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暗呢?「若從暗來」,你要說他從黑暗來的,若說從黑暗來的,「明即隨滅」,到光明的時候,暗就得銷滅啰,「應無見明」,應當別見著明就對了,怎麼還見著明呢?這不都是不對嗎?「若從根生」,若說是從眼根生出來的,「必無明暗」,必定沒有明相、也沒有暗相,怎麼還有明暗呢?這也說不通,「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要如是這個見精,說從哪裏來的都不對,「本無自性」,他自己沒有個自性了,「若于空出」,若這樣說是從虛空來的,「前矚塵象」,往前一看這個前塵之相,前邊有形相的塵相都看見了,「歸當見根」,他要歸回來,應當得見根,怎麼見不著眼根呢?這也說不通,「又空自觀」,若說從空生出的見,他自己觀,「何關汝入?」與你的眼入有什麼相關?「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是所以的原故應當知道,這眼入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和合生的、也不是自然有的,是怎麼有的呢?這個地方就不說了,無形中說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由這個體用裏頭不可思議的真如性,你要拿世間法說,怎麼說也說不通。

  

  二、耳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文發明耳入-耳根收入的聲音,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這麼個意思。佛對阿難說,「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譬如有人用兩個手指塞住兩個耳朵,「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塞久了耳根發生疲勞,頭裏有響聲,從這一來,「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耳朵與疲勞之相,二者都是菩提不守本位,從這裏頭發生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不是因旁的,因于動靜二種妄塵境界,「發聞居中」,我們在其中發生聞聽作用,「吸此塵象,名聽聞性」,吸收動靜塵相,我們稱之爲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這個聽聞作用,離開動靜二塵,畢竟沒有自體,是個虛妄的,「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如是阿難,你應當知道,這聞聽的性,也不是打動裏頭來的、也不是打靜裏頭來的,「非于根出」,也不是打耳朵而出,「不于空生」,也不是打虛空所生,「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若從靜來」,設若說從靜來的, 「動即隨滅」,動就沒有了,聞性隨著靜銷滅,「應非聞動」,怎麼還聞見動呢?「若從動來」,如果說從動而來,「靜即隨滅」,當靜的時候,聲音就滅了,應該沒有感覺靜,「應無覺靜」,何以又覺著靜呢?「若從根生」,設若說從耳根出的,「必無動靜」,耳朵他自己會生,也用不著動靜了,「如是聞體」,這個聽聞聲音的體,「本無自性」,本來就沒有自性了,「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若說是虛空所生,虛空既有聞聽的性,就不叫虛空了,「又空自聞」,再者虛空若是自己能聞,「何關汝入?」與耳朵聽聞有什麼相關?「是故當知,耳入虛妄」,耳朵聞聽外邊的動靜,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到這個地方一切皆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說這些全都不對,說到究竟不說的地方就對了,這個不可說之處含著如來藏妙真如性,說的這個全不對,都給推倒了。

  

  叁、鼻入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段文以發明鼻入即成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六入哪一入都要成佛性,你明白這個理,你好成佛,這六種,你一種明白了,哪一種都明白了,人的根性不一樣,不一定打哪一層明白,佛都說到了,現在說到六入的第叁入,佛叫一聲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先說個譬喻,有一個人用力急急的向鼻子裏頭抽冷風,「畜久成勞」,久了發生疲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有冷氣抽入,因爲有此觸感,便分別出鼻子的通塞與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以至香臭等氣味,「兼鼻與勞」,相兼著有形相的鼻子與勞相,「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二者都是菩提瞪發勞相,菩提是大知覺海,菩提這兩個字翻知覺,這個知覺是無量無邊的知覺,比大海還要大,無量無邊的大,我們都把知覺縮小了,都說知覺在心裏頭、在身體上,外國人還研究說在腦筋裏頭,這個不能說不是,都有那麼一點對,是少份子,怎麼個理呢?這知覺太大了,所以稱爲知覺海,無量無邊的大,人人都如此,自己不承認、不知道,你要不明白這個理,你怎麼能成佛呢?怎麼能開佛的知見呢?大材小用!自己有這麼大的氣量、這麼大的知覺不用,拘泥在這個身體上,拿這個身體把自己拘住了,就像個監牢獄一樣,這個監牢獄住完又找個監牢獄住,又住上了,你心思心思,這個地方都是人吃虧的門子,佛若不出世說明,人永遠得受苦,「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自己不知道,錯了!不守自己本體的大知覺海,妄自作勞,向空中瞪眼,眼發勞相現空中花,拿花當真!這個地方是說鼻根,比喻還是這麼比喻,「因于通塞二種妄塵」,鼻子有通塞二種虛妄的塵,「發聞居中」,我們在其中起了齅覺的作用,「吸此塵相,名齅聞性」,名之爲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這個齅聞性離開通塞二種妄塵,「畢竟無體」,就沒有自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當知道這個齅聞性,也不是從通塞來的,「非于根出」,也不是從鼻根而來,「不于空生」,也不是打虛空來的,「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如果從通而來,鼻子塞住的時候,齅聞性應該隨著通而銷滅了,何以又感受堵塞呢?「如因塞有」,如果是從堵塞而來,「通則無聞」,當通之時,應該隨堵塞銷滅,「雲何發明香臭等觸?」怎麼又能知道香、齅等味呢?「若從根生」,如果是從鼻子而生,「必無通塞」,鼻子並無通塞等現象,「如是聞機,本無自性」,這麼說,這個齅聞性本來就沒有自性了,「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齅汝鼻」,如果是從虛空所生,虛空裏的齅聞,應當齅到你的鼻子,「空自有聞」,並且虛空既然有齅聞的作用,「何關汝入?」哪裏是你的鼻入呢?「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所以當知鼻入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而有,也不是自然有的,說到這裏就不說了,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研究,這個地方說鼻入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善于說法,大家一聽,還有什麼?法本無說,一說就錯!沒有說還要說,說到無說上,還讓你心服口服,除非佛能說法,誰能說的這麼徹底?一說就錯,剛才念的這段文,再稍加解釋,大家都聽見了,他說哪句話對呀?哪句話是佛法?統統沒有,怎麼叫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這話怎麼向下交待?說「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怎麼說都不是,什麼是呢?要說出是來就得打嘴巴子。這佛法無說,說到無言自明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單單的有一點言說,那不是真實義啊!佛就把無言說的道理說到這兒,說鼻入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讓你自己認得自己,在這個地方要回光返照,要照一照,你心裏什麼也沒有了,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心思心思,你還想個什麼、記著什麼、把這個東西背下來,你自己把自己染了嘛!把自己就害了嘛!大乘經說到這裏,這個難信之法,不容易信啊!佛在十二年前都沒敢說這個法,十二年以後,等小乘都成就了,這才敢說方等部,方等部後,才說般若經。所以,這種道理,大家要在心裏頭會,說到無說自明心,說到沒說,你這個心裏頭什麼也沒有,再說出什麼,把你的心又汙染了,是自性清淨心!你那個自性就是一個清清淨淨的心,什麼也沒有!你要再以世間的有就把自己這個心給染了,我們人都講就學,學的愈多愈染,講「一塵不染,萬法皆空」,這就是佛法裏的成語,在這個地方,大家要悟一悟,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一路上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統統都推翻了、統統都不是,這個地方隨處都是,你要是一沾到就錯了,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鼻入說到這裏爲止。以下說舌入即藏性,言語又不一樣了,十八界統統都是,除了佛,誰有這個智慧能把這個無說說出來,還得要你信,還得要心服口服,非佛不可!

  

  四、舌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