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见什么物的影子,拿着影子就当自己的心,这是人人如此,这是人把心错认了,佛放光,让你认得自己这个心,佛法的道理就入进去了,要不承认就没有办法。佛放光从十方宝剎,佛的头顶上转回来,旋至阿难及诸大众,旋转回来,到了阿难的头上,又到了大众的头上,表示是一个心,连佛带圣人、六道的众生,就是一个心,一个心体大伙用,心体是性,性心不相离,你这个心把性表示出来了,性还是心的体,不可说无形无相,这个心他一发动有表示,心性是全体用,就是心的全体大用。这是阿难及诸大众这个光,转回来,佛就是让大家认得自己的心,就是这么大,你自己别不永认,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告阿难言」,佛放光遍照各人的头顶上,佛才告阿难说,「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我今天要为你们说至关重要最上大法,让你们容易看见这个法幢,这是表明佛法的一个标准。寺庙里往往有用大石头做一圆柱子,那也叫幢,法幢现在佛殿上,有用幡的,有用绸子缎子做成幢的,做成中间空的圆的也叫幢幡,建大法幢,这个幢是让人人都看明白,拿这个做个比喻,佛现在说法,让人人都要明白,就是这么个意思,不但让法会大众明白,「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就这两句话,做三个段落讲。获者得也,这个人怎么必定获呢?人自己把自己的心性已经丢了,不承认了,一听佛法,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心性,这又好比得着似的,获什么呢?「获妙微密」,获这个又妙、又微、又密,这个妙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言状、不可心思,这叫妙,这个微是无有边疆,这个密是没有时间、没有分别,「性净明心」,说这个妙微密,妙是不能言说、不可思议的,微是不可分别的,密是不可表示的,人要认识这个心,就是这么个样子,妙微密的心是什么?是佛的心;底下的性净,这是菩萨的心性;性明是二乘圣人的心性,这是三层;妙、净、明,这是佛的心性,这三层开三种眼,要能达到这个心不可思议不分别的地方,能开佛的知见,无明就空了,要能够到妙微密的心上,开佛知见,就有清净眼,把无明迷惑都破除了,这是一层。
十番显见
一、显见是心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这一科文,这是佛先以拳例见,阿难用眼睛看见佛的拳,以这个世间人的常情,都是这个意思,第二就是引例破执,破除人的执着,正式的显出这个见性。佛经的宗旨就全凭明心见性,这心性是不相离的,性就是体、心就是用,所以这个心与身体放在一块,拿这个做比例,这个全体大用,体用不相离,从这具体起作用,因用显体,这是十番辨见第一科,就因这个道理不好明白,后边又加了九番,说「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前文上佛引出来,对阿难说,你说见着如来的拳有光明,是因何所有?你看见光明拳「因何所有?」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云何成拳?」第三个问题-「汝将谁见?」你见光明拳拿什么见的?以这三个问题,佛问阿难。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回答说,「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说佛的拳头光明的意思,佛问是谁见的?「我实眼观」,我是拿眼看见的,看见佛的「五轮指端」,五个指头,「屈握示人」,举出拳头给人看,让人明白这个道理,「故有拳相」,将手屈握就成了拳头的相貌了。这是佛问了三个问题,阿难尊者就用眼前的事情回答了,这为的是拿好明白的明白,这个难明白的,等阿难回答完了,佛这又说。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又对阿难说,「如来今日实言告汝」,如来今日实实在在的告诉你,「诸有智者」,你们在法会的人们,凡是有智慧的人,「要以譬喻」,将来拿我这个拳头,大家都看见了,拿这个做个比喻,这个人人容易知道了,「而得开悟」,拿这个做比喻为什么?就是让人心里醒悟佛的道理,是让人明心见性,让人明白心性本是一体,心是用、性是体,所以有体有用,这是表示出来世间上的事理,代表世间一切,大家要知道这个题目,底下佛又说。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说个比喻,「譬如我拳」,这个拳头屈手是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没有手,不能成拳,这是一种,「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你要是没有眼,就不能见,就不能成你的见;若是以你这个眼根,就指人的眼睛,人人都有两只肉眼,俗语说,肉眼凡胎,佛说「以汝眼根」,就是浮尘根,「例我拳理」,拿眼做比例,与我这个拳头这个理,「其义均不」,比较这两样理,均不均平呢?