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得成無上菩提,他一修說修錯了,「無上菩提」是沒有比他再高上的,這是一種知覺的道路,菩提叫覺道,說我覺悟、我明白,我不迷糊啦,這麼一條的大路,照這條路走,這個名字就叫菩提,要不能成無上菩提,照修行人說,不修行的人就不談了,在這後半部上說那不修行的人。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別成特別的他也修成了,他沒成佛,得少爲足,聲聞是小乘聖人,怎麼叫小乘聲聞呢?佛說法的聲音他拿耳朵聞見,他記住這個話,他記住這個理,他也給人講一講,他說也叫佛法,然而不徹底、不究竟。佛說的法,拿言語,言外思義,教外明宗,在言語以外讓你想這個意思,在這教理以外明白這個個宗旨,這才是佛的意思,他叫聲聞,佛說的聲音我聞聽的名字也記住了,拿這個就當佛法,這就叫聲聞。小乘的人他比不修行的人強點,然而人有兩層生死,他就了一層分段生死,這兩層生死:一層分段生死、一層變易生死。我們這個人的生死,像我這個身體活到八十多歲,還不知道哪一天就死,這叫一段落一分,這個身體叫一分子,壽命活到七十、八十,叁十、五十不定多大歲數,告一段落,一分子一段落,算一層生死,你活這些年不吸氣了就算死,這個名字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有個根,從哪來的?從這個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是什麼?就是我們心裏頭,這個妄想心,思前想後,一回想完了善、一回又想惡、一回又想不善不惡,萬別千差,心裏沒有休息的時候,這就是變易生死,你要是學佛,這兩種生死都離開,也沒有分段生死的苦,也沒有變易生死的苦。你要說小乘和中乘,他只了一層分段生,他心裏妄想根還沒去掉,所以他這個名字叫聲聞緣覺,這是小乘和中乘。聲聞是聞佛說的聲音,他記住了這個理,他沒徹底證到四果何羅漢,了一層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還未了;緣覺也如此,比聲聞高一點叫中乘聖人,他由十二因緣覺悟,此處不暇宜多說。因爲佛經不是爲說聲聞緣覺的道理,聲聞緣覺的道理也有修行的法,但我們說的是大乘,不暇宜說中乘,這都不究竟,但可以慢慢的由小乘至中乘以至大乘,要慢慢來,他直接明白佛法,修法他卻做不到,已經很不錯了,他已有聲聞緣覺特別的成就了,聲聞是小乘的聖人、緣覺是中乘聖人,這底下還有不如聲聞緣覺的。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這外道講修長生不死,說出個道來,可以騰雲駕霧,這「楞嚴經」後邊有十種仙道能成仙,所以長生不死活幾萬年,這是在人間,這裏暫且不說,總之十種仙都叫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底下還不如這外道的是諸天,諸天是在世間上做德行做好事,這二十八天也有修行法,他的修行法也講禅定的工夫,這世間禅,這地方要分清楚;出世禅,有出世上上禅;天上有天上的禅,天上有四禅八定,也有禅定的功夫,一共有多少層天,二十八天,這都叫凡夫。在這時候,佛說他們都修錯啦,「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外道比諸天還高,諸天有天王,不如天王的魔王天上也有,世間也有叫魔王,混世的魔王,搞亂世界,「及魔眷屬」,還有魔王的眷屬,這因什麼呢?他們也要修行,修錯了,怎麼修錯的呢?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這是佛告訴,「皆由不知」,這個因由有「二種根本」,一個生死的根本、一個不生死的根本,這是二種的根本,是錯亂修習,他不知道怎麼叫個生死的根本?怎麼叫個不生死的根本?他心裏頭不明白,是「錯亂修習」,他修也修錯了,怎麼修?怎麼習學?「錯亂修習」,錯修亂學,這像什麼?佛說一個比喻。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以上說的天上的人,還有外道,還有魔王,還有魔王的眷屬,還有十種仙,都在裏頭,像這比方什麼呢?他像煮飯,他把白沙子收來,就像飯米粒子似的,拿這白沙子做成白飯,拿沙做飯,這是個比喻,那東西還煮得熟嗎?能吃嗎?「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弄了一堆白沙子放在鍋裏頭,他要煮白飯,你想那怎麼可能?白沙也像米粒子似的,也差不多,差的大遠,你要再怎麼修行,佛說的那不能成,拿沙子還能煮出飯來嗎?你修行沒得個正路,你還能夠入了正果嗎?你沒有個好結果,說「猶如煮沙」,就像煮沙子,要把他煮熟了白米飯,這事情哪能做的到呢?「縱經塵劫」,縱讓你一個勁的煮,煮的那個時間就像塵劫那麼久,你也不能煮出飯來,這是比方修錯了,拿沙當米要煮成飯「終不能得」。
一、生死根本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
