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5

  ..續本文上一頁掃,說完了也掃光了,這種道理說到這裏,我再略說幾句,這段經文將收的時候,「是故當知,意入虛妄」,說意根入的法塵,這都是虛妄的,這虛妄「本非因緣」,也不是世間上的因由所起的、也不是因哪樣幫助成的、也不是自然有的,到底是個什麼呢?這不成了個悶葫廬嗎?是你說的都給你破了、是你執著的都給你破了,你說的都給你奪過來,奪處就是與處,這個道理說到這兒,就打這個絕言絕想的地方注意,還有什麼呢?言語已經說絕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分出有叁谛之理,我先略略說說。這叁谛理:真谛、俗谛、中谛,悟了真谛理就是超凡入聖,就是聖人,悟了俗谛理就是菩薩,悟了中谛理就是佛,這是叁個階級,怎麼叫中谛理?怎麼叫俗谛理?怎麼叫真谛理?這個真谛理還容易一點,俗谛理要九煉十磨,中谛理那就是功夫到了,頭一步就是真谛理,明白真谛理,你就入了聖境了,說真谛理還容易一點,怎麼個容易法呢?我給大家說這麼一個入處,就是見、聞、覺、知,眼睛見、耳朵聞、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六樣舍去兩樣,不必全說,就是這四樣,怎麼個辦法入手呢?見自見、聞自聞、覺自覺、知自知,這是個入處,你見,你看見的是外邊的形色,種種形相你看見啦,你見著你自己的自見,你看見見了,你見著自己的見,這個地方明白這個理,這就是見真谛理;聞自聞,說話我聞聽見了,你別聽這個聲音,你聞自己這個聞,這是個入處;覺自覺,這個身體感覺是冷是熱,你覺你自己這個覺,這就對啦,這個地方還有個抓手,要不沒有入手處;知自知,你知道自己這個知,你不要還有我知道這個事對不對?合理不合理?那個地方就錯了,你知道自己這個知,什麼事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是事,你著在事上,你把自己忘了,你那個知是什麼樣?你自個兒不知道,要能見自見、聞自聞、覺自覺、知自知,要能把這四樣弄清楚,這是超凡入聖的一個門。

  

