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第二是從無始劫來,在果位上說就叫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智慧成立;涅槃是斷德,善因成立的。菩提是了因慧性、涅槃是緣因善性,都是因地的變化,菩提是智慧、涅槃是斷德,斷是斷除世間一切迷惑。這菩提與涅槃「元清淨體」,正因的理性在叁德上別論,就是叁德秘藏,這是人人不能明白的、不知道的,所以都用錯了,「菩提涅槃,元, 清淨體」,清淨體就是法身德、菩提就是般若德、涅槃就是解脫德,把他說清了好明白,底下說「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到底是什麼?還怕不懂?底下簡單的說一說。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不是旁的,由深處向淺處說,「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就給他指出來了,說你阿難就是你現今這個「識精元明」,蕅益大師解釋爲八個心王,每個人有心王、有心所,其他經上解釋爲阿賴耶識,不是說阿賴耶識有八個,蕅益大師說八個心王都在這阿賴耶識裏頭含著,八個心王都是自證分,他都有能所,又分開兩分,一個自證分,分兩分:一個能、一個所,這是「識精元明」,就是這八個識元當根本,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這地方就叫自證分,又分開兩分,所以顯這個自證分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的,他明了可是明了,是愈降愈下,你要說菩提涅槃,這是向上邊說,這是個證自證分,在這個識精上是自證分,底下才分出見相二分。這個「識精元明」底下說「能生諸緣」,是愈降愈下,「菩提涅槃」是證自證分,「識精元明」是自證分,能緣、所緣又分爲兩分,這個緣,名詞就很多,很難說。能緣有四緣,所緣的這個相分有二緣,能緣的是見分,有四緣,四緣有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是在見分裏頭,從自證分裏頭開出來,這個地方有點啰嗦。底下這個「能生諸緣」這個相分裏頭,他就一個親因緣相,這個增上緣,就是這兩緣,他這是個相分,這個見分的啰嗦多,這是能生諸緣,從這個「識精元明」自證分生出來兩分子,能緣、所緣上邊證自證分,就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都在證自證分裏頭,一層比一層高,向下說一層比一層低,這底下就說「能生諸緣」,見相二分生出諸緣,由這個緣就遺失了,「緣所遺者」,這個緣,由這個諸緣上,隨著這個緣就轉啦,愈轉愈低,所遺的是什麼?就是遺失這個「識精元明」,雖然是能生諸緣,由這個諸緣上就遺失了,在這個根本上,元清淨體就失了,這證自證分談不到了,這個「識精元明」也談不到。這底下是證自證分、自證分都迷啦,他由這個能生諸緣,所起一個能緣、一個所緣,就把上邊這些個叁德秘藏的這個緣因,都就迷了,這底下就說-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這個本明就指著「識精元明」,「由諸衆生」遺失了這個根本上自己的、明明了了的慧性,他所以遺失了,就照著這個明白糊塗說,本明就是人的智慧,就迷啦,這一迷不要緊,「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每天像我們這個人,行、住、坐、臥,這四成儀之中也是離不開的,「雖終日行」,人的四威儀,行、住、坐、臥做什麼事都有,雖終日所行起來的「而不自覺」,自己不能覺悟自己這個元明,也可以說是本明,本就當這個元字講,「遺此本明」,把這個本明一遺失,雖終日做事,身、口、意叁業就隨著這個迷惑轉,「雖終日行,而不自覺」,終日行都是這根本上的「識精元明」,明裏頭有了遮障、有了汙染,「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做事而不自覺,這個修行的法,你明白開這個理,要時時覺照,就叫修行人;要不明白這個道理,隨著環境轉,就叫迷惑,更沒有特別的說法,「雖終日行,而不自覺」,這個理要不覺悟,底下就冤枉了,自己把自己冤枉了。
諸趣,也可以說七趣,簡單說六道輪回說七趣,加上一個仙道,修煉仙人成仙能活幾千年、幾萬年,到時候還得死,他不徹底、不究竟,佛把這些迷惑都說透啦。六道輪回,有叁善道、叁惡道,叁善道,頭一種善道是天上的人啦,天上就有二十八層,也修禅定的工夫,修世間禅連出世間禅都夠不上,何況世出世間禅,更談不上。這裏的細相很多,要不這個參禅裏說,十禅九錯路,光知道參禅不知道教理,你走在錯路上去,你自己還不知道;你要把教理明白了,把眼晴睜開,你睜著眼晴不能走錯路;有的睜開眼睛明白了,不好好修行,就好像眼睛看的明明白白的是個癱子吧,那兩條腿他不能行路;又比方有的人,不明白這個教理,就如同瞎子,他天天修行,瞎子走當然是走錯路,十人九錯路。所以說眼睛就是一個智德,再能實行才證斷德,如果光知不修或光修不知教理,所以說「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他行錯路就墮叁惡道去,造殺、盜、淫、妄的惡業是墮落叁惡道之因,要不造叁惡業因就生人道,不但不造叁惡業因,而且還做十善業,這就是天道,這統統在生死輪回裏頭,有苦樂的分析,「枉入諸趣」,冤不冤枉?
