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0

  ..續本文上一頁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拿這個做比例,就如同阿難,你現今承聽我說法,拿耳朵聽,我說的明心見性的法,你要知道,你聽,拿甚麼聽?我說的法,那是甚麼法?你當知此是因聲而有分別,就因我說法的聲音,你心裏就起了分別,心起分別,就是所了知、所分別的,因我說的聲音而分別,有所了別就不對,要意在言外,佛說法的這種義理在言語以外,佛說法不直接著說,要直接著說就錯,他得曲引,繞著彎的把你引到明心見性爲止。佛說來說去,說到這裏,不容易聽懂,我在文外,說上幾句話,他那個究竟的理,就是讓人認得真心,有一句成話: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個人皆有心,心是知覺性,知覺是心簡略的名詞,廣說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再簡單說就是個覺,你覺悟不覺悟,這個佛字怎麼講?中國話就是覺字,這個知覺就是人的本心,印度話叫佛陀,我們中國就叫佛,佛是甚麼意思?就是個覺字,大家這地方得要知道,知覺的覺,有所知覺、有能知覺、有本知覺,這個真心是本有的知覺。聖人的心,他是了然能知覺,我們凡人的心都是所知覺,完全都是所知覺,世間所有的,我以著這個知覺,所以因此這個所知覺的心,他有叁種作用: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這叁種作用,我們就用一種,就知道所知覺,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都聽見,說我明白了,這是我所說的話,我說話的宗旨在哪裏?不知道爲甚麼說這些話呢?佛也是塵說、剎說、橫說、豎說,說了多少的話,爲什麼?就是讓人認得自己這個知覺,認得這個本知覺,這人都有知覺,完全用的所知覺,世間所有的物都知道,我所說的話,你們諸位都知道,那麼佛說的話你拿著當所知覺,由所知覺他把你引導那個本知覺去,就是這麼個道理。其實沒有旁的事情,還就是一個知覺,你從你的所知覺認得自己的本知覺就對啦!哪個人沒有知覺?自己的知覺不認得自己的知覺,認得什麼呢?認得你所說話的聲音,眼睛看見色,青、黃、赤、白;聲音,工商交際于大聲小聲;香有多少種香?味有苦、辣、酸、甜,好吃不好吃;身上辨出冷、熱、澀、滑;心裏分別是、非、邪、正,這點所知覺,佛爲的用這所知覺,把你引到本知覺上,本知覺才是真心,要不怎麼說即心即佛?他說真心就是佛,佛就是人的真心,你要能認得自己的真心,你就可以成佛,就因這個真心不好認,所以這個佛就不好成,就是這麼個意思。佛說的這許多的話,就是讓你從這個所知覺的心,認識你的本知覺的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我這是文外頭,添上這麼幾句話,省得大家頭一次聽經,因爲他不常聽,心裏頭悶的不知道這話從哪裏來的?爲什麼說的?就是因爲本知覺難明白,人都用這個所知覺用慣啦,怎麼叫所知覺呢?世間上所有的聲音、形色,我都知道,這都是叫所知覺,所見所聞,一共這是六樣,叁六一十八,見、聞、齅、嘗、覺、知,見什麼知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十二樣發生了六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共是十八界,我們這個人,就在這裏頭作活計,每天不知道所以然處,是怎麼回事情,佛爲的把這種事情說開了、說明白了。「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見著自己的性,你就可以成佛,是怎麼個意思?這地方他本真不是容易明白的事情,這個佛,他是千變萬化給人說,非讓人明白不可,這要有一分真心,上裏頭一定的鑽研,誰都能明白,佛是爲的讓人明白。你要想著,一聽就明白了,那個東西再說一句話吧,你也就不值錢了,唱歌的一聽就懂,說詩詞的、說書的一聽就明白,這個話要是你不常聽,也轉不過彎來。佛說這個道理也是先說比喻,說我今天給你說法,你今天聽見我說的話,我說的話是從嘴裏放出聲音,因這聲音你就起了分別心,說出話來你就知道是嗎?是個分別心,佛說法,爲讓你由這分別心上,認識你自己的無分別心,那個真心是無分別心;我們這個妄想心,是個分別心,是這麼個意思。你要不把所知所見放下,你不能知道能知能見,你要沒有能知能見、所知所見,你不能顯出本知本見,這個真心就是本知本見,本來我就知道,就因拿著世間上的環境就迷惑啦,都成了所知覺啦,本知覺就付諸度外了,其實那條路上還都是本知覺,在本知覺發生出作用來,這個人都是這麼習慣了,這根本知覺就不知道啦。這裏佛說今天我給你們說法,因我說法的聲音,你們就起分別,起分別就是所知覺,拿這一樣比例,你說話我聽見了、你那形相我看見了;你說的話,我心裏也有個覺悟,這都叫所覺所悟,底下佛說說-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縱讓你把眼睛見、耳朵聞、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你說這個不對,這都是所知所覺,我都把他滅了,「內守幽閑」,我外邊也不聽聲、也不嘗味、也不感覺,我心裏「內守幽閑」,幽靜閑括一念不起,清清閑閑,你知道,你心思這個就對了,這也是不對,「猶爲法塵分別影事」,你是在外頭看見、聽見、你心裏感覺出來,這都是影子,你知道、你聽見佛說法、你記住不忘,這不對,佛是意在言外,意思是在言語之外,他就不容易明白了,說你「內守幽閑」,你心理幽靜閑括一念不起,你認爲對,這還是影子,你就是聽過人家說心裏一念不起,我這個見、聞、覺、知,把他銷滅了,也不對,「縱滅一切見聞覺知」,你滅完了,你心裏還有影子,外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你心裏不是還有個影子嗎?那一念不起的影子就是法塵,怎麼叫法塵?外邊見聞色、聲、香、味、觸,心裏頭還有個影子,這就叫法塵,法塵不滅的時候真心是顯不出來的,就叫影子,也叫法塵的影子,見著什麼一分別就是法塵,法塵現出相來在心裏,好比見著月是個圓的,心裏有個月亮的影子,這地方這不是真心。說到這裏,佛想給他奪過來,還怕他不明白,不要說我們不容易明白,佛在法會上善巧說法,法會大衆跟佛多少年,還不明白,何況我們這時候聽不懂呢?因爲這種道理是難明白的事情,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就認進去了,這點,佛把頭說完了,底下又縱著他說。

