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7

  ..續本文上一頁。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

  

  這是他結實寄旅亭,我說個比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行路的人走在路上,就得投店,寄居在旅亭裏,「或宿或食」,宿是在那裏住、食就是吃飯,就是這兩件事,「宿食事畢」,在那裏休息完了,睡好覺了、飯也吃完了,這兩種事辦完了還得奔路程,這就「俶裝前途」,就要收拾行李以奔前邊這個途程,「不遑安住」,不暇宜在店裏安住,非走不可,說這叫客,「若實主人」,若實實在在的是旅店裏的主人,「自無攸往」,他可是沒所去的地方,「如是思惟」,我就在這上頭,思惟這個道理,「不住名客」,佛陀不是問嗎?怎麼開的悟?一個人走路不住下名字就叫客,「住名主人」,這個主人就不能隨著客跑,所以說「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這是客字,還有個塵字,是怎麼個意思?底下又說。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上邊說的客字好明白了,再解釋塵字,「又如新霁」,好比剛下過雨,雨過天晴叫霁,「清旸升天」,清旸,這個太陽光出來,清清涼涼的,陽光升天,天上就亮了,雨過去天也晴了,這個清旸之光,「光入隙中」,這是比喻我們住的房子或是門未關緊,或是窗子未關緊,打門窗縫裏太陽光就射進來,把屋子照亮了,這叫「光入隙中」,發明看見滿屋的微塵,太陽光未進來屋子見不著塵,這是日常的事情,他拿這個作證明,「發明空中諸有塵相」,一個屋子裏就見著這許多的塵土之相,這個「塵質搖動」,微塵是搖動的,虛空寂然的就是不動,「虛空寂然」他是不動聲色的,「如是思惟」,就照這個意思,客不能常住,塵是要搖動的,主人是不動的,虛空是不動的,這兩樣都顯出來了,憍陳那解釋,爲讓大衆聽「如是思惟,澄寂名空」,這個澄寂是不動的名字叫空,「搖動名塵」,虛空裏搖動的就叫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他說到這種,「佛言,如是」,佛一聽,說的對!佛給他證明,說你說的如是。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這段文是開合手掌給他證明,成就了這個客與這個主人的實義,這段文從上來得分動者爲客、靜者爲主,拿這個靜-不動的,表示人的見性,這個搖動的就是塵勞,就爲這種事情。上來說這個見性是心不是眼,我們一般人都以爲眼看見,這是個大錯的地方,因此這種意思,法會大衆,佛給他們說過一次,不甚了解,因爲沒有執難問疑的地方,心還是不甚了解,在這時,佛又以著這種意思,「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對阿難說,「汝今何見?」你拿什麼見著的?這是讓阿難說,給法會大衆聽,「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在「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爲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

  

  佛就是要問這話,說你看見我這個手開而又屈「有開有合」?還是你看見這個見性, 「有開有合」?佛問是讓法會大衆聽,說我的手有開有合,見性還有開有合嗎?這顯然現出見性不動,哪有開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阿難說,世尊的尊貴寶手在大衆中伸而又屈,我見著如來的手自己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讓阿難這樣說,讓大衆聽,這還不好明白嗎?你們怎麼就是不承認這個見性呢?這個見性是心,不是眼,表示這個意思,人要認識自己的見性,就修行,爲什麼費這麼大事,人人都不承認?那麼要認得見性,怎麼就會修行呢?你天天觀念,總在有形相有作爲上觀念,得不著佛法,向外馳求都是不對,你要認得根本見性,從哪裏表示呢?從眼上表示出來,眼不是能見哪?他見有個見性,你這一樣明白了,六樣都明白,見、聞、齅、嘗、覺、知都有個性,這常說六樣就是一樣,這就叫見分,你要明白這一樣,六樣都明白了,一樣一清淨,六樣都清淨,這裏是讓大家都明白。認得你自己這個見性,你自己就會修行,你觀念你的見性,你別觀念那個有形相的,這個見性是無形與相,你說見性還是個什麼樣?見出什麼樣來就是相,不是見性,是所見的,這是爲的說這個能見、能看見的,費這些事,就是表示這種事情。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佛言。如是。

  

  佛問阿難,是我的手動?還是你的見性動?阿難回答說,佛的手不住,有開有合,而我的見性別說是動,連靜都沒有,有靜他好有個動,根本上我這個見性找不著形相,你向哪裏去找個動靜?誰爲無住呢?「佛言,如是!」不錯!是這個道理,這爲是讓法會大衆聽。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佛這時又從輪掌中放光指示阿難,前邊佛用開掌合手的道理,證成了他這個客與主、動與靜,證實了如是,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這是怎麼回事?這又是飛光動頭,從佛的手中飛出光來到阿難頭的左右,讓他見光動搖,這證明這個塵與空的道理,塵是動的、空是不動的。前邊經文已經證明了,佛爲法會大衆都聽清楚了,所以如來又放光到肩右,又到阿難的左邊,阿難看見放光,當然他右盼左望,借著這個,佛告阿難,你這個頭爲什麼動?阿難當然有說的。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佛言。如是。

  

  阿難說,「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如來的手裏,有不可思議的那個寶貴的光明來我左右,「故左右觀」,我向左邊觀一下子、右邊盼望一下子,「頭自搖動」,頭自然搖動了,佛又問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你望見佛的光左右搖動,「爲汝頭動?爲複見動?」要緊就在這句話上,這意思都在見性上,還是你這個頭動?還是你這個見性動?阿難當然說了,「世尊,我頭自動」,我這個頭因左右有光,頭自個兒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他沒有形相,連止都沒有,「誰爲搖動?」說到這裏,佛搖頭說這句話讓大衆聽,「佛言,如是!」對的!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于是如來就普遍的告訴大衆說,這個地方佛都說開了,借著阿難左右動頭,阿難回答說尚且沒有止,哪還有搖動?佛給印證說對,于是就借著這個,佛就把這個道理結在一塊,普遍的告訴法會大衆說,「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世間上衆生,以搖動者算是世間上的塵勞,就是以六塵代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都是搖動的、都是活動的,這就是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這還好明白,有客有主,主是不動的、客是動的,「汝觀阿難,頭自動搖」,你們觀察阿難他這個頭,他自己動搖,「見無所動」,他這個見性是無所動,說「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見性沒有舒卷,這兩種事情,佛就責備大家,你們因什麼自己失誤了,自己就不承認呢?這個見性,這不是顯然的嗎?都知道了,「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拿這個動的當了你自己的本身?這個身體是個物,「以動爲境」,你拿著動的,這是依報的境界,拿著這個身體當了正報的本體,這不是根本上說錯了嗎?這都是有相的東西,他就有動有靜、有生有死,那是妥妥當當時,「從始洎終」,由這個始以洎這個終,是「念念生滅」,你們這個心都著在相上,隨著形相有生有死,這個生死哪能了呢?「遺失真性」,把你那個不動的真性,你自己迷失了,是「顛倒行事」,每天都是做的顛倒事,「性心失真」,你把這個性都遺失了,是「認物爲己」,你拿著物當了自己,那就錯了,「輪回是中」,是「自取流轉」,生了死、死了生,輪過來、轉過去,自取輪轉于生死,在世間上受生,還怨誰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