佛的家當,人人皆有成佛的根性,人人都能成佛,不是分外事,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這段文是佛正當的指示二種根本,頭一層已經解釋,第二層經文讀下來,上次未曾解釋,這是第二,兩種的關系,二者就是「無始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斷德,智德有四智,斷德斷叁種迷惑,這菩提四智是從前五識上說,是成所作智,第六識是妙觀察智,第七識是平等性智,第八識是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菩提證菩提果,這爲智德,從智慧這方面證的,涅槃是斷德。簡單說,斷這叁種迷惑,斷貪、瞋、癡淨盡稱謂斷德,斷惑證果,這四智菩提與這個涅槃的斷德,是「元清淨體」,這是一體二用,清淨體是人人本有的,這個元字說當根本上起,原來就是一個清淨法身,「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叁德秘藏,怎麼叫叁德秘藏呢?人人本具,人人都不明白,藏者藏也,自己就藏起來了,藏在哪裏呢?都藏在四相裏頭,人人都迷惑四相,把這個究竟的性理都迷昧啦,這是佛特意提出來,說二者「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根本上就是個清淨的,也不是現修出來的、也不是現煉出來的,就是人自己沒有智慧,所以迷惑啦,迷惑還不要緊,還有一切汙染,就不幹淨了,就墮落啦,所以佛說是無始劫來,「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不是煉出來的,個個人本有的,你看經一說就說無始,沒有說打哪裏起頭的,什麼道理呢?這個理是個圓的,你說這個地球也是個圓的,你看天然生的都是圓的,造做出來的有方的;人的身體都是圓的,臉面也是圓,連頭發稍都是圓的,胳膊也是圓時,手指頭也是圓的,有長圓、有扁圓,這個圓不一樣,這是個天然的,所以這叁德秘藏,秘是見不著、藏是藏起來,打哪裏成的呢?就是由戒、定、慧所成,要不這個學佛的人,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相當的戒律,你要不受戒、不持戒,你就不明白佛法,也得不著佛法的好處。他怎麼樣,你還有汙染嗎?有沾汙是你自己染的,你原來是個清淨體,你染了就不清淨啦,不清淨再怎麼辦呢?你把他再刷洗淨了,菩提佛果也不是造出來的、也不是修出來的,本來就有,人自己把自己都汙染了,好比一個清淨的身體沾了一身的臭泥,就不象樣了,這是個比喻。佛說頭一樣用攀緣心爲自性者,就是人正因的理性,上來已經說過啦,二者把這段文念過還沒解釋,就到了鍾點了。二者無始,方才說的那個圓,他沒有起頭,他那個圓是滾圓,也不是長圓、也不是扁圓,這是敘說前邊沒解釋的這個意思,再補充一下說這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本來就是叁德秘藏,人人具足,不是煉出來的、也不是修出來的,那麼在我們人身上是什麼呢?他在哪個地方才是呢?這底下就指出來。
「則汝今者」,這就是你阿難,佛對阿難說,現今這個,現今的是什麼呢?說「識精元明」,這個識精若在旁的注解上,他還光說第八阿賴耶識、根本識,按天臺教研究這個理,這是八個識都在裏頭,前五識也常說,有沒聽過的,也得知道知道,不然馬馬虎虎的講過去,也不知講的什麼。這個前五識,就是打這個前五根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說前五識,不說意根。這個識都叫心王,一共八個識、八個心王,余者心所就多了。說這個心王,這個地方表出來說識精,這八個王的這個精純不雜、不染的這個地方,沒有汙染的這個時候,精是純而不雜,就是人的主宰呀!人的這個知識,這根本的知識,這個識精是從哪裏來的?說識精是元明,這個元,無始劫來本來就具的,不能說打哪裏說起頭,要說打哪個地方起頭,這個理說不通,你要說打哪裏生的,生的那個地方從哪裏生的?你說八萬名相也沒有頭,找不著頭,他這個理就是個圓理,你看這個圓球,哪面都叫頭、哪面也不是頭,他是這麼一種道理。這人人本具的天性,都是這個樣,這個天性要說起來人還不容易信,盡虛空、遍法界,連諸佛菩薩帶六道衆生,統統都是這一個,大家要知道,你才分開,你一個、我一個,因什麼分開呢?一個人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他就忘了這個心性,身體是個物,自己不認得自己的性,不認得自己,拿這個物就當自己,身體不是自己是什麼?可以說是我的,我也常說,這是誰的身體,這是我的身體,你還有個我呢,那個我就是人的天性,那是主人公,成佛也是他,六道輪回的衆生也是他,就在你明白不明白,做的事情汙染不汙染,就是這麼個意思。佛指出來對阿難說,上頭這叁德秘藏,這個菩提是般若德,是智慧;涅槃是解脫德,世間上一切不受他捆綁、不受他纏縛;元清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