  十二處

  一、眼色處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這一科文是十二處,「複次」是承著上文對阿難說,「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雲何就是反問征起之辭,怎麼叫十二處?這十二處根本上就是佛法的一個大題,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佛法的一個具體,什麼是具體呢?說這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本來就是凡夫法,怎麼就成了佛法呢?這要說一種道理出來。底下佛對阿難說,「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只陀是指只陀太子,只陀太子舍的樹林子,悉達多修的精舍,是佛成道後說法的地方,佛就指著這個只陀樹林,說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觀察觀察只陀樹林,「及諸泉池」,說我們住的這個祇桓精舍有樹林有泉池,這種風景,「于意雲何?」佛問阿難在你心意之中做如何解說?「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佛的問法,印度有這種風氣,說世間上這個外道唯有印度最多,那個地方算文明,文明的最早,想研究這個道理,有名的國有七十多個,因各國王都尊重這個道理,都有個研究,誰研究的高,當然國王就尊重,因此這個一提倡,那個地方就出了許多大老師,各立一種道門,各說各的道理;那時的外道很盛,印度最高的外道就是婆羅門,婆羅門翻淨裔,是清淨的後裔,有九十六種外道,各有各的說法,說的最高上、很出名的,說世界是怎麼生的?是怎麼有的?他得說個道理,他說的這些咱們不用挨著說,咱也沒細看外道那些書,就佛經上有什麼咱就說什麼。佛就破除外道,破除人普通的這種知識,他說世界是怎麼生的?怎麼有的?就因這麼一說,說得似是而非,都不究竟。佛出世說法,不能依照他們這些,佛把他的道理說得不對的地方,就把他破說開了,是這麼個意思。佛說出的道理都是他們那個地方人遵從的,他們提倡的,說世界怎麼有的?說從人的知識上有的,也講六根,還有說從六塵有的,其說不一,因此,佛一樣一樣挨著破這個邪知邪見,因此佛才說法。佛說法沒有一種名字叫佛法,佛法就是破除世間上一切不究竟的法,破盡了下剩的就叫佛法,下剩的是什麼呢?沒有可說的地方,說這就是究竟的佛法,你開口便錯!舉念即乖!所以佛說的都是破,破除世界上這些個事情,打根本上解決,一層一層的給被,是這麼個意思,要不無故的說這個幹什麼?破就是揀那個地方人所遵從的、所信仰的,佛這才破,破!你得說出個道理來,你說不出個道理,你怎麼破除呢?人家怎麼能信?這才對著阿難說,你就觀察觀察,這個只陀太子舍的樹林子,你看這個水池子,這種風景是所見的,你在這上頭你研究研究,拿這個意思就破除外道的知見,「于意雲何?」在你心意之中怎麼解說呢?「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印度外道有這麼說的,世界是怎麼有的?說從那個見、聞、覺、知上有的,有什麼形相生出什麼知見,他就這麼說,因有這個說法,佛就一層一層的給他破除了。佛經上常說破處就是顯處,佛並沒說出一句話叫佛法,那就不叫佛法,破處就是顯處!佛出世就是破人的迷惑,你把迷惑破盡了,你就成整個的佛,你少破點,有賢人、有聖人、有大聖人之別,究竟把迷惑破盡了就是佛,就是這麼個道理,不然佛無故的說這些聞話幹什麼?這是研究真理,佛說「色生眼見?」是從形色生的,眼才看見?還是「眼生色相?」眼根生的色相呢?這是兩個問題,把這兩個問題說完了,就照著當地外道的知識,佛是大慈大悲,不能說這個道對、那個道不對,這有個真理說,「若複眼根生色相者」,世界上形形色色都從眼根上生的,佛就對著阿難說,若是眼根生色相,人的眼根,就是看見的見,能生出色相來,說「見空非色」,虛空這不是色,絕不是有色相的,說「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你看見的虛空就不是色相了,若不是色相,這色相應銷了,「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說色相既然是沒有了,「誰明空質?」所以這個眼根生的色相,眼睛能見虛空,虛空不是色相,空不是眼睛生的了,這個色相當然就沒有了,眼也沒生色相,那麼這是「誰明空質?」這個空相誰能夠明白?這是問到這個地方,這還有個虛空,眼生色相,虛空是什麼生的?這地方不是沒有可答的地方嗎?底下說「空亦如是」,你說眼能生虛空,也是這麼個樣子,若是虛空見著色相又該怎麼樣呢?這話說不通,這底下轉過來又說-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說世間上形形色色,凡有形相的都叫色塵,若生出眼上的知見來,眼睛的知見從哪來的?是從形形色色上有見,你觀見虛空,虛空是從哪裏來的?「觀空非色」,空若不是色,當然不是色塵生眼見了,這個「見即銷亡,亡則都無」,一亡一切亡,亡就當沒有講,若沒有,一切都沒有,「亡則都無」,若都沒有,這個理說不通啊,「誰明空色?」誰明白這個空和色呢?你若一定說是眼生色相、色生眼見,這個理你說的通嗎?說的不通啊,「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你看見的見與形色與虛空,沒有一定的地方,沒有一定的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就是色與見這二處,都是虛妄的,怎麼叫虛妄?前文說過了,「即色與見,二處虛妄」,不是因這個生,也不是因那個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生的,也不是幫忙助著成的,也不是自然有的,整個的眼生的色相、色生的眼見,這都推翻了,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時候,在這個題目上,大家把他記住,色與見,色也罷!見也罷!色是有形有色的,見是眼睛看見的,這兩樣你明白,你不執著眼生的色相、也不執著色生的眼見,要能這樣,這就是佛法,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二、耳聲處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這是佛拿耳聽的音聲比較說,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破除外道邪知邪見的意思,破除妄執、妄見,下剩的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叫佛法,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你更要聽聽只陀太子舍的園林,「食辦擊鼓」,飯做好了,先要擊鼓,「衆集撞鍾」,集衆的時候,又要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這鍾鼓的音聲前後相續,在這個地方,你考慮考慮,「于意雲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做如何解說?「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此等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爲是這個聲音來到耳邊?還是耳朵的聞性到聲音的地方?拿這個較量較量。

  

  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只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只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設若說聲音來到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如同我去室羅筏城裏乞食,「在只陀林則無有我」,當然在只陀林則沒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這個聲音必定或者來到阿難的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他這個聲音到了一個人的耳朵,旁的人不能俱聽見。說聲音來到耳邊的道理就如同人,我進城去…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