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仍然未脫生死輪回,這叫「枉入諸趣」,冤冤枉枉的自己把自己冤枉的入了七趣裏頭,六道再加仙道叫七趣;仙人有十種方法修煉,有人說煉長生不死,活幾萬年死後能可以升天,這都弄錯了。人人都有成佛的資格,那二十八層天,大家要知道,要在佛經上判別高低,那都是凡夫,連賢人都夠不上,何況聖人?佛在聖人以上,平常修行人修到好處,也只能升到四天王天或忉利天,升到色界天都有禅定的工夫,那禅定是世間禅,不是出世間禅,成佛的出世上上禅,那更談不到了,差得太遠。這是佛給阿難指點出來,說是「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他自己有一個真正的知覺,他自己迷惑了,不認得自己啦,「枉入諸趣」,冤冤枉枉的到了這個七趣裏頭受苦。
辨析心目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此一節文是重斥妄計非心,怎麼叫重斥妄計非心呢?上面佛把阿難已經審斥一回,他是妄想計度,就拿著當自己的心,阿難聽佛一說,還仍然是妄計,所以佛又重新喝斥他,佛說你妄想執著,怎麼合計也不對,永遠也不能是你的心。這個佛法,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若是認識本心,說立地成佛,大家要知道,因什麼他不能成佛?說是因爲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就是這麼個意思。上面七處征心,他征求了七個地方全不是,他也是妄自計度了。上來他又請示,佛又告訴他說,這不是你的本心,他仍然還是妄想計度,到底也沒說出他的真心是什麼樣,在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所以因他總沒有回答佛,說出真心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佛在這時候叫一聲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這是佛問他,因爲以前你請示佛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是怎麼成的?是依著這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成的道,請佛給我解釋這個道理,從哪裏開始?佛就向他一問一答,把七處征心的地方都說到了,他也沒說對,在這時,佛又把他所問的話對他說:「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他怕生死輪回,他所以求佛說這個道理,脫離生死之苦,佛把這件事提起來啦,奢摩他路是個簡單的名詞,上來是阿難問的,說十方如來成佛以這妙奢摩他、叁摩禅那,他問的是叁樣,叁樣是什麼?修行的法,總不出這叁樣:叁止、叁觀、叁谛,這地方我也得略說一說,大家記住,記不住的也得讓他知道知道。他問的妙奢摩他就是叁止,叁摩缽提就是叁觀,禅那就是一境叁谛,這叁谛是什麼?真谛、俗谛、中谛,怎麼叫真谛?真是真假的真,把道理求實了就叫谛,所以一境說是叁種叁谛之理,一境是指什麼?就指世間上所有的一切環境,這一切的環境是什麼?眼見的形色、耳聞的聲音、鼻聞的香臭、舌嘗的滋味、身上感覺的冷熱、心裏分別的是非,你隨舉一樣,這裏頭都有個叁谛之理,都有究竟的真實義理,這真理有叁樣:真谛、俗谛、中谛,真、俗、中叁谛之理,你說時六塵的境界,我們都迷在這六塵上,不是迷在形色上就是迷在聲音上、或者香味上,身上貪求舒服、心裏迷在是非邪正上,在這六塵境上你要把道理明白開了,隨舉一境就有叁谛之理,你看這物件不是塵嗎?一塵不染,你知道這個塵就是佛法,離開這個塵,你上哪裏去找佛法?你得認得,你把這個理得研究真了是這麼個道,你要不認得叁谛之理,就成了六塵,所以說你舉出一境就是叁谛,不論是哪種環境,你就是聲音形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裏頭都有叁谛之理,真谛就在這個境界上,就是真實的道理,你上哪裏找真理去?俗谛,跟著世俗人這個心理,給他解釋這個真谛理,世俗的心就是真谛,世俗人認識世俗上的環境-聲色貨利,這就是真谛,也隨著世俗上說;到了究竟,真谛、俗谛都歸中道,這就是中谛,究竟歸在這個中谛上,是一種環境有叁谛之理,這個中谛理呢?真俗這是兩邊,由淺入深到究竟呢?歸這個中道,中道是真?是俗?所以這個地方的中道不是真不是俗,還不離開真俗二谛,說到這個地方怎麼講呢?也不可分別在這個分別相上,把你引到這個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的境界,到了不可分別的這個心,大家要知道,這個真心就現出來了。也不管是什麼境界,你要分別,說他世俗也不是世俗、說他真谛理也不是真谛理,你拿這兩邊比,世間上這一切的聲色貨利都擱在這裏,都是不可思議,你挂一漏萬,你把這一樣挂上了,旁的都又漏下去啦,那麼這個不可思議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叫一境叁谛,這一種境界就是真、俗、中,也可以說真也可以說俗,也可以說中谛,真谛、俗谛、中谛,這個真谛、俗谛,哪個算是對呢?