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拿这个做比例,就如同阿难,你现今承听我说法,拿耳朵听,我说的明心见性的法,你要知道,你听,拿甚么听?我说的法,那是甚么法?你当知此是因声而有分别,就因我说法的声音,你心里就起了分别,心起分别,就是所了知、所分别的,因我说的声音而分别,有所了别就不对,要意在言外,佛说法的这种义理在言语以外,佛说法不直接着说,要直接着说就错,他得曲引,绕着弯的把你引到明心见性为止。佛说来说去,说到这里,不容易听懂,我在文外,说上几句话,他那个究竟的理,就是让人认得真心,有一句成话: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个人皆有心,心是知觉性,知觉是心简略的名词,广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再简单说就是个觉,你觉悟不觉悟,这个佛字怎么讲?中国话就是觉字,这个知觉就是人的本心,印度话叫佛陀,我们中国就叫佛,佛是甚么意思?就是个觉字,大家这地方得要知道,知觉的觉,有所知觉、有能知觉、有本知觉,这个真心是本有的知觉。圣人的心,他是了然能知觉,我们凡人的心都是所知觉,完全都是所知觉,世间所有的,我以着这个知觉,所以因此这个所知觉的心,他有三种作用: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这三种作用,我们就用一种,就知道所知觉,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听见,说我明白了,这是我所说的话,我说话的宗旨在哪里?不知道为甚么说这些话呢?佛也是尘说、剎说、横说、竖说,说了多少的话,为什么?就是让人认得自己这个知觉,认得这个本知觉,这人都有知觉,完全用的所知觉,世间所有的物都知道,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知道,那么佛说的话你拿着当所知觉,由所知觉他把你引导那个本知觉去,就是这么个道理。其实没有旁的事情,还就是一个知觉,你从你的所知觉认得自己的本知觉就对啦!哪个人没有知觉?自己的知觉不认得自己的知觉,认得什么呢?认得你所说话的声音,眼睛看见色,青、黄、赤、白;声音,工商交际于大声小声;香有多少种香?味有苦、辣、酸、甜,好吃不好吃;身上辨出冷、热、涩、滑;心里分别是、非、邪、正,这点所知觉,佛为的用这所知觉,把你引到本知觉上,本知觉才是真心,要不怎么说即心即佛?他说真心就是佛,佛就是人的真心,你要能认得自己的真心,你就可以成佛,就因这个真心不好认,所以这个佛就不好成,就是这么个意思。佛说的这许多的话,就是让你从这个所知觉的心,认识你的本知觉的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我这是文外头,添上这么几句话,省得大家头一次听经,因为他不常听,心里头闷的不知道这话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的?就是因为本知觉难明白,人都用这个所知觉用惯啦,怎么叫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声音、形色,我都知道,这都是叫所知觉,所见所闻,一共这是六样,三六一十八,见、闻、齅、尝、觉、知,见什么知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十二样发生了六种认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共是十八界,我们这个人,就在这里头作活计,每天不知道所以然处,是怎么回事情,佛为的把这种事情说开了、说明白了。「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心、见着自己的性,你就可以成佛,是怎么个意思?这地方他本真不是容易明白的事情,这个佛,他是千变万化给人说,非让人明白不可,这要有一分真心,上里头一定的钻研,谁都能明白,佛是为的让人明白。你要想着,一听就明白了,那个东西再说一句话吧,你也就不值钱了,唱歌的一听就懂,说诗词的、说书的一听就明白,这个话要是你不常听,也转不过弯来。佛说这个道理也是先说比喻,说我今天给你说法,你今天听见我说的话,我说的话是从嘴里放出声音,因这声音你就起了分别心,说出话来你就知道是吗?是个分别心,佛说法,为让你由这分别心上,认识你自己的无分别心,那个真心是无分别心;我们这个妄想心,是个分别心,是这么个意思。你要不把所知所见放下,你不能知道能知能见,你要没有能知能见、所知所见,你不能显出本知本见,这个真心就是本知本见,本来我就知道,就因拿着世间上的环境就迷惑啦,都成了所知觉啦,本知觉就付诸度外了,其实那条路上还都是本知觉,在本知觉发生出作用来,这个人都是这么习惯了,这根本知觉就不知道啦。