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26

  ..續本文上一頁體是法身德,清淨法身這是人人本具的,不是釋迦佛他一個人有,因我們都迷惑了,自己不承認,這個地方是錯處。佛是可憐我們這些人們,與他同依一個本體,都是同體的,他所以才出世,勸化人們,人類很不容易勸,因爲迷得太深了、太久了,所以這底下就解釋,佛對著阿難說,不是旁的,「則汝今者」,就是你現今的這個,現今的什麼呢?「識精元明」,這個精純的一個識,不汙不染的這個識,這個地方就叫自證分,到了這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是證自證分,這就成就了這個根本,你要把這八個心王成就了,要按臺教說,這是完完全全的,就是個自證分,所以由這個自證分本來是元明的,無始無終、明明了了,就是一個明白,那怎麼辦呢?「能生諸緣」,這個識他不守本位,他能生諸緣,這個緣當連絡講,當參集在一塊堆,連絡在一塊就叫緣,這個識精,根本上就是一個光明正大的、明明了了的,就因他這個光明,就發生了知見,就成了見分啦,「緣所遺者」,緣就是所緣、能緣,就是一個知見的一分子,你看我們人的眼睛能見、耳朵能聽,你知道這個能聽、能見的就是心王,正式的大主宰,人自己都輕慢過去了。他是個大主宰,能生出諸緣來,諸緣所以有一個見分、有一個相分,見分是知見的一分子,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都叫見分,知見裏頭所緣的地方,就是六塵,要不修行人講究一塵不染,這六樣塵是個總名,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塵、耳聞聲塵、鼻齅香塵、舌嘗味塵、身覺觸塵、心分別法塵,這是六根染六塵,就化成心所,他就降下去啦,不能向上升,這是一定的理,他「能生諸緣」,見分能生四種緣,四種緣是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連絡這四樣親因緣,他親自打這元明裏發生出來的,這叫因緣。親因緣就現出有見來了,有知見一分子,就有了名字,知見一分子,所以底下就是等無間緣,等者就是多,這個階級沒有間斷,一緣一切緣。今天,你看我們眼睛愛看什麼、耳朵愛聽什麼,明天還是這麼聽,沒有閑著的時候,就墮于聲色,人都在聲音裏分別,說的什麼話,好聽不好聽;形色裏分別,好看不好看;鼻子分別是香是臭;舌頭分別好吃不好吃;身上感覺舒服不舒服;心裏分別善惡好醜、是非邪正,說是這麼一套,就這樣忙活,越忙活越迷惑,越迷惑越墮落,這就是人吃虧糊塗的地方,受苦的地方就在這裏。四緣在見分上、相分上就是二緣,什麼是相分?我上邊說的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有形相沒有知覺,就叫塵,修行講一塵不染,誰染塵?就是這個無明,他能生出諸緣來,這個因緣就轉啦、就迷惑啦,「能生諸緣」,這個相分只有二緣,一個親因緣,指著這個相說這是一個桌子,這是一個相,親因緣打這裏生起,這個桌子不錯,你就和他連合上啦,心裏頭就有這麼個相就叫親因緣;你今天看這個桌子,明天又看見木頭又好,又緣上啦,等無間緣,沒有間歇著的時候,這是親因緣、等無間緣;這底下就是所緣緣,這又深啦,就著到所緣上。

  

