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29

  ..續本文上一頁佛、萬物,統統是一個理性,大家要知道,不論是諸佛,無量的衆生、昆蟲草木都是一個性,就在你用得對不對、認識得真不真,要緊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名字,就叫無生法,法字當個樣子講,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樣子,這沒法起名字,他無形無相不好表示,表示出來,都不是你這個心悟這個理,悟到了就行。你心裏有著個甚麼樣就錯了,你一著這個樣就是影子,這地方得要慢慢的,後邊經文上都有解釋無生法忍,這是說佛的希望,就是這麼個樣子。

  

  佛的座位叫師子座,世間上帝治時代,皇帝叫龍位,大將軍大元帥叫虎位,佛坐的法座,稱師子座,在座上摩阿難的頭頂,這是佛安慰他,因他心裏迷惑,「而告之言」,這個地方接著就向他說話,說你們素常不留心,不詳細的考查本如來常說,不是現今才對你們說。

  

  這一句話,這就開總諸法都有啦,所有的世間上,盡其所有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是總說,底下才分開,你怎麼說沒有心呢?阿難一聽,他認爲無心,其實佛不是不承認他這個心,佛完全知道他錯認他心裏頭的緣影爲心,所以佛才駁他,他拿緣影就當了能知、所知、本知覺啦!其實連妄想心都夠不上,不但阿難,連我們世間人,統統都是這樣。假比你講經,我們一聽說話,大家記住了,這都是影子,我說的話你往理上會,這就能接受,你把這話記住,你們說的我學會了,學會了還是個影子,你再傳給他還是個影子,要緊的地方說在這裏,很難明白。習慣性我們人都用常了,人人都用緣影心,他拿這一個心代表叁個心: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就憑一個緣影心,代表叁種知覺,這一錯永錯,佛先說,阿難一聽沒有心,說這不是心,這不是沒有心了嗎?佛說的哪能說沒有心呢?這是給他總起來,又分別開說一切因果,這是分別開說世界,大則世界,由因克果,小則微塵,這把世界上分別開說完了,「因心成體」,要沒有心,怎麼成具體?管你是甚麼物、怎麼成的,他就因無形相不好表示,人就不承認,人都著在相上,人的迷惑就迷惑在這裏,自己的本知本覺就迷昧了,這是根本上的錯,在這裏說是「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這些東西,是「因心成體」,都是這個心成的體。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

  

