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体是法身德,清净法身这是人人本具的,不是释迦佛他一个人有,因我们都迷惑了,自己不承认,这个地方是错处。佛是可怜我们这些人们,与他同依一个本体,都是同体的,他所以才出世,劝化人们,人类很不容易劝,因为迷得太深了、太久了,所以这底下就解释,佛对着阿难说,不是旁的,「则汝今者」,就是你现今的这个,现今的什么呢?「识精元明」,这个精纯的一个识,不污不染的这个识,这个地方就叫自证分,到了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是证自证分,这就成就了这个根本,你要把这八个心王成就了,要按台教说,这是完完全全的,就是个自证分,所以由这个自证分本来是元明的,无始无终、明明了了,就是一个明白,那怎么办呢?「能生诸缘」,这个识他不守本位,他能生诸缘,这个缘当连络讲,当参集在一块堆,连络在一块就叫缘,这个识精,根本上就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明明了了的,就因他这个光明,就发生了知见,就成了见分啦,「缘所遗者」,缘就是所缘、能缘,就是一个知见的一分子,你看我们人的眼睛能见、耳朵能听,你知道这个能听、能见的就是心王,正式的大主宰,人自己都轻慢过去了。他是个大主宰,能生出诸缘来,诸缘所以有一个见分、有一个相分,见分是知见的一分子,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都叫见分,知见里头所缘的地方,就是六尘,要不修行人讲究一尘不染,这六样尘是个总名,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尘、耳闻声尘、鼻齅香尘、舌尝味尘、身觉触尘、心分别法尘,这是六根染六尘,就化成心所,他就降下去啦,不能向上升,这是一定的理,他「能生诸缘」,见分能生四种缘,四种缘是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连络这四样亲因缘,他亲自打这元明里发生出来的,这叫因缘。亲因缘就现出有见来了,有知见一分子,就有了名字,知见一分子,所以底下就是等无间缘,等者就是多,这个阶级没有间断,一缘一切缘。今天,你看我们眼睛爱看什么、耳朵爱听什么,明天还是这么听,没有闲着的时候,就堕于声色,人都在声音里分别,说的什么话,好听不好听;形色里分别,好看不好看;鼻子分别是香是臭;舌头分别好吃不好吃;身上感觉舒服不舒服;心里分别善恶好丑、是非邪正,说是这么一套,就这样忙活,越忙活越迷惑,越迷惑越堕落,这就是人吃亏糊涂的地方,受苦的地方就在这里。四缘在见分上、相分上就是二缘,什么是相分?我上边说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有形相没有知觉,就叫尘,修行讲一尘不染,谁染尘?就是这个无明,他能生出诸缘来,这个因缘就转啦、就迷惑啦,「能生诸缘」,这个相分只有二缘,一个亲因缘,指着这个相说这是一个桌子,这是一个相,亲因缘打这里生起,这个桌子不错,你就和他连合上啦,心里头就有这么个相就叫亲因缘;你今天看这个桌子,明天又看见木头又好,又缘上啦,等无间缘,没有间歇着的时候,这是亲因缘、等无间缘;这底下就是所缘缘,这又深啦,就着到所缘上。

  

  我们人的心都在所缘上,要不这人在世间吃苦呢?所缘头一样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身体不能独立,得帮忙的,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你没有这三样,这身体不能存在,所以为这身体的存在,错认啦,就拿着这个身体就当做我,就为衣、食、住一天奔忙。这时代活一百岁的不多,也就是活七、八十岁还觉着不错,这个寿命还算很可以,还有活不到这个岁数就死了,他根本就是假借的嘛,怎么假借的呢?地、水、火、风这四大,皮肉筋骨这是地大成的,有形质的东西,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地、水、火、风结在一块,堆成这一个人,是谁拿这个结在一块呢?就是这个知觉,就是这个心王知识,他打这里一迷惑而生诸缘,就让这个缘,把你迷啦,「缘所遗者」,你这个见分是能缘,你说眼睛能看见桌子,这就是能缘,桌子是所缘,所缘的他打这里生起也叫亲因缘,你看见桌子,桌子是所看见的、眼睛是能看见的,这两样搁在一块堆,就叫所缘缘,所缘缘能缘、所缘,「能生诸缘」,这是个能缘,能缘底下「缘所遗者」,你就有了所缘,能缘是我们的知觉心,随着所缘就转了,随着所缘一转,「缘所遗者」,你这个能缘、所缘不要紧,把你本有的这个元明,「识精元明」就迷惑了,就不认得了,自己就不认得自己啦。你说这个身体,这是我,要分别开说是我的身体,这桌子是我的、这房子是我的,他当然有个主人,主人自己不认得主人,这叫反客为主;身体是客,不能常住,到了时候就得死,你活几万岁也得死,这是一定的道理,佛是说真理的,不是这么一说就算了,我嘴大,我说的就对,这种道理没有人相信,所以你得说出个道理来,这个地方说「缘所遗者」,你这「能生诸缘」,由能缘成了所缘,能缘就遗失了,把你自己的天然的「识精元明」就忘啦、就迷啦,要不怎么叫迷呢?说「缘所遗者」,说到这里,「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个本明就是元明,原来自己这个明明白白的就弄错啦,都着在所有的这个相上。世间上所有声音也是相、形色也是相、闻的香味也是相、嘴里吃的滋味也是相、身的这个体完全也是相,心里头还有前五尘的影子,一起头的时候就叫法尘,这个法当什么讲呢?