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25

  ..续本文上一页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第二是从无始劫来,在果位上说就叫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智慧成立;涅槃是断德,善因成立的。菩提是了因慧性、涅槃是缘因善性,都是因地的变化,菩提是智慧、涅槃是断德,断是断除世间一切迷惑。这菩提与涅槃「元清净体」,正因的理性在三德上别论,就是三德秘藏,这是人人不能明白的、不知道的,所以都用错了,「菩提涅槃,元, 清净体」,清净体就是法身德、菩提就是般若德、涅槃就是解脱德,把他说清了好明白,底下说「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到底是什么?还怕不懂?底下简单的说一说。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不是旁的,由深处向浅处说,「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就给他指出来了,说你阿难就是你现今这个「识精元明」,蕅益大师解释为八个心王,每个人有心王、有心所,其他经上解释为阿赖耶识,不是说阿赖耶识有八个,蕅益大师说八个心王都在这阿赖耶识里头含着,八个心王都是自证分,他都有能所,又分开两分,一个自证分,分两分:一个能、一个所,这是「识精元明」,就是这八个识元当根本,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这地方就叫自证分,又分开两分,所以显这个自证分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的,他明了可是明了,是愈降愈下,你要说菩提涅槃,这是向上边说,这是个证自证分,在这个识精上是自证分,底下才分出见相二分。这个「识精元明」底下说「能生诸缘」,是愈降愈下,「菩提涅槃」是证自证分,「识精元明」是自证分,能缘、所缘又分为两分,这个缘,名词就很多,很难说。能缘有四缘,所缘的这个相分有二缘,能缘的是见分,有四缘,四缘有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是在见分里头,从自证分里头开出来,这个地方有点啰嗦。底下这个「能生诸缘」这个相分里头,他就一个亲因缘相,这个增上缘,就是这两缘,他这是个相分,这个见分的啰嗦多,这是能生诸缘,从这个「识精元明」自证分生出来两分子,能缘、所缘上边证自证分,就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都在证自证分里头,一层比一层高,向下说一层比一层低,这底下就说「能生诸缘」,见相二分生出诸缘,由这个缘就遗失了,「缘所遗者」,这个缘,由这个诸缘上,随着这个缘就转啦,愈转愈低,所遗的是什么?就是遗失这个「识精元明」,虽然是能生诸缘,由这个诸缘上就遗失了,在这个根本上,元清净体就失了,这证自证分谈不到了,这个「识精元明」也谈不到。这底下是证自证分、自证分都迷啦,他由这个能生诸缘,所起一个能缘、一个所缘,就把上边这些个三德秘藏的这个缘因,都就迷了,这底下就说-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个本明就指着「识精元明」,「由诸众生」遗失了这个根本上自己的、明明了了的慧性,他所以遗失了,就照着这个明白糊涂说,本明就是人的智慧,就迷啦,这一迷不要紧,「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每天像我们这个人,行、住、坐、卧,这四成仪之中也是离不开的,「虽终日行」,人的四威仪,行、住、坐、卧做什么事都有,虽终日所行起来的「而不自觉」,自己不能觉悟自己这个元明,也可以说是本明,本就当这个元字讲,「遗此本明」,把这个本明一遗失,虽终日做事,身、口、意三业就随着这个迷惑转,「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终日行都是这根本上的「识精元明」,明里头有了遮障、有了污染,「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做事而不自觉,这个修行的法,你明白开这个理,要时时觉照,就叫修行人;要不明白这个道理,随着环境转,就叫迷惑,更没有特别的说法,「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这个理要不觉悟,底下就冤枉了,自己把自己冤枉了。

  

  诸趣,也可以说七趣,简单说六道轮回说七趣,加上一个仙道,修炼仙人成仙能活几千年、几万年,到时候还得死,他不彻底、不究竟,佛把这些迷惑都说透啦。六道轮回,有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头一种善道是天上的人啦,天上就有二十八层,也修禅定的工夫,修世间禅连出世间禅都够不上,何况世出世间禅,更谈不上。这里的细相很多,要不这个参禅里说,十禅九错路,光知道参禅不知道教理,你走在错路上去,你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把教理明白了,把眼晴睁开,你睁着眼晴不能走错路;有的睁开眼睛明白了,不好好修行,就好像眼睛看的明明白白的是个瘫子吧,那两条腿他不能行路;又比方有的人,不明白这个教理,就如同瞎子,他天天修行,瞎子走当然是走错路,十人九错路。所以说眼睛就是一个智德,再能实行才证断德,如果光知不修或光修不知教理,所以说「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他行错路就堕三恶道去,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是堕落三恶道之因,要不造三恶业因就生人道,不但不造三恶业因,而且还做十善业,这就是天道,这统统在生死轮回里头,有苦乐的分析,「枉入诸趣」,冤不冤枉?