這「雲何二種?」是承著上文,說是「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是承著這裏說的,說「雲何二種?」那是二種錯亂修習的,佛叫阿難,說「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這是頭一種,是生死的根本,佛叫阿難這二種的生死根本,說頭一種說是從無始劫以來,生了死、死了生,由這裏就叫生死的根本,說「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說從這個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怎麼叫生死的根本呢?底下就解釋這生死的根本,說「則汝今者」,是指著阿難說,就是你現今的這個是什麼呢,「與諸衆生」,不但是你一個人,一切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錯就在這裏,怎麼叫「用攀緣心」呢?攀緣兩個字可以互相而用,這個舉就是用手辦這個事情,有能攀、有所攀,這個緣也是可以做能攀、所攀,在這個地方若是解釋,這個攀字就得做能攀,這個緣字就做所緣,這好明白。這攀緣兩個字,包括的很寬,一個能攀的心、一個所緣的心,他是這麼一句話,這個心承著上邊兩個字,一個舉、一個緣,攀就是人能攀能知覺的這個心、緣就是所緣所知覺的心,攀也是用心、緣也是用心,這分出一個能緣、所緣來;能攀、所攀,這個攀緣的心就是一個能知覺、一個所知覺,這本是一個妄想、一個緣影,這是人的心,所以這妄想上又迷惑,又加上一個緣影,這個人都是多用,用常了,拿著攀緣的心,就是一個所緣的境界,這就叫六塵緣影。你假使拿眼睛一看,什麼顔色、什麼形象,這是一個外緣或者聽著什麼聲音,這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修行法講的是一塵不染,才能萬法皆空,我們普通人的心,都拿著這個心攀塵,攀塵就算是一個妄想,說哪個色好看,我就拿眼多看;哪個音聲好聽,拿耳朵就願意多聽,這就叫攀緣。這地方你願意聽的這個時候,這是個妄動,這是個妄想心,你不應當隨著這個聲色轉,自己就沒有本位,隨聲色就轉啦,這個地方這是個妄心,妄想心有說是緣影的心,怎麼叫緣影呢?你那心裏頭聽的聲音或看見什麼形相,你心裏頭有這麼個影子,已經看過、已經聽過,看完了、聽完了,心裏頭還有個影子,你不但不認得這個真心,你連妄心都忽略了,妄說是虛妄,不應當做的,這就叫妄做;這地方你心裏頭光有影子,你把妄想心都迷啦,你別說是真心,這心裏有個影子,就拿著當了心。阿難尊者七處征心,前邊征求這個心在哪裏?把他征實了,因什麼他就拿著緣影的心就當了真心?何況妄心?他連這個妄心都沒得著,何況真心呢?不是更錯了嗎?所以佛才不許可給他解釋,你前頭七處征求這個心都不對,「則汝今者,與諸衆生」,不但你一個人,差不多都如此,「用攀緣心」,能攀的這個心,去攀這個所緣的相,這就叫攀緣心,這個攀緣的心,這裏妄心又成了緣影的心,拿這個當什麼呢?當了自性,你看這錯不錯呢?這一錯到底,人的性是天然的,不光是人類,就是一切的動物、礦物、植物都有,他是天生的、天然的,人人本有的,他要不人人都能成佛,佛也是以這個成的,即使我們是用錯了,但一點也不缺少的,全部具足,我們本來具足的是什麼東西?叁種因:正因理性、緣因善性、了因慧性,這是人人本具,生下來就有。正因的理性,人都是秉天理所生,要沒有天理人從何處來,研究起來就叫理,究竟他就是個性,這個性也是假定的名詞,是不可名不可相的,是天然的,人人都如此,這是個正因,這個正因養成了,才成清淨法身。佛有叁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應化身,還有四智成就佛身,人人都具足,他因什麼他有這個種子?這個因好比五谷各有種子,再加上境養它就生芽,由因說能結果,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叁因,就能成佛的叁德秘藏,怎麼叫秘藏?秘者不可見、藏者收藏起來,人人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認得叁德秘藏,正因成法身德、緣因善性成解脫德,怎麼叫解脫?你把世間上的塵勞妄想都放下,把它解脫開,不讓它拴住,這叫解脫德,因甚麼你能解脫?因你有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般若德,般若是梵音,中國話就是徹底的智慧,有這個智慧看破了塵勞,你才能放下這些塵緣,正因的理性就清淨了,就成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什麼養成的?因有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有什麼用?他能用緣因的善性,他能攀緣一切的善法,你假比諸位要研究佛經、看經、聽經、讀經這都叫緣,這叫善緣,把這工夫要熟了,你就生出智慧來;有了智慧,你就能夠把這所緣的世間上一切塵勞,完完全全的放下,若放下不受這塵勞所染,就成清淨法身,智慧到了究竟就成般若德;緣因善性,善事做圓滿,不相幹的惡事都放下就成解脫德,這叫叁德秘藏,成佛就從這上頭成,用攀緣爲自性,所以這個攀緣心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從了因的慧性變成的,用錯了這個緣心,就是緣因的善性化現的一個了因,一個緣因就做了這個攀緣的心,拿這個就做爲自性,當爲正因的理性,這叁樣都錯了,這就是錯的地方,這是一者。
二、菩提涅槃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