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了究竟的佛法呢?問題就在這裏,意入就是究竟的佛法,如來藏妙真如性!這都是佛法的一個具體,這底下才可以解釋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這得要解釋了,得詳詳細細的說清楚了,不說清楚人不信啊,意入怎麼就成了佛法?所以得要詳細的說,佛對當機阿難說,先說個譬喻,好讓你明白,「譬如有人」,比如一個人,「勞倦則眠」,一天做工勞苦了,身體就疲倦,就得睡覺,「睡熟便寤」,睡夠了就醒啦,醒了該怎麼樣?「覽塵斯憶」,他這時候拿根覽塵,什麼叫根覽塵?眼、耳、鼻、舌、身是外五根,意是內根,這地方先說外邊的,眼、耳、鼻、舌、身是浏覽,浏覽就是隨便看,看什麼?看外邊的五塵,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這是五根著五塵,所以說「睡熟便寤」,寤就是醒啦,醒了就不能閑著,拿五根覽這個五塵,覽上什麼就想著什麼,憶是記住,「覽塵斯憶」,就是把他記住,不能長記,久了失憶,一會兒旁的事情來了,把這個億就失了,爲忘,把這個事情就忘了,所以拿這個地方做比例,光比例顛倒,「是其顛倒,生住異滅」,這就是人的顛倒,這顛倒是什麼?生住異滅這四層,什麼叫生住異滅?就是人勞倦了則眠,勞倦了他就生起睡覺的這個眠來了,所以這地方拿這個做比例,勞倦則眠這叫生,睡醒了叫住,「覽塵斯憶」,第叁就是異,異就不能一樣,覽塵是浏覽,眼看完色相,耳朵就要聽聲音,鼻子要聞香臭,舌頭要分別說話、吃東西-苦辣酸甜,就是浏覽這個,覽塵-覽這五塵,斯憶-心就想住了、記住了,你要功夫長了,或有旁的事情一打閑岔,就把這個丟失了-「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說「勞倦則眠」叫生、「睡熟便寤」叫住、「覽塵斯憶」叫異、「失憶爲忘」叫滅,這四樣要一起心思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說「眠寤憶忘」這四個字就是生住異滅,這個地方再加上「是其顛倒」,這就是人顛倒的地方,這一顛倒失于正常,把正當的正義就失了,就說這四個字「眠寤憶忘」,這就「是其顛倒,生住異滅」,這怎麼叫顛倒呢?人一天來回的轉,這就是個顛倒,大家想想,哪個人不如此?拿這個就範圍住了,範圍住都在意根裏頭,都在這個心意之中,讓他就範圍住了,就是這一晝夜,無非就是「生住異滅」,哪個人逃得出去呢?這地方就叫輪回,輪過來轉回去,轉完了幾十年一死,死了再轉個人還是這麼幹,這還不是顛倒嗎?他是範圍住了,就出不去了!所以這個地方就給解釋了,意思很長,一個人不容易回轉過來,把這個迷惑醒寤過來,很不容易!佛是耐著煩,詳詳細細的給說,「吸習中歸,不相逾越」,這不相逾越就是輪過來回過去,挨著來!一個挨一個,生完了就住、住完了就異、異完了就滅、滅完了又生,這還有個完嗎?你心思心思!你說這地方是顛倒不是顛倒?誰逃的出去呢?佛要不把這個法說明白了,你逃不出去呀!拿這個就承認了,人人都承認,連我也如此,誰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才告訴人,「不相逾越」,誰也不能超過誰去,你得挨著來-生、住、異、滅,就是眠、寤、憶、忘,一輩子活幾十年,就是這一套,弄得喘不過氣了,人人都如此,「稱意知根」,說這就稱爲意知根,意知根收攝世間上這些事,他就是個根,這地方把這個毛病說完了,這就要上佛法裏頭說啦。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意還沒妄自作勞,你這個意若勞動的時候和沒勞動的時候,這兩樣擱在一塊叫「兼意與勞」,這統統都是菩提,菩提翻覺道,也稱覺海,這人的知覺無量無邊的大,佛證到菩提的果位,那個知覺是遍滿一切處,處處是佛的知覺,我們人的知覺才多大?你就把這五大洲都遊過來,這要照著佛法比,還不夠海水裏頭毛頭一滴,那不是與佛差得遠了,說「兼意與勞」,把他擱在一塊,「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菩提就是一個大知覺海,他不守本位,妄自作勞,就生了勞相,怎麼叫妄自作勞呢?怎麼叫「菩提瞪發勞相」?這都關乎前文,在前文有這麼一個比喻,一個人沒病的清淨眼,向虛空裏瞪,空中看見花,這比喻人的清淨眼好比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大知覺海,大材小用,人不承認自己,就認得這麼一點,這裏佛說,「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就像人的清淨眼,清清淨淨那有多麼自在,他無故一個勁的瞪,瞪來瞪去的,眼裏發花了,就拿花當真的了,還不舍得,你看這個冤枉不冤枉呢?就是這麼個意思,世界上我們眼睛看見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這都是眼睛瞪的花,向佛法一比,大材小用了,你還有什麼希奇的事情,又是做了官又是露了臉,一轉眼就完了,你心思心思!