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36

  ..续本文上一页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说,是呀!如同世尊说的,有眼的人和没有眼的人,都在黑暗之中,两个人都见黑暗,要拿这二种黑较量,从来也没有差别,有眼人和无眼人都住在黑屋子,见的黑没有两样,佛让阿难自己说,他非这么说不可,佛又叫-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佛对阿难说,「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完全看见面前都是黑的,假比他的眼晴好了,就好比眼上有病,被医生治好了,「忽得眼光」,眼睛看见光明,「还于前尘」,就是于早先的浮尘根,「见种种色」,这是「名眼见者」,这是说没有眼睛的人,他的病治好,看见光明了,能见种种的色相,都分别开了,这个名字就叫眼见,「彼暗中人」,就是有眼的人在黑暗的屋子里,「全见前黑,忽获灯光」,这是指着有眼的人,忽然间得着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在暗屋中的他有眼,也是可以看见黑暗,得着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亦在浮尘的眼根上,见着各样的形色,这地方这算谁见?得算灯见着的,拿这个灯就比这个盲人的眼,又重治好了眼病,又重见光明,「应名灯见,若灯见者」,没有眼的人就全凭眼见,把眼治好了,说是眼看见了,有个人在黑屋里,什么也看不见,他得着灯光才见,这就叫灯见,没有眼的人,眼睛治好了叫眼见,有眼的人借着灯,当然叫灯见,有这么个理吗?「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这个灯可以能见,自然他的名字不叫灯了,他就得叫见,「又则灯观」,还有个理,你要说是灯能看见,与你有什么相干?这比较那个眼有病的人,他经医生治好了,他能见光明了,没有治的时候,只能见暗,还是有见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这个比较就在这地方,「又则灯观,何关汝事?」若灯能见又与你有什么相干?这比较说这个眼看见与你这个知觉有何相干?这不是两样事情吗?这个眼睛有形有相,没有知觉、有生有灭的,无形无相的知觉,他无生与灭,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你不能说见性坏了,见性没有坏,见性要是坏了,他怎么能见着黑暗?大家想想,他能见明见暗,光是眼睛不可以,你怎么说眼见得这个拳,若没有手,当然是没有拳,若是盲人不能说是没有见,无非是所见不同,不同的地方,这个见性一点也没有亏损,「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你若是眼睛提另有个见,就不与你这个知见相干了,「是故当知」,这是怎么回事?「灯能显色」,你要知道,这个灯他没有见,他无非是显出这个色来,有红的、有白的,他祇能显色,他们没有见,「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在这个见的,不是灯见,「眼能显色」,又推下一层去,这「灯能显色」,眼就是能见,你再推进一步去,眼也是能显色,他也没有见,眼能显色,「如是见性」,倒是怎么回事?「是心非眼」,还是心见的,这个万法唯心。说到这个知见,见、闻、齅、尝、觉、知一个名字,就是人的真心,什么是妄想心?不应当想的想,这叫妄想;心里头有这么个影子,这个名字叫缘影,还不够妄想的份量,妄想还沾点边,这个人不认得自己的知觉,这是真觉,没有生灭,你明白自己的见性,根本上就没有生死。四大成的身体有生死,这个见性他是随缘不变,随着眼就见、随着耳就闱、随着鼻就齅、随着舌就尝、随着身就觉、随着心就知,他这个性是不变的,外边的这个相变,性不变。人要知道自己这个心,根本上不生不死,自己不承认,这就是人吃苦的地方,自己自找受苦,他这有形有相的根,到时候就坏,地球也有坏的时候。有、无,是对待法,人的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都是性的作用,他寄托在眼上就叫见、在耳上叫闻、在鼻上叫齅、在舌上叫尝、在身上叫觉、在心里叫知,就是这么一套,自己都弄错啦。

  