  

  佛的家当,人人皆有成佛的根性,人人都能成佛,不是分外事,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段文是佛正当的指示二种根本,头一层已经解释,第二层经文读下来,上次未曾解释,这是第二,两种的关系,二者就是「无始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智德有四智,断德断三种迷惑,这菩提四智是从前五识上说,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妙观察智,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第八识是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菩提证菩提果,这为智德,从智慧这方面证的,涅槃是断德。简单说,断这三种迷惑,断贪、瞋、痴净尽称谓断德,断惑证果,这四智菩提与这个涅槃的断德,是「元清净体」,这是一体二用,清净体是人人本有的,这个元字说当根本上起,原来就是一个清净法身,「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是三德秘藏,怎么叫三德秘藏呢?人人本具,人人都不明白,藏者藏也,自己就藏起来了,藏在哪里呢?都藏在四相里头,人人都迷惑四相,把这个究竟的性理都迷昧啦,这是佛特意提出来,说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根本上就是个清净的,也不是现修出来的、也不是现炼出来的,就是人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迷惑啦,迷惑还不要紧,还有一切污染,就不干净了,就堕落啦,所以佛说是无始劫来,「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是炼出来的,个个人本有的,你看经一说就说无始,没有说打哪里起头的,什么道理呢?这个理是个圆的,你说这个地球也是个圆的,你看天然生的都是圆的,造做出来的有方的;人的身体都是圆的,脸面也是圆,连头发稍都是圆的,胳膊也是圆时,手指头也是圆的,有长圆、有扁圆,这个圆不一样,这是个天然的,所以这三德秘藏,秘是见不着、藏是藏起来,打哪里成的呢?就是由戒、定、慧所成,要不这个学佛的人,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相当的戒律,你要不受戒、不持戒,你就不明白佛法,也得不着佛法的好处。他怎么样,你还有污染吗?有沾污是你自己染的,你原来是个清净体,你染了就不清净啦,不清净再怎么办呢?你把他再刷洗净了,菩提佛果也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有,人自己把自己都污染了,好比一个清净的身体沾了一身的臭泥,就不象样了,这是个比喻。佛说头一样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就是人正因的理性,上来已经说过啦,二者把这段文念过还没解释,就到了钟点了。二者无始,方才说的那个圆,他没有起头,他那个圆是滚圆,也不是长圆、也不是扁圆,这是叙说前边没解释的这个意思,再补充一下说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本来就是三德秘藏,人人具足,不是炼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那么在我们人身上是什么呢?他在哪个地方才是呢?这底下就指出来。

  

  「则汝今者」,这就是你阿难,佛对阿难说,现今这个,现今的是什么呢?说「识精元明」,这个识精若在旁的注解上,他还光说第八阿赖耶识、根本识,按天台教研究这个理,这是八个识都在里头,前五识也常说,有没听过的,也得知道知道,不然马马虎虎的讲过去,也不知讲的什么。这个前五识,就是打这个前五根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说前五识,不说意根。这个识都叫心王,一共八个识、八个心王,余者心所就多了。说这个心王,这个地方表出来说识精,这八个王的这个精纯不杂、不染的这个地方,没有污染的这个时候,精是纯而不杂,就是人的主宰呀!人的这个知识,这根本的知识,这个识精是从哪里来的?说识精是元明,这个元,无始劫来本来就具的,不能说打哪里说起头,要说打哪个地方起头,这个理说不通,你要说打哪里生的,生的那个地方从哪里生的?你说八万名相也没有头,找不着头,他这个理就是个圆理,你看这个圆球,哪面都叫头、哪面也不是头,他是这么一种道理。这人人本具的天性,都是这个样,这个天性要说起来人还不容易信,尽虚空、遍法界,连诸佛菩萨带六道众生,统统都是这一个,大家要知道,你才分开,你一个、我一个,因什么分开呢?一个人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他就忘了这个心性,身体是个物,自己不认得自己的性,不认得自己,拿这个物就当自己,身体不是自己是什么?可以说是我的,我也常说,这是谁的身体,这是我的身体,你还有个我呢,那个我就是人的天性,那是主人公,成佛也是他,六道轮回的众生也是他,就在你明白不明白,做的事情污染不污染,就是这么个意思。佛指出来对阿难说,上头这三德秘藏,这个菩提是般若德,是智慧;涅槃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不受他捆绑、不受他缠缚;元清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