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唯然答应世尊,说若没有我的眼,当然是不能成见了,什么也见不着了,说以我眼根比例如来的拳,「事义相类」,说这意思是一样,若没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没有眼就不能看,这先做个定例,拿这个做个比例,好让人醒悟,所以佛把阿难先问准了,然后才好破他这个执着性。这底下,佛按阿难回答的话,随跟着-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佛告诉阿难说,你答我,若没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没有眼就不能成见,你说这两样相类,是相同的,「汝言相类,是义不然」,这话说的多硬,像我们一听,认为阿难答的话是对,不然怎么破他这个迷惑呢?每个迷惑都在这里,马马虎虎的,你说我也说,所以这是人受苦的地方,佛说阿难回答相类是义不然,佛既然说阿难不对,得说出个理来,要不说出个理来,阿难也不服,是不是?佛说怎么不然?怎么不对?底下跟着讲。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
如你所说若是有眼就成见、若是有手就成拳,二者相类,佛说是义不然,这地方大家记住,佛随跟着就说,「何以故?」我怎么说这话呢?是什么缘故?你得把这个缘故说一说,人家好信,佛说你当时回答我,显然就明白啦,「如无手人」,说比如人没有手,「拳毕竟灭」,这是当然的,这容易明白,「彼无眼者,非见全无」,要是没有眼睛,不能说是这个见全无,这是「所以者何?」这个所以然的理在哪个地方呢?佛就告诉他,你要不信,你去问一问。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你在路途上,等着瞎人来了,你试验试睑,问问他「汝何所见?」见着什么?「彼诸盲人,必来答汝」,那个瞎眼的人,必定回答你说,「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我眼前看不见旁的,唯有黑暗,「更无他瞩」,除去看见黑暗,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以是义观」,以着这种真实的义理,都在这里摆着,有事有理,你观察观察,「前尘自暗,见何亏损?」前尘就是现前的肉眼,也叫浮尘根,人的眼睛的见,是个胜义根,眼睛这个形相是浮尘根,他没有知觉,胜义根是个有知觉的,他寄托在眼上,有见的功能,这是见性。眼睛决没有能见的功能,比如死人,知觉离开身体,瞪着两只眼什么也不能见,你怎么说相同呢?这道理决不一样,佛说这话是提醒人,不让你人说你也跟着说、人信我跟着信,他得有个真正的理,说「以是义观,前尘自暗」,是观前浮尘根,他自己暗,那个看见的见性,他没有亏损,怎么没有亏损呢?明来我就见明、暗来就见暗,来什么我见什么,见性有什么亏损呢?在相上有亏损,有成有破,有形有相的,他有生有灭,这个见性,他没有形相,寄托在眼上就是见、寄托在耳上就是耳的闻性,这个闻是怎么个道理呢?人都忽略过去了,你说我也说、你听我也听、你信我也信,糊里糊涂的,反正是说话的这么个符号,其实他这里头有个真理,你要不在这种研究,怎么叫明心见性呢?怎么看见你的心,哪个是你的见性?哪个地方是你的眼睛的见?在这个地方慢慢的分析开,分看见的见性,一点亏损也没有,是肉眼有亏损,所以那个见性,随着你的眼不好使用,见性不缺,来什么见什么,底下随着又说。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尊者代表世间一般人,应当要问这句话,说「诸盲眼前」,他看见的唯独是黑黑暗暗的,「云何成见?」怎么还能成见呢?我们一听还想问的对了,这里就得要详细研究,就好明白,「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他是见着黑暗了,他要没有见性,谁见黑暗?你们诸位想想这个理,底下阿难还不服,对佛说「诸盲眼前,唯亲黑暗,云何成见?」这是阿难这句话,普通的人当然也认为阿难说的对。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这是佛问阿难,拿这个做比例,佛告阿难,「诸盲无眼」,说这些诸盲人「唯观黑暗」,「与有眼人」没有两样,若是有眼的人「处于暗室」,这个没有眼的人和有眼的人,都住在黑暗的屋子里,这二人都见黑暗,「二黑有别,为无有别?」有眼人见的黑和没眼人见的黑,这两种黑暗,还是有分别、没有分别?佛问阿难,以下阿难回答。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