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拿這個舌頭舐這個嘴唇,「熟舐令勞」,舐來舐去,久了就發生勞相,「其人若病,則有苦味」,有病的人感覺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無病的人舐出微微的甜味,「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苦味甜味都是顯出人的舌根的作用,「不動之時」,不動的時候,「淡性常在」,就表示極淡的性是常在的,「兼舌與勞」,兼著你的舌頭與舐的勞相從哪裏來的呢?「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都是因在菩提正覺中,不守本分而有勞相,就是這麼個意思。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甜苦代表苦、辣、酸、甜、鹹,這算一邊,淡味是對著苦、辣、酸、甜、鹹,這也算是一邊,這二種妄塵,「發知居中」,發出知覺來,居在覺性之中,妄作妄爲在大覺海內,無故的不守本份,發出勞相來,就有世界十二類衆生,「吸此塵象,名知味性」,吸收這五味之塵相,名字就叫知味的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這個知味之性也是虛妄的,他離開甜苦淡二塵究竟沒有自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就打這兒論,阿難!嘗苦淡的知,也不是因甜苦味來,「非因淡有」,也不是因淡味有的,「又非根出」,也不是從舌根上出來的,「不于空生」,也不是虛空生的,「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若甜苦來」,如果由甜苦而來,「淡則知滅」,嘗到淡時,這個知味的性應該隨著甜苦滅了,「雲何知淡?」怎麼又知道淡味?「若從淡出」,如果是由淡出的,「甜即知亡」,嘗到甜味時,知性應該銷滅了,「複雲何知甜苦二相?」怎麼又知道甜苦二相呢?「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若說打舌而生,舌頭沒有甜苦味與淡味,「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說知道味的這個根,本來他自己沒有個性,「若于空出」,若從虛空出的,「虛空自味」,虛空自己有味,「非汝口知」,不是你的口入,「又空自知」,虛空自己知道,「何關汝入?」與你的舌入有什麼相幹?「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當知舌入也是虛妄的,也不是因緣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說到這裏顯出這個不可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身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一段文是第五科,明身入即藏性,身上所入的無非是冷熱等相,這身入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個題目。佛叫一聲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這個身體對于觸塵是對待的,以冷手觸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若熱的這邊勝,冷者就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將兩手合在一塊,合覺了就「顯于離知」,顯出了離開也知道,「涉勢若成」,所涉的這個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說這兩只手冷熱的觸塵,隨著哪邊勝,他向哪邊轉,「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這地方要留意,就是這個合覺之觸顯于離知,一個合、一個離,合與離是反對的,合就不離、離就不合,這個知覺裏頭統統都有關系,說「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離開了還有個知,這表示離開一切相,離開一切分別這個知,這是最要緊的,若離開一切分別還有個知在,這就是一塵不染了,「顯于離知」,這種情勢若不成呢?就不用說了,「涉勢若成」,這種情勢成啦,「因于勞觸」,這兩個手妄自作勞,往一塊接觸,這不就成了嗎?成是成什麼?成就這個接觸,「兼身與勞」,兼身與這個勞觸,「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同都是一個菩提的大知覺海,不守自性、妄自作勞,就如同人的清淨眼,往虛空裏瞪,眼上發花,虛空裏沒有花而出了花,這是無中生有、這是妄自作勞,這比喻無故的妄自作勞。一個人到了清淨的地方,世界萬象都泯滅了,這是由有入空的頭一步,到了入中道就不容易了,那就成究竟的佛果,說「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這個身與這個勞,菩提是個大知覺海,他不守本分,就像人無故的拿眼睛向虛空瞪,瞪出花來,無中生有,本來就沒有,「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這就是一個妄塵,就是一個冷、一個熱,向一塊一接觸,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這個知覺性,是所知所覺的性,不是本知本覺,「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