所以這底下慢慢的就解釋了,這一解釋就啰嗦了,「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底下又說-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這是佛先把這個給他說開了,因由就在生滅二種妄塵,生滅就是生住異滅,「是其顛倒,生住異滅」,說「因于生滅,二種妄塵」,說生住異滅也就算是兩種,生滅是兩頭說,這兩種妄塵,生了滅、滅了生,「集知居中」,集是招集,眼、耳、鼻、舌、身招集來了,他就記住了,人都說心在身內,人都這麼承認,「吸撮內塵」,這意根染塵叫內塵,因什麼呢?對著外說內,眼、耳、鼻、舌、身對外五塵,意知根在身內,前五根吸收完了,意根收納起來,這叫「吸撮內塵」,文就這麼講,撮是抓一把來撮這一點,「見聞逆流」,逆流是怎麼的?人的眼看色、耳聞聲,都是向外流,這意根在裏頭,向裏面流,所以叫逆流,就是流也沒流到個究竟的地方,說「流不及地」,他沒有一個究竟的地方,流到哪裏算數,流到意裏頭,到這裏就算了,「流不及地」,沒有一定的地方,這地方名什麼呢?「名覺知性」,就是人覺知的根性,人的這個意大材小用,就用這麼一點,「此覺知性」是個虛妄的,從外邊染的,「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寤是醒了、寐是睡著了;寤就生了、寐就滅了,寤寐、生滅這都是對待法-生住異滅,寤寐、憶、妄統統都是這個,「畢竟無體」,這是一個虛妄所成的,沒有究竟的體,就是習慣性、就是習氣。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如是是承上邊說,對阿難說,當知底下又一個如是,就是這個沒有分的,「當知如是覺知之根」,就是你當下意根裏頭覺知的這個根,這叫意根,這是你的知覺,這個知覺不是真的,是假定的、假借的,這個打哪來的?「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你聽聽這個事情,離開這四樣,再怎麼說他是假的、是無常的、靠不住的,「非寤寐來」,也不是你醒著來的、也不是你睡著了來的,「非生滅有」,不是才把他生下來,一會兒就銷滅了才有的,「不于根出」,也不是打你意根裏出來的,這都是一種的習氣,「亦非空生」,也不是虛空生的,說這四樣全不是,底下得解釋說,不是得說出個不是的道理來,「何以故?」什麼緣故?怎麼不從寤來?「若從寤來,寐即隨滅」,這東西不是打你醒著來的,怎麼知道不是?設若從醒著來的,這個知覺,「寐即隨滅」,寐是睡著了,睡著了他就滅了,完全不是,若滅了,一滅一切滅,究竟滅了,寤一定是寤,就不是滅,「若從寤來」,這是寤,「寐即隨滅」,若睡著就滅了,一滅到底,你這個知覺的根,寐的時候他就應當滅了,有生必有滅,若果然滅了,「將何爲寐?」寐這還有個睡覺的,可知道這不是從寤裏頭來的,這是說一層,說「必生時有」,一生的時候就有,有生必有滅,「滅即同無」,滅的時候一塊銷滅了,就算從生處來的,有生就有滅,「滅即同無」,一滅到底了,這怎麼還有一個受滅的呢?「令誰受滅?」令哪個還有個受滅的?受滅時這個地方他沒究竟滅呀,「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若從滅有的,生當時就沒有了,「誰知生者?」還有誰知道生的呢?「若從根出」,這意根與前五根連著,身根應該說是意根了,這身根的覺,前邊已經說完了,這地方「若從根出」,這個根就是意根,就是人的血肉疙瘩,肺底下蓋著的叫心房,「寤寐二相,隨身開合」,人的這個肉疙瘩更沒有什麼作用,他隨身開合,身體醒他就開了,要睡著了他就合上,就是這麼個意思,「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你這個知覺性你別疑惑,拿他當做真的,你這個覺知「離斯二體」,一個寤、一個寐,這個身體離開這個,「此覺知者,同于空華」,就同于看花了眼睛,見空中有花,根本上就沒有,「畢竟無性」,沒有究竟的性體。

  

  「若從空生」,若說從虛空生的知覺性更不對,「自是空知」,虛空生的知覺性與你有什麼相關?虛空生的虛空有知,「何關汝入?」與你的身入有什麼相幹?「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所以的原故,應當你要知道,意入虛而不實、妄而不真,也不是世間上因緣幫助成的、也不是自然有的,完全都不是。這佛法要義大家要知道,破處就是顯處,按前邊這個意思說的,我們人所執著的,佛都給破了,這破的地方就是顯的地方,奪處就是與處,你執著這個,佛給你奪過來,奪過來就是給了你,奪處就是與處,怎麼個理呢?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但但地有點言說,是一點真實的道理也沒有,佛是隨說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