这里佛说今天我给你们说法,因我说法的声音,你们就起分别,起分别就是所知觉,拿这一样比例,你说话我听见了、你那形相我看见了;你说的话,我心里也有个觉悟,这都叫所觉所悟,底下佛说说-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让你把眼睛见、耳朵闻、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你说这个不对,这都是所知所觉,我都把他灭了,「内守幽闲」,我外边也不听声、也不尝味、也不感觉,我心里「内守幽闲」,幽静闲括一念不起,清清闲闲,你知道,你心思这个就对了,这也是不对,「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是在外头看见、听见、你心里感觉出来,这都是影子,你知道、你听见佛说法、你记住不忘,这不对,佛是意在言外,意思是在言语之外,他就不容易明白了,说你「内守幽闲」,你心理幽静闲括一念不起,你认为对,这还是影子,你就是听过人家说心里一念不起,我这个见、闻、觉、知,把他销灭了,也不对,「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你灭完了,你心里还有影子,外边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你心里不是还有个影子吗?那一念不起的影子就是法尘,怎么叫法尘?外边见闻色、声、香、味、触,心里头还有个影子,这就叫法尘,法尘不灭的时候真心是显不出来的,就叫影子,也叫法尘的影子,见着什么一分别就是法尘,法尘现出相来在心里,好比见着月是个圆的,心里有个月亮的影子,这地方这不是真心。说到这里,佛想给他夺过来,还怕他不明白,不要说我们不容易明白,佛在法会上善巧说法,法会大众跟佛多少年,还不明白,何况我们这时候听不懂呢?因为这种道理是难明白的事情,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就认进去了,这点,佛把头说完了,底下又纵着他说。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佛说你这个见、闻、觉、知,本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这不是一个本知本觉,这事情你不信,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接受,「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我不是要你执为非心,就照着你那个心说,这就是纵着他说,「但汝于心,微细揣摩」,你别听我说的话「执为非心」,我说的话你不懂,但是你在心里头你微微细细的,你自己揣摩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怎么叫前尘呢?你前头听见的话,我说话这是声尘,你眼睛见的色相,这是色尘,拿眼见、耳闻两种比喻六尘,但汝于心微知的揣摩,「若离前尘」,若离所听所见的事情,你把见的色、闻的声都离开了,离开前尘「有分别性」,把前尘离了,你不用声音色相,你心里还起了个分别性,「即真汝心」,那才是你的真心,你离开声音和形相,你就不会分别,没有分别心,你还变化不出来吗?你心里头还明白不明白呢?就在这句话上,「但汝于心,微细揣摩」,单单的在你自己心里,微微细细的揣摩揣摩,若离前边的尘相,你还有分别性,若离开前尘,我还有分别性,还有分别没有?没有,哪有分别性呢?那就算你的真心,你离开那个就算有分别性,你离开我说的话、你离开形相,你这个心就没有分别啦。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这就显出来啦,若是你的能分别性、所分别性,离开所有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尘,若离开前尘,就无有体,就没有你心的本体,什么也没有,你离开世界上的六尘,「斯则前尘分别影事」,你就知道你早先心里的明白知道,看见那还都是分别的影子,那也不是你的本心,因什么?这分别影子的事情就不好呢?是不是?说这个尘。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你要知道,你不时要常住真心吗?永远不生不灭,根本是想脱离生死,你身上有个不生不死,本来就有,你自己不承认,你承认有生有死的,人的身体到时候就死,随业再投胎,又是生,人人都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离不开生死,这生死怎么不好呢?痛苦很多,小孩生下来就哭,人到临死又哭,这个哭不是好受的事情,这不是苦恼事吗?你要想离开这个,你得把这个理明白开了,你那个前尘,那都是分别影子,这个尘不能常住,是个无常,这个人都怕无常,「若变灭时」,那个尘相,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六尘成的,所以这个身体都是四大成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还有全身的毛孔都是空大成的。地、水、火、风、空,这五样成的人身,离开一样就得死,你这个知觉用不着的这五样,自己不承认,就是着相着惯了,天天眼睛看见是相、耳朵听的是声音,你离开声和相,你就不承认,你这个无形无相的知觉,不知道无形无相的就是你的本心,你知道在这个地方转个弯,就容易了,若变灭时,有形有色的东西不能长远,「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你拿那个当你的心,那是所知觉的心,所知觉世界上有形相的,都是无常的,到时就坏、到时就变,你看这个人,像我这么大岁数,那还能活多少年,顶多再活三年二年了不得啦,这不是在这里摆着吗?是不是?自己也承认了,你知道这个地方他就变了,幼而壮、壮而老,这就是变,老则死,这就销灭啦,变来变去就销灭,人人都如此。你有不生不死的、不销灭的,你自己不承认,你要是拿着这个有生有灭的这个心,你着在这个有形相的身体上,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