  以下又詳細說,就如同這個世界上,諸般樣形形色色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辭,說世界所有的這個名字色相太多啦!乃至最微末的東西是甚麼呢?「草葉縷結」,一個草一個葉,那也有性,沒有性拿甚麼成的?那個布縷裁衣裳,絞下來的布條,那不是廢物嗎?你知道沒有用的也都有性,就怕你不追求,你要判問其元,哪個物都有體、哪個物都有性,說是一點布條、一點草葉,都有體性。大家還要知道,這地方一聽,恐怕就迷惑啦!草葉的性,同諸佛菩薩那個性一般大,這地方要不注意,在這裏要不發疑,佛法就沒法明白,這是可疑的地方,常常的疑,就能了然,「诘其根元」,說你盤其他的根元來,「鹹有體性」,統統的有體有性,只要有個體,就有個性,體是有所表、性是無所表,他這個無所表,才生出這個有所表的相來,底下又說。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就是虛空也有個名字、也有個相貌,眼前雖看不見虛空,他也有性,「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說到這裏是說有體,你怎麼說沒有心?這地方就怕不到根本上追求,你追求也追求不到。先說縱令虛空也有名、也有相貌,底下又一比況,「何況清淨,妙淨明心?」要緊就在這裏,這個「妙淨明心」是指著叁因的理性,這是形相,由法身般若解脫,那是叁德的秘相,所以這個地方,這叁層事情:人與萬物、飛禽動植,統統是一樣,何況是比喻清淨二字?都是清淨的,清淨的妙、清淨的淨、清淨的明,是這麼個簡單的名字,就是個心性。這個性是個體、心是個用,這體用是不離的,你那個性一變化發動就是心,心的具體就是性,這心性不二,這一體大用,分開來這說是甚麼?是妙、淨、明,是這叁個字,這妙、淨、明從哪裏來的?是由人人本具,一切萬物統統具足,就是妙、淨、明,指著修行說妙、淨、明,指著人人本具的,根本上人人皆有,正因理性、緣因善性、了因慧性,正、緣、了叁因,這個人人都有,正因理性、緣因善性、了因慧性,這叁性不但人人皆有,一切萬物都有,一點也不缺。清淨兩個字,貫著妙、淨、明叁樣,這個妙要在叁法裏頭就證法身、緣因善性就是這個淨、這個明亮就是了因慧性,這是「叁德秘藏」,修行來證果,要沒有妙、淨、明,怎麼能成叁德佛果?這妙淨明、正緣了,人人本具來的,就是這麼個意思。其實就是這樣,不是從小往大處長,本來就是這麼大,就因人迷惑的有深淺的關系,說「妙淨明心」,拿這個心算個本位,發起這個作用,有了名詞,是「妙淨明心」,這裏是「叁德秘藏」的一個修法。叁因是成佛的因、妙淨明是成佛的法、法身般若解脫是成佛的果,這地方都要緊,所以佛這麼一比況,「何況清淨,妙淨明心?」妙、淨、明這個心,這是個知覺,連體一齊說,「性一切心」,「妙淨明心」和這個性,他是連著心性不二,所以性是一切心、心就是一切性,這句話,這是說有體,這是佛說的明明白白的有體,你自己糊塗不悟,你就說沒有體,拿緣影就當了本來的知覺和能知覺,其實你連所知覺都夠不上。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此一科文,這是微細發明,分別無性的道理,說明人所用的這個心,你要是用這個分別心,他沒有完全的性體,這個題目就是這麼個意思。正文上說,「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這是佛陀承著上文,阿難請問佛法,他完全是以分別心爲主,他聽聞佛法也是用分別心,以著這個爲佛法,所以佛說,你是執著,「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這十六個字,這是一段文,這四句話,佛問阿難,說設若你執著住,吝是不舍,不舍你這個執著的分別性,你分別所覺、所觀,你所知覺的、你所觀照的、所觀察的,這都是用這個所知覺、所觀察的心,「所了知性」,你這個「分別覺觀」,這就是「所了知性」,怎麼叫「所了知性」?人心中的這個明了,明明了了知道啦!這裏是個了知,我了然啦,這道理有叁種分析:有所了知、能了知、本了知,簡單的說,所了知、所知道的這個事情,我明了、知道啦,是這麼句說話。你所了知、所明白的這是世間上有這種事物你才明白,所有的物,就是你所知道的,了然知道,說這個性,這是無著世間上的形形色色,這一切的形相,起的分別心,這不是究竟的真心,佛說「若汝執吝」不舍,你這個「分別覺觀」,這都是「所了知性」,所了知道的不是本知覺、也不是能知覺,你先知道所有的東西,不知道能知覺是個甚麼樣,再進一步,那本來的知覺是甚麼也不知道,這是佛對阿難說,世間上的人心都是所了知。大家要知道,這是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也都知道,所知道的是甚麼?我所說的話,這就算是聲音,這個聲音上的分別成一句話,所以這是形相上,有分別的也是一樣,你要再說,身上感覺是冷是熱,也是分別,你沒離開這六塵,眼見的形色、耳聞的聲音、鼻子聞的香、舌嘗的味、身上感覺的冷熱、心裏分別的是非,這都是所了知,你要學佛把所了知放下,要明了本知覺才行,能了知還沒到家,這是叁種分別。佛者覺義,全在個知覺上,知覺分所知、能知、本知、了知,你見的塵相,借著六塵相,你就起了知覺,你要沒有六塵之相,你還有知覺沒有?就不知道了,這就是普通人,都是這麼樣,所以說,「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分別的知覺、所分別的觀察,都是所了知性,所明了的知道的性,拿這個不是你的本心,人都以這個爲心,說「必爲心者」,你拿這個一定當心,你永遠是凡夫,你不能知道佛的心,成佛也是心,我們在世間上,都把聲色貨利當是心。你問世間上的心,這就多了,有善有惡,這個善惡裏頭,就分多少層,善有多少善、惡有多少惡,這還是在人道裏說,分善分惡,所以人道裏頭有苦有樂,作善的人就樂、作惡的人就受苦,跑也跑不掉,佛對阿難說。

  

  阿難是代表法會大衆,他就這麼問,佛就對他說,法會大衆就跟著聽,這地方是第一句,說阿難你這個心,若是執吝不舍,「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佛說你要一定執著不舍,你拿著了知性說當你的心,這裏頭有條件,此心即應離諸一切所了知的心,即應當離諸一切,離開世間上的,諸般一切的甚麼呢?是色、香、味、觸,這是人所執著的,無非就是這六種事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都是人所執著的六種塵相,拿甚麼執著呢?就拿見、聞、齅、嘗、覺、知,眼見、耳聞、鼻齅、舌嘗、身觸、心知,對著甚麼?他這個知覺,對著色、聲、香、味、觸五塵,心裏分別是非,佛說你要拿這個所了知的心,必定認爲是心,就是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你先要離開色相、滋味、觸覺,把這種所知覺都去了,這都是諸塵事業,謂諸塵、色有多少種色?香、味、觸有多少樣?這叫諸塵事業,每天在這些事情裏頭造這種業,你要把這個色、香、味、觸,諸塵事業你都放下,你得「別有全性」,你特別的得有一個全性,這就可以算是你的心,你六塵放下,你就沒有抓手啦!你就疑惑你沒有心啦?這就是你的錯處,你離開諸塵事業,沒有抓手,沒有明白的地方,你要是離開諸塵事業,特別的還有完全獨立的性,那就對啦!

  

  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