  二、显见不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上文发明这个见性,他本来是心非眼,我们人在世间上,不研究佛经的,普通人都以为眼睛能见,这根本上是错误的地方,所以佛恐怕人不信,在前文上种种的比较显出来决定是见性,是心不是眼,至关重要看见的性,决定是心,决定不是眼睛,眼睛不能见,人都以为拿眼睛看见的,死人虽有眼也不能见,因为见性离开身体了。见性也可说是心性,性是体、心是用,体用决不能离开的,所以佛把这个理说的他没有地方再可以生枝叶,然而那个心,还是没有究竟的透彻,「阿难虽复,得闻是言」,虽然他又得闻着佛说的这个言语,「与诸大众,口已默然」,阿难与大众都没有话可问啦,佛把这个道理说对啦,然而这个还没实在开悟,他所以口没有说的了,「心未开悟」,到底也没开悟是这么回事情,到这时候,「犹冀如来,慈音宣示」,还希望着如来发慈悲的音声,好示给大众听,他求明白,在这时候「合掌清心」,大家都合掌,把这个心清清净净的,不敢胡思乱想,「伫佛悲诲」,恭恭敬敬的等着佛慈悲教诲,好求其明白,就在这时佛又启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就在这个时候,世尊舒出兜罗绵网相光手,佛手特别柔软,如兜罗绵一样,「网相光手」,怎么叫网相?如鹅掌相,手指中间都有网连在一块,是一种贵相,这个网相手上有光叫兜罗绵网相光手,佛有三十二相,不暇宜说,要详知可以看「教乘法数」,「开五轮指」,佛的手掌相手指伸开是圆的,不像我们的手指是扁圆,佛手指像轮子似时,是滚圆的,所以称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佛伸出手指头来,为的什么?这就指示的意思,口陈指示,好让人明白,教诲令阿难及诸大众听着,佛看第一次发明见性的道理,大家不了解,再变个样说,后边一共是十番辨见,这里说到第二番,这地方,佛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说。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我就把初成道在鹿野苑中,度了五比丘的那个话提出来,阿若多是佛给他起的名字,证圣果开悟的一个名号,他本有时名字叫憍陈那,他是外道的。佛未出世时,印度人都信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意思,他是心外求法,不认识自己的真心是名外道,其实心就是道、心就是佛,你去哪里求道?你去哪里求佛?自己不认识,拿这个心到外边去求,叫做外道。佛说唯心法门,由这个道理,谁先开悟的呢?就是憍陈那,他一听法开悟了,阿若多三个字,就是醒悟,他五个人,他是第一开悟的,其他四位比丘的名字:一个叫小贤、一个叫马胜、一个叫摩诃男、一个叫十力迦叶;阿若多、十力迦叶,是佛母家里的人,其余三位是父族的人,佛在雪山修苦行时,父族三人怕受苦先离开走了,母族二人愿意修苦行,所以住在雪山。佛在雪山住了六年苦修,瘦得不象样,喝冷水、一麻一麦度命,在皮骨连立的光景,有放牛的女子供养佛一点牛奶喝,佛喝了牛奶就提起精神,但是母族二人,见佛喝牛奶,说佛图享受、贪保养,也离开佛下山去了。佛住在雪山六年之中,修证到世间禅定,认为都不彻底,不是究竟的了脱生死,无非是多活多少万年,受苦无益,所以佛下雪山,在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夜睹明星悟道,悟道以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佛就问他们,开悟的时候是因什么开的悟?佛说,不但给你们比丘,「及汝四众言」,并且还有四众人等,我早先给大家说过「一切众生,不成菩提」,菩提是佛果,翻华言觉道,就是知觉的道理证到了,就叫成菩提,这是大乘,「及阿罗汉」,还可以说小乘及阿罗汉,阿罗汉叫无生,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受生死了,佛说一切众生不能成佛、不能成圣,是因什么?佛把旧话重提,说「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佛说当初我给大家说的法,怎么才能不耽误?才可以去烦恼?「汝等当时」听我说的话,「因何开悟?」佛是让现在的人好开悟,佛说我给你们讲的时候说,就是因这客尘烦恼,客就是一个行路的人、尘就是虚空中的尘土,这两样成了烦恼了,当初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佛问你们当初怎么开悟的?「今成圣果」,因什么道理成的圣果?当下你们都证了四果阿罗汉,虽然是没成佛果、没开佛的知见,已经是圣人的资格,佛一问,起初是憍陈那先开悟的,他就回答了。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憍陈那就是佛陀给他起的名号,叫阿若多这三个字,中国话就是解字,他先把佛说的道理解悟开了,佛问你们因什么开的悟,现今证了圣人果位?「时,憍陈那起立白佛」,这时憍陈那就站起来了,对佛说,「我今长老,于大众中」,我今为法会中,在这些学道人中算是长老,我在大众中「独得解名」,佛最初说法时,我是第一个得着佛给我解悟的名字,「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就因佛说客尘烦恼所误的时候,我因为听佛说客尘二字的时候,我才成就圣果,证了阿罗汉的果位,说到这里就得解释解释,称一声-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