  

  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佛說你這個見、聞、覺、知,本是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這不是一個本知本覺,這事情你不信,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接受,「我非敕汝,執爲非心」,我不是要你執爲非心,就照著你那個心說,這就是縱著他說,「但汝于心,微細揣摩」,你別聽我說的話「執爲非心」,我說的話你不懂,但是你在心裏頭你微微細細的,你自己揣摩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怎麼叫前塵呢?你前頭聽見的話,我說話這是聲塵,你眼睛見的色相,這是色塵,拿眼見、耳聞兩種比喻六塵,但汝于心微知的揣摩,「若離前塵」,若離所聽所見的事情,你把見的色、聞的聲都離開了,離開前塵「有分別性」,把前塵離了,你不用聲音色相,你心裏還起了個分別性,「即真汝心」,那才是你的真心,你離開聲音和形相,你就不會分別,沒有分別心,你還變化不出來嗎?你心裏頭還明白不明白呢?就在這句話上,「但汝于心,微細揣摩」,單單的在你自己心裏,微微細細的揣摩揣摩,若離前邊的塵相,你還有分別性,若離開前塵,我還有分別性,還有分別沒有?沒有,哪有分別性呢?那就算你的真心,你離開那個就算有分別性,你離開我說的話、你離開形相,你這個心就沒有分別啦。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這就顯出來啦,若是你的能分別性、所分別性,離開所有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塵,若離開前塵,就無有體,就沒有你心的本體,什麼也沒有,你離開世界上的六塵,「斯則前塵分別影事」,你就知道你早先心裏的明白知道,看見那還都是分別的影子,那也不是你的本心,因什麼?這分別影子的事情就不好呢?是不是?說這個塵。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你要知道,你不時要常住真心嗎?永遠不生不滅,根本是想脫離生死,你身上有個不生不死,本來就有,你自己不承認,你承認有生有死的,人的身體到時候就死,隨業再投胎,又是生,人人都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離不開生死,這生死怎麼不好呢?痛苦很多,小孩生下來就哭,人到臨死又哭,這個哭不是好受的事情,這不是苦惱事嗎?你要想離開這個,你得把這個理明白開了,你那個前塵,那都是分別影子,這個塵不能常住,是個無常,這個人都怕無常,「若變滅時」,那個塵相,我們這個身體,這是六塵成的,所以這個身體都是四大成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脈精液是水大成的、氣力動轉是風大成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還有全身的毛孔都是空大成的。地、水、火、風、空,這五樣成的人身,離開一樣就得死,你這個知覺用不著的這五樣,自己不承認,就是著相著慣了,天天眼睛看見是相、耳朵聽的是聲音,你離開聲和相,你就不承認,你這個無形無相的知覺,不知道無形無相的就是你的本心,你知道在這個地方轉個彎,就容易了,若變滅時,有形有色的東西不能長遠,「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你拿那個當你的心,那是所知覺的心,所知覺世界上有形相的,都是無常的,到時就壞、到時就變,你看這個人,像我這麼大歲數,那還能活多少年,頂多再活叁年二年了不得啦,這不是在這裏擺著嗎?是不是?自己也承認了,你知道這個地方他就變了,幼而壯、壯而老,這就是變,老則死,這就銷滅啦,變來變去就銷滅,人人都如此。你有不生不死的、不銷滅的,你自己不承認,你要是拿著這個有生有滅的這個心,你著在這個有形相的身體上,你…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