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仍然未脱生死轮回,这叫「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自己把自己冤枉的入了七趣里头,六道再加仙道叫七趣;仙人有十种方法修炼,有人说炼长生不死,活几万年死后能可以升天,这都弄错了。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那二十八层天,大家要知道,要在佛经上判别高低,那都是凡夫,连贤人都够不上,何况圣人?佛在圣人以上,平常修行人修到好处,也只能升到四天王天或忉利天,升到色界天都有禅定的工夫,那禅定是世间禅,不是出世间禅,成佛的出世上上禅,那更谈不到了,差得太远。这是佛给阿难指点出来,说是「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他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知觉,他自己迷惑了,不认得自己啦,「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到了这个七趣里头受苦。
辨析心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此一节文是重斥妄计非心,怎么叫重斥妄计非心呢?上面佛把阿难已经审斥一回,他是妄想计度,就拿着当自己的心,阿难听佛一说,还仍然是妄计,所以佛又重新喝斥他,佛说你妄想执着,怎么合计也不对,永远也不能是你的心。这个佛法,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若是认识本心,说立地成佛,大家要知道,因什么他不能成佛?说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就是这么个意思。上面七处征心,他征求了七个地方全不是,他也是妄自计度了。上来他又请示,佛又告诉他说,这不是你的本心,他仍然还是妄想计度,到底也没说出他的真心是什么样,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所以因他总没有回答佛,说出真心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佛在这时候叫一声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这是佛问他,因为以前你请示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是怎么成的?是依着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成的道,请佛给我解释这个道理,从哪里开始?佛就向他一问一答,把七处征心的地方都说到了,他也没说对,在这时,佛又把他所问的话对他说:「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他怕生死轮回,他所以求佛说这个道理,脱离生死之苦,佛把这件事提起来啦,奢摩他路是个简单的名词,上来是阿难问的,说十方如来成佛以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他问的是三样,三样是什么?修行的法,总不出这三样:三止、三观、三谛,这地方我也得略说一说,大家记住,记不住的也得让他知道知道。他问的妙奢摩他就是三止,三摩钵提就是三观,禅那就是一境三谛,这三谛是什么?真谛、俗谛、中谛,怎么叫真谛?真是真假的真,把道理求实了就叫谛,所以一境说是三种三谛之理,一境是指什么?就指世间上所有的一切环境,这一切的环境是什么?眼见的形色、耳闻的声音、鼻闻的香臭、舌尝的滋味、身上感觉的冷热、心里分别的是非,你随举一样,这里头都有个三谛之理,都有究竟的真实义理,这真理有三样:真谛、俗谛、中谛,真、俗、中三谛之理,你说时六尘的境界,我们都迷在这六尘上,不是迷在形色上就是迷在声音上、或者香味上,身上贪求舒服、心里迷在是非邪正上,在这六尘境上你要把道理明白开了,随举一境就有三谛之理,你看这物件不是尘吗?一尘不染,你知道这个尘就是佛法,离开这个尘,你上哪里去找佛法?你得认得,你把这个理得研究真了是这么个道,你要不认得三谛之理,就成了六尘,所以说你举出一境就是三谛,不论是哪种环境,你就是声音形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里头都有三谛之理,真谛就在这个境界上,就是真实的道理,你上哪里找真理去?俗谛,跟着世俗人这个心理,给他解释这个真谛理,世俗的心就是真谛,世俗人认识世俗上的环境-声色货利,这就是真谛,也随着世俗上说;到了究竟,真谛、俗谛都归中道,这就是中谛,究竟归在这个中谛上,是一种环境有三谛之理,这个中谛理呢?真俗这是两边,由浅入深到究竟呢?归这个中道,中道是真?是俗?所以这个地方的中道不是真不是俗,还不离开真俗二谛,说到这个地方怎么讲呢?也不可分别在这个分别相上,把你引到这个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境界,到了不可分别的这个心,大家要知道,这个真心就现出来了。也不管是什么境界,你要分别,说他世俗也不是世俗、说他真谛理也不是真谛理,你拿这两边比,世间上这一切的声色货利都搁在这里,都是不可思议,你挂一漏万,你把这一样挂上了,旁的都又漏下去啦,那么这个不可思议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叫一境三谛,这一种境界就是真、俗、中,也可以说真也可以说俗,也可以说中谛,真谛、俗谛、中谛,这个真谛、俗谛,哪个算是对呢?