说的,世界是怎么有的?说从那个见、闻、觉、知上有的,有什么形相生出什么知见,他就这么说,因有这个说法,佛就一层一层的给他破除了。佛经上常说破处就是显处,佛并没说出一句话叫佛法,那就不叫佛法,破处就是显处!佛出世就是破人的迷惑,你把迷惑破尽了,你就成整个的佛,你少破点,有贤人、有圣人、有大圣人之别,究竟把迷惑破尽了就是佛,就是这么个道理,不然佛无故的说这些闻话干什么?这是研究真理,佛说「色生眼见?」是从形色生的,眼才看见?还是「眼生色相?」眼根生的色相呢?这是两个问题,把这两个问题说完了,就照着当地外道的知识,佛是大慈大悲,不能说这个道对、那个道不对,这有个真理说,「若复眼根生色相者」,世界上形形色色都从眼根上生的,佛就对着阿难说,若是眼根生色相,人的眼根,就是看见的见,能生出色相来,说「见空非色」,虚空这不是色,绝不是有色相的,说「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你看见的虚空就不是色相了,若不是色相,这色相应销了,「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说色相既然是没有了,「谁明空质?」所以这个眼根生的色相,眼睛能见虚空,虚空不是色相,空不是眼睛生的了,这个色相当然就没有了,眼也没生色相,那么这是「谁明空质?」这个空相谁能够明白?这是问到这个地方,这还有个虚空,眼生色相,虚空是什么生的?这地方不是没有可答的地方吗?底下说「空亦如是」,你说眼能生虚空,也是这么个样子,若是虚空见着色相又该怎么样呢?这话说不通,这底下转过来又说-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说世间上形形色色,凡有形相的都叫色尘,若生出眼上的知见来,眼睛的知见从哪来的?是从形形色色上有见,你观见虚空,虚空是从哪里来的?「观空非色」,空若不是色,当然不是色尘生眼见了,这个「见即销亡,亡则都无」,一亡一切亡,亡就当没有讲,若没有,一切都没有,「亡则都无」,若都没有,这个理说不通啊,「谁明空色?」谁明白这个空和色呢?你若一定说是眼生色相、色生眼见,这个理你说的通吗?说的不通啊,「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你看见的见与形色与虚空,没有一定的地方,没有一定的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就是色与见这二处,都是虚妄的,怎么叫虚妄?前文说过了,「即色与见,二处虚妄」,不是因这个生,也不是因那个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帮忙助着成的,也不是自然有的,整个的眼生的色相、色生的眼见,这都推翻了,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时候,在这个题目上,大家把他记住,色与见,色也罢!见也罢!色是有形有色的,见是眼睛看见的,这两样你明白,你不执着眼生的色相、也不执着色生的眼见,要能这样,这就是佛法,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耳声处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这是佛拿耳听的音声比较说,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破除外道邪知邪见的意思,破除妄执、妄见,下剩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叫佛法,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你更要听听只陀太子舍的园林,「食办击鼓」,饭做好了,先要击鼓,「众集撞钟」,集众的时候,又要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这钟鼓的音声前后相续,在这个地方,你考虑考虑,「于意云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做如何解说?「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此等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为是这个声音来到耳边?还是耳朵的闻性到声音的地方?拿这个较量较量。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设若说声音来到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如同我去室罗筏城里乞食,「在只陀林则无有我」,当然在只陀林则没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这个声音必定或者来到阿难的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他这个声音到了一个人的耳朵,旁的人不能俱听见。说声音来到耳边的道理就如同人,我进城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