  我們人的心都在所緣上,要不這人在世間吃苦呢?所緣頭一樣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體不能獨立,得幫忙的,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你沒有這叁樣,這身體不能存在,所以爲這身體的存在,錯認啦,就拿著這個身體就當做我,就爲衣、食、住一天奔忙。這時代活一百歲的不多,也就是活七、八十歲還覺著不錯,這個壽命還算很可以,還有活不到這個歲數就死了,他根本就是假借的嘛,怎麼假借的呢?地、水、火、風這四大,皮肉筋骨這是地大成的,有形質的東西,血脈精液是水大成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氣力動轉是風大成的,地、水、火、風結在一塊,堆成這一個人,是誰拿這個結在一塊呢?就是這個知覺,就是這個心王知識,他打這裏一迷惑而生諸緣,就讓這個緣,把你迷啦,「緣所遺者」,你這個見分是能緣,你說眼睛能看見桌子,這就是能緣,桌子是所緣,所緣的他打這裏生起也叫親因緣,你看見桌子,桌子是所看見的、眼睛是能看見的,這兩樣擱在一塊堆,就叫所緣緣,所緣緣能緣、所緣,「能生諸緣」,這是個能緣,能緣底下「緣所遺者」,你就有了所緣,能緣是我們的知覺心,隨著所緣就轉了,隨著所緣一轉,「緣所遺者」,你這個能緣、所緣不要緊,把你本有的這個元明,「識精元明」就迷惑了,就不認得了,自己就不認得自己啦。你說這個身體,這是我,要分別開說是我的身體,這桌子是我的、這房子是我的,他當然有個主人,主人自己不認得主人,這叫反客爲主;身體是客,不能常住,到了時候就得死,你活幾萬歲也得死,這是一定的道理,佛是說真理的,不是這麼一說就算了,我嘴大,我說的就對,這種道理沒有人相信,所以你得說出個道理來,這個地方說「緣所遺者」,你這「能生諸緣」,由能緣成了所緣,能緣就遺失了,把你自己的天然的「識精元明」就忘啦、就迷啦,要不怎麼叫迷呢?說「緣所遺者」,說到這裏,「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這個本明就是元明,原來自己這個明明白白的就弄錯啦,都著在所有的這個相上。世間上所有聲音也是相、形色也是相、聞的香味也是相、嘴裏吃的滋味也是相、身的這個體完全也是相,心裏頭還有前五塵的影子,一起頭的時候就叫法塵,這個法當什麼講呢?給你說不出什麼樣子來,這外邊這五種眼見色、耳聞聲、鼻齅香、舌嘗味、身覺觸,擱在心裏頭這麼一分別,這個相的名字就叫法塵,也叫六塵,外邊五塵裏邊一塵,「緣所遺者」,你這一生攀緣的心,你就把自已的天性,自己的「元清淨體」根本就失掉了,就遺掉啦,這叫「背覺合塵」,你把自己本有的知覺違背啦,與世間上有聲有色的事情合,把自己說忘了,就上塵世合在一塊,「緣所遺者」,這個遺者就是自己遺失的,「由諸衆生,遺此本明」,衆生是六道的衆生,天道比我們人高,福報壽命比我們長,他也是六道之一,我們人在中等,在人道以下還有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比我們人道苦得多,我們人在中等,所以佛出世還好教化,「由諸衆生,遺此本明」,你把根本的元明雖然失了,可不是沒有,還有,你自己不認得自己,「雖終日行,而不自覺」,像我給諸位講經,你們諸位聽,這是我們終日行的事情,行的什麼事情?就是行的這個事,可說忘了自己啦,就都在這個聲色貨利裏頭,「雖終日行」,雖然終日沒有歇著的時候,「而不自覺」,迷啦!然而每一個人也不覺悟,自己不認得自己是誰,就拿這個有形有相的身體當自己,其實他一天一變,我們這個身體,你假比要是十年不見面,就不認得了,因他的身體都變了,他變大了勁,就變在地裏頭去,就埋上啦,是不是?現在也有火化的,這就完了,這是個客嘛,他不是主人,這個主人是個常在的,客好比過路店,隨住隨走,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這不是一步一步的挨著嗎?「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你這根本上就有,不是打哪生的,本來就有,明明白白的,我這心裏明明白白,我們心裏明白,明白裏頭有個物,大家想想我也在內,你說我們這個明白,我說這句話,講經的義理,你們聽了心裏說明白了,這不都在你心裏頭嗎?這就染啦,染啦!你給我們講這個幹什麼?我說這話就是讓你們諸位不染,就是這麼一句話,不要拿我說的話就當了道、就當了法,那就錯啦!「義在言外」,說的這個義理在言語之外,讓你轉過來回光返照,你認識自己就對啦,這就叫佛法,「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說人生在世間上,這是從哪裏來的呢?就是因「遺此本明」,根本上說是個明明白白的一個知覺心,「由諸衆生」這個地方就是六道衆生了,「遺此本明」,遺失了自己根本上這個明明白白的心,就是這個知識,指著這個精明說,「雖終日行」,雖然是終日行、住、坐、臥,這是本身能行、所行的事呢?世間上的人類都是國家的政民,士、農、工、商終日行的事情,「雖終日行,而不自覺」,然而你終日行,拿什麼行?就是你這個「識精元明」,根本上這個明白,哪天你都用他,你不在他本身上用,而不自覺他自己這個本明,他自己不知道是本明,然而他可不能自覺,該怎麼樣呢?受苦吧!「枉入諸趣」,這十類衆生,也說十二類衆生,他怎麼去了兩類:有這個無情的和無相的兩樣,虛空他就是無相,沒有形相,這也算一類衆生,和我們統統是並行的,他也是一樣,由這個本明所生的,虛空和土木金石,沒有知覺、沒有形相的兩類衆生,都是由本明自己迷惑得深啦,「由諸衆生,遺此本明」,把自己這本有的明明白白的知覺,「雖終日行,而不自覺」,轉過來一說,然而自己不覺悟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一個本明,不知道該怎麼樣呢?「枉入諸趣」,枉就是冤枉,誰冤枉你?你自己把你自己就冤枉了,這個人人都是如此,冤枉怎麼入諸趣呢?「枉入諸趣」,冤冤枉枉的,大材小用,拿著安樂的事情不安樂,就受了一切痛苦,「枉入諸趣」,六道也叫六趣,有說七趣,六道加上仙人名叫七趣;趣是趣向,我要奔向這個地方去,趣向這種事情。我們現今這個世界上,不是講究修道的、煉神仙的,佛經上都有說,在「楞嚴經」最後有十種仙人,有十樣的修行,到後邊再詳細說,又說修成了能升天,這天上不一樣,有二十八層天:從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層天,修成仙位只在欲界第二層天,還不能作天王,他給人效力成了仙。中國人都常說、都承認的玉皇大帝,那叫忉利天,就在須彌山頂,現在的探險家看不著,到不了跟前,那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此外還有鐵圍山,這離的太遠,到不了那個地方叫地居天,還在地皮上取住,在須彌山頂十種仙,有飛行仙、地取仙,都是修行錯啦,把本明失了,拿身體學修仙,最高修到第二層欲界天,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