这三样合在一块就归到不可思议,你要着在真上也不对、着在俗上也不对、着在中上也不对,这三样就是一样,一而三、三而一,这一、三你要不可分别、不作思议的这个境界,就是你这一个心,就是三谛之理,所以这个名相不能不说一说,说我也知道,大家突然间一听,很生涩的,到后边,佛也知道法会上当时,一时也是解不开,他用人好明白的,所以一境就是三谛,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以不思议的行修这不思议的止,一行就是三止。上边一心就是三观,一心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一行就是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个名目,我这么一说,还归到不思议上,你要把分别心归在不思议心上,这也得很多的工夫,后边佛可以显出来,这经文上就得这么说说。一心三观就是空、假、中;一心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一境三谛: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在这个地方必得这么说一说,你要明白这个理,在下文都是说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这简单的文,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起「一行三止」、「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这就是不思议的心。简单说,观这不思议的境,心是个知觉、境就是眼前看见的环境,眼见、耳闻,就拿这两样比这世间上一切环境,说到这里,佛先说了这么一个名词,你阿难不是愿出离生死苦海吗?「今复问汝」,这就拿这个事实比量这个道理,佛也知道当时法会上的人也是不好明白,拿这个好明白的,明白这个理是一样,佛说「今复问汝」,我今又得问问你,连问了好几回了,「今复问汝」,再问问你,说完这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佛的身体是金色放光,所以佛伸出这个胳膊、这个手,都是放光的金色,佛举出金色臂,臂说是胳膊,就是膀子和这一个手都举出来了,「屈五轮指」,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佛的手指头都是圆满的,所以称五轮指,「屈五轮指」,俗语说就是个拳头,把这只手攒一个拳头,这是好懂的地方,「语阿难言,汝今见不?」就问阿难:「你看见吗?」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啦!佛说你看见什么?阿难又说:「我看见佛,举臂屈指为光明拳,佛通身都是放光,举出来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这是阿难回答的话,要紧就在这里,佛特意这么问,阿难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这耀我心目的话,佛言:「你怎么看见我这个拳头放光照耀你的眼?」你和谁看见,底下阿难又回答:「不但我看见,法会大众都看见啦!」「同将眼见」,都是拿眼睛看见的,还用问吗?这还不懂吗?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告诉阿难,刚才你答我说,如来屈指作光明拳,你拿眼晴看见举的拳头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见,你拿眼睛看见我的拳,当我的拳耀时,你拿甚么为心呢?阿难说,如来现今又征求这个心,倒是在甚么地方?上边问的七处,我回答都不对,现今问我以何为心?心在何处?我推求穷究这个理,寻找这个理,逐是一样一样向里推求,这「推穷寻逐」四个字,「即能推者」,我拿这个就当我的心,他说的就像很对,他说到这里,佛就要他这句话。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是诃斥他,说咄,这又错啦,你说「推穷寻逐」是你的心,这不是你的心,阿难一听,矍然就一害怕,避座就站起来了,这才站起来,合上掌是恭敬,对着佛表白说:「要以我推穷寻逐的这个不算心,佛陀说『当名何等?』应当给他起个甚么名字,这不叫心叫甚么?」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告诉阿难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紧就在这句话上注意,佛把真心告诉他就看他怎样接受法,佛说「虚妄相想」就是前尘,前边你所听见的这个话,我问的、你回答的话,这名字都叫前尘,这里有个道理,你不是说,追求的这个心,你拿他当心,这就叫前尘,在前边你知道这是一种尘相,尘相当然是虚妄,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是一种形相,这个虚伪的这个形相,在虚妄的相上,起了个思想,就当是你的心了,说「惑汝真性」,他把你自己那个真正的心性迷惑住了,这地方要多说几句话,可以多研究研究。所以佛表示每个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认,怎么不能承认呢?阿难说的统统的都是前尘虚妄的相想,像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佛给说开,不但阿难,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难做样子,佛问阿难,就等于问大家一样,设身处地,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来的话、我问你的话、你回答的话,这都叫前尘,这都在前边,因前边的尘,你心里才有想这个前尘,你知道是虚妄的,就别拿着当真的,这是虚妄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