這叁樣合在一塊就歸到不可思議,你要著在真上也不對、著在俗上也不對、著在中上也不對,這叁樣就是一樣,一而叁、叁而一,這一、叁你要不可分別、不作思議的這個境界,就是你這一個心,就是叁谛之理,所以這個名相不能不說一說,說我也知道,大家突然間一聽,很生澀的,到後邊,佛也知道法會上當時,一時也是解不開,他用人好明白的,所以一境就是叁谛,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以不思議的行修這不思議的止,一行就是叁止。上邊一心就是叁觀,一心叁觀是空觀、假觀、中觀;一行就是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這個名目,我這麼一說,還歸到不思議上,你要把分別心歸在不思議心上,這也得很多的工夫,後邊佛可以顯出來,這經文上就得這麼說說。一心叁觀就是空、假、中;一心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一境叁谛: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在這個地方必得這麼說一說,你要明白這個理,在下文都是說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這簡單的文,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起「一行叁止」、「一心叁觀」、「一境叁谛」這就是不思議的心。簡單說,觀這不思議的境,心是個知覺、境就是眼前看見的環境,眼見、耳聞,就拿這兩樣比這世間上一切環境,說到這裏,佛先說了這麼一個名詞,你阿難不是願出離生死苦海嗎?「今複問汝」,這就拿這個事實比量這個道理,佛也知道當時法會上的人也是不好明白,拿這個好明白的,明白這個理是一樣,佛說「今複問汝」,我今又得問問你,連問了好幾回了,「今複問汝」,再問問你,說完這話,「即時如來,舉金色臂」,佛的身體是金色放光,所以佛伸出這個胳膊、這個手,都是放光的金色,佛舉出金色臂,臂說是胳膊,就是膀子和這一個手都舉出來了,「屈五輪指」,一只手有五個手指頭,佛的手指頭都是圓滿的,所以稱五輪指,「屈五輪指」,俗語說就是個拳頭,把這只手攢一個拳頭,這是好懂的地方,「語阿難言,汝今見不?」就問阿難:「你看見嗎?」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
阿難回答說我看見啦!佛說你看見什麼?阿難又說:「我看見佛,舉臂屈指爲光明拳,佛通身都是放光,舉出來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這是阿難回答的話,要緊就在這裏,佛特意這麼問,阿難明明白白的說出來這耀我心目的話,佛言:「你怎麼看見我這個拳頭放光照耀你的眼?」你和誰看見,底下阿難又回答:「不但我看見,法會大衆都看見啦!」「同將眼見」,都是拿眼睛看見的,還用問嗎?這還不懂嗎?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
佛告訴阿難,剛才你答我說,如來屈指作光明拳,你拿眼晴看見舉的拳頭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見,你拿眼睛看見我的拳,當我的拳耀時,你拿甚麼爲心呢?阿難說,如來現今又征求這個心,倒是在甚麼地方?上邊問的七處,我回答都不對,現今問我以何爲心?心在何處?我推求窮究這個理,尋找這個理,逐是一樣一樣向裏推求,這「推窮尋逐」四個字,「即能推者」,我拿這個就當我的心,他說的就像很對,他說到這裏,佛就要他這句話。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是诃斥他,說咄,這又錯啦,你說「推窮尋逐」是你的心,這不是你的心,阿難一聽,矍然就一害怕,避座就站起來了,這才站起來,合上掌是恭敬,對著佛表白說:「要以我推窮尋逐的這個不算心,佛陀說『當名何等?』應當給他起個甚麼名字,這不叫心叫甚麼?」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佛告訴阿難說,「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緊就在這句話上注意,佛把真心告訴他就看他怎樣接受法,佛說「虛妄相想」就是前塵,前邊你所聽見的這個話,我問的、你回答的話,這名字都叫前塵,這裏有個道理,你不是說,追求的這個心,你拿他當心,這就叫前塵,在前邊你知道這是一種塵相,塵相當然是虛妄,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是一種形相,這個虛僞的這個形相,在虛妄的相上,起了個思想,就當是你的心了,說「惑汝真性」,他把你自己那個真正的心性迷惑住了,這地方要多說幾句話,可以多研究研究。所以佛表示每個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認,怎麼不能承認呢?阿難說的統統的都是前塵虛妄的相想,像我們這個世界,不是佛給說開,不但阿難,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難做樣子,佛問阿難,就等于問大家一樣,設身處地,就在這個時候,你聽來的話、我問你的話、你回答的話,這都叫前塵,這都在前邊,因前邊的塵,你心裏才有想這個前塵,你知道是虛妄的,就別拿著當真的,這是虛妄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