给你说不出什么样子来,这外边这五种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搁在心里头这么一分别,这个相的名字就叫法尘,也叫六尘,外边五尘里边一尘,「缘所遗者」,你这一生攀缘的心,你就把自已的天性,自己的「元清净体」根本就失掉了,就遗掉啦,这叫「背觉合尘」,你把自己本有的知觉违背啦,与世间上有声有色的事情合,把自己说忘了,就上尘世合在一块,「缘所遗者」,这个遗者就是自己遗失的,「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众生是六道的众生,天道比我们人高,福报寿命比我们长,他也是六道之一,我们人在中等,在人道以下还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比我们人道苦得多,我们人在中等,所以佛出世还好教化,「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把根本的元明虽然失了,可不是没有,还有,你自己不认得自己,「虽终日行,而不自觉」,像我给诸位讲经,你们诸位听,这是我们终日行的事情,行的什么事情?就是行的这个事,可说忘了自己啦,就都在这个声色货利里头,「虽终日行」,虽然终日没有歇着的时候,「而不自觉」,迷啦!然而每一个人也不觉悟,自己不认得自己是谁,就拿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当自己,其实他一天一变,我们这个身体,你假比要是十年不见面,就不认得了,因他的身体都变了,他变大了劲,就变在地里头去,就埋上啦,是不是?现在也有火化的,这就完了,这是个客嘛,他不是主人,这个主人是个常在的,客好比过路店,随住随走,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不是一步一步的挨着吗?「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这根本上就有,不是打哪生的,本来就有,明明白白的,我这心里明明白白,我们心里明白,明白里头有个物,大家想想我也在内,你说我们这个明白,我说这句话,讲经的义理,你们听了心里说明白了,这不都在你心里头吗?这就染啦,染啦!你给我们讲这个干什么?我说这话就是让你们诸位不染,就是这么一句话,不要拿我说的话就当了道、就当了法,那就错啦!「义在言外」,说的这个义理在言语之外,让你转过来回光返照,你认识自己就对啦,这就叫佛法,「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说人生在世间上,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遗此本明」,根本上说是个明明白白的一个知觉心,「由诸众生」这个地方就是六道众生了,「遗此本明」,遗失了自己根本上这个明明白白的心,就是这个知识,指着这个精明说,「虽终日行」,虽然是终日行、住、坐、卧,这是本身能行、所行的事呢?世间上的人类都是国家的政民,士、农、工、商终日行的事情,「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然而你终日行,拿什么行?就是你这个「识精元明」,根本上这个明白,哪天你都用他,你不在他本身上用,而不自觉他自己这个本明,他自己不知道是本明,然而他可不能自觉,该怎么样呢?受苦吧!「枉入诸趣」,这十类众生,也说十二类众生,他怎么去了两类:有这个无情的和无相的两样,虚空他就是无相,没有形相,这也算一类众生,和我们统统是并行的,他也是一样,由这个本明所生的,虚空和土木金石,没有知觉、没有形相的两类众生,都是由本明自己迷惑得深啦,「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把自己这本有的明明白白的知觉,「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转过来一说,然而自己不觉悟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本明,不知道该怎么样呢?「枉入诸趣」,枉就是冤枉,谁冤枉你?你自己把你自己就冤枉了,这个人人都是如此,冤枉怎么入诸趣呢?「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大材小用,拿着安乐的事情不安乐,就受了一切痛苦,「枉入诸趣」,六道也叫六趣,有说七趣,六道加上仙人名叫七趣;趣是趣向,我要奔向这个地方去,趣向这种事情。我们现今这个世界上,不是讲究修道的、炼神仙的,佛经上都有说,在「楞严经」最后有十种仙人,有十样的修行,到后边再详细说,又说修成了能升天,这天上不一样,有二十八层天:从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修成仙位只在欲界第二层天,还不能作天王,他给人效力成了仙。中国人都常说、都承认的玉皇大帝,那叫忉利天,就在须弥山顶,现在的探险家看不着,到不了跟前,那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此外还有铁围山,这离的太远,到不了那个地方叫地居天,还在地皮上取住,在须弥山顶十种仙,有飞行仙、地取仙,都是修行错啦,把本明失了,拿身体学修仙,最高修到第二层欲界天,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