底下解釋這是怎麼個緣故呢?當然得說個道理,「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你離開時,覺應當就滅了,「雲何覺離?」爲什麼又有離的感覺?當時就給他破了,「違順二相,亦複如是」,到這裏是一段,說這個違順二相也是這麼一樣的比較,「若從根出」,若是從身根上出的,你身上自己出感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必定是沒有離合違順等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你身上這個知覺,根本沒有自己這個知覺性,就如眼不見眼一樣,所以這當然也不是從身上出的,「必于空出,空自知覺」,說由空出的,空自己知覺,「何關汝入?」與你這個身入有什麼關系?「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是所以的緣故,應當要知道,身入就是虛妄,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意入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
此一段文是第六小科,發明意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共是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能入形色,耳朵入聲音,鼻子入香臭,舌頭入滋味,身體入觸(冷、熱、澀、滑),心裏頭入是非、善惡、好醜,六根入六塵,人在世間上統統是如此。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吸收六塵,眼能入色塵-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之形色,耳根能入各種聲音,鼻根入香臭,舌根入苦、辣、酸、甜、鹹等五味,身入冷熱、澀滑,意根入是非、邪正、善惡、好醜,能入的是六根、所入的是六塵,這地方但說六入的第六科意入,意是令發動思想,他入前五塵的法塵,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統統都叫法,法就當樣子講,把外邊的五根所入的東西,都納在意根裏頭,這總名叫法塵。說這個幹什麼?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道理可常說,有新來的、沒聽過的,再略說一說,這是佛法的一個具體-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隨緣裏頭藏著不變、不變裏頭藏著隨緣,這就叫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佛法的一個根本,正式的根本就叫真如,這上邊還加一個妙字,底下還加一個性字,叫妙真如性,這個名相的究竟就叫真如,怎麼叫真如呢?世間人都講求真,說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若要求真,到如的本位上才叫真,你要各如本位,那就歸真了,人都不認得。怎麼叫各如本位呢?就說世間上這些形相,從眼睛說,對著長、短、方、圓的形色,青、黃、赤、白是顔色,照著形色上說,這是一個方便,說是個圓的,你若在本位上論就沒有名字。真如,因什麼叫真如?因如就真,世人求真,什麼東西是真的?各如本位,就是到了真的地方,怎麼叫如、叫真?怎麼不叫如真呢?怎麼叫真如?就像平常人說話方便,好比這個人是好人,因什麼他叫好人?因爲這個人好,名字就叫好人,因如就真,就叫真如,是這麼一個口音,說如真,就叫真如,叫真如也罷、如真也罷,如怎麼就真呢?世間人求真,各如本位,這是到了真實的地方,說如能真、不如就是假,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假者借也,假借的!怎麼叫假借的?假比說長短方圓,說這個東西是方的,因什麼叫方?他是借著圓才叫方,方借著圓、長借著短、大借著小,都是借來的,本身上沒有名宇,這個道理就在這裏,所以你要是借的,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若在本位上,本位上沒有名字,他因什麼叫方?借著圓才說方,佛法是說真理,這地方說叫假的,方的借著圓的,互相假借,所以高的借著低的、大的借著小的,你一開口就是假借的。這個地方不假借,如于本位,我不向外邊去假借,不去假借這個地方就沒有名字了,如在這個本位上,所以這就叫歸真了,歸了真,名字就叫真如,在本位上如字就是各如本位,這個名字就解釋開了,所以說世間上要想求真,就是各如本位,就是真的,如在本位上名字就沒法起了,這個如字是如本位。
第六段說意入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什麼叫意入呢?就是心意的意能入法塵,就是外邊一切法的塵相,色、聲、香、味、觸,這都叫塵,修行講一塵不染,我們哪裏不染塵呢?這就不用細說了,這個地方說意入就是佛法的具體,這話怎麼講呢?佛法具足的大體是什麼呢?從哪裏起?從哪裏見呢?怎麼講呢?前面已經解釋過了眼、耳、鼻、舌、身五層,這個地方是說意,意裏入的法就是色、聲、香、味、觸的影子,都在人的心意裏收攝著,眼睛早先看見過的,耳朵早先聽見過的,現在一想還想得起來,都在心意裏頭收著,想是想,可不是事實,都是心裏頭的影子,這個地方說意入,就是說到第六,意入本是世間上的凡夫法,人人都明白的,人人都具足的,怎麼就成…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