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5

  ..續本文上一頁看見什麼物的影子,拿著影子就當自己的心,這是人人如此,這是人把心錯認了,佛放光,讓你認得自己這個心,佛法的道理就入進去了,要不承認就沒有辦法。佛放光從十方寶剎,佛的頭頂上轉回來,旋至阿難及諸大衆,旋轉回來,到了阿難的頭上,又到了大衆的頭上,表示是一個心,連佛帶聖人、六道的衆生,就是一個心,一個心體大夥用,心體是性,性心不相離,你這個心把性表示出來了,性還是心的體,不可說無形無相,這個心他一發動有表示,心性是全體用,就是心的全體大用。這是阿難及諸大衆這個光,轉回來,佛就是讓大家認得自己的心,就是這麼大,你自己別不永認,道理就在這裏。所以,「告阿難言」,佛放光遍照各人的頭頂上,佛才告阿難說,「吾今爲汝建大法幢」,我今天要爲你們說至關重要最上大法,讓你們容易看見這個法幢,這是表明佛法的一個標准。寺廟裏往往有用大石頭做一圓柱子,那也叫幢,法幢現在佛殿上,有用幡的,有用綢子緞子做成幢的,做成中間空的圓的也叫幢幡,建大法幢,這個幢是讓人人都看明白,拿這個做個比喻,佛現在說法,讓人人都要明白,就是這麼個意思,不但讓法會大衆明白,「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就這兩句話,做叁個段落講。獲者得也,這個人怎麼必定獲呢?人自己把自己的心性已經丟了,不承認了,一聽佛法,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心性,這又好比得著似的,獲什麼呢?「獲妙微密」,獲這個又妙、又微、又密,這個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不可言狀、不可心思,這叫妙,這個微是無有邊疆,這個密是沒有時間、沒有分別,「性淨明心」,說這個妙微密,妙是不能言說、不可思議的,微是不可分別的,密是不可表示的,人要認識這個心,就是這麼個樣子,妙微密的心是什麼?是佛的心;底下的性淨,這是菩薩的心性;性明是二乘聖人的心性,這是叁層;妙、淨、明,這是佛的心性,這叁層開叁種眼,要能達到這個心不可思議不分別的地方,能開佛的知見,無明就空了,要能夠到妙微密的心上,開佛知見,就有清淨眼,把無明迷惑都破除了,這是一層。

  

  十番顯見

  一、顯見是心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

  

  這一科文,這是佛先以拳例見,阿難用眼睛看見佛的拳,以這個世間人的常情,都是這個意思,第二就是引例破執,破除人的執著,正式的顯出這個見性。佛經的宗旨就全憑明心見性,這心性是不相離的,性就是體、心就是用,所以這個心與身體放在一塊,拿這個做比例,這個全體大用,體用不相離,從這具體起作用,因用顯體,這是十番辨見第一科,就因這個道理不好明白,後邊又加了九番,說「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前文上佛引出來,對阿難說,你說見著如來的拳有光明,是因何所有?你看見光明拳「因何所有?」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雲何成拳?」第叁個問題-「汝將誰見?」你見光明拳拿什麼見的?以這叁個問題,佛問阿難。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難回答說,「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這是說佛的拳頭光明的意思,佛問是誰見的?「我實眼觀」,我是拿眼看見的,看見佛的「五輪指端」,五個指頭,「屈握示人」,舉出拳頭給人看,讓人明白這個道理,「故有拳相」,將手屈握就成了拳頭的相貌了。這是佛問了叁個問題,阿難尊者就用眼前的事情回答了,這爲的是拿好明白的明白,這個難明白的,等阿難回答完了,佛這又說。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佛又對阿難說,「如來今日實言告汝」,如來今日實實在在的告訴你,「諸有智者」,你們在法會的人們,凡是有智慧的人,「要以譬喻」,將來拿我這個拳頭,大家都看見了,拿這個做個比喻,這個人人容易知道了,「而得開悟」,拿這個做比喻爲什麼?就是讓人心裏醒悟佛的道理,是讓人明心見性,讓人明白心性本是一體,心是用、性是體,所以有體有用,這是表示出來世間上的事理,代表世間一切,大家要知道這個題目,底下佛又說。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說個比喻,「譬如我拳」,這個拳頭屈手是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沒有手,不能成拳,這是一種,「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你要是沒有眼,就不能見,就不能成你的見;若是以你這個眼根,就指人的眼睛,人人都有兩只肉眼,俗語說,肉眼凡胎,佛說「以汝眼根」,就是浮塵根,「例我拳理」,拿眼做比例,與我這個拳頭這個理,「其義均不」,比較這兩樣理,均不均平呢?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阿難唯然答應世尊,說若沒有我的眼,當然是不能成見了,什麼也見不著了,說以我眼根比例如來的拳,「事義相類」,說這意思是一樣,若沒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沒有眼就不能看,這先做個定例,拿這個做個比例,好讓人醒悟,所以佛把阿難先問准了,然後才好破他這個執著性。這底下,佛按阿難回答的話,隨跟著-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

  

  佛告訴阿難說,你答我,若沒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沒有眼就不能成見,你說這兩樣相類,是相同的,「汝言相類,是義不然」,這話說的多硬,像我們一聽,認爲阿難答的話是對,不然怎麼破他這個迷惑呢?每個迷惑都在這裏,馬馬虎虎的,你說我也說,所以這是人受苦的地方,佛說阿難回答相類是義不然,佛既然說阿難不對,得說出個理來,要不說出個理來,阿難也不服,是不是?佛說怎麼不然?怎麼不對?底下跟著講。

  

  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

  

  如你所說若是有眼就成見、若是有手就成拳,二者相類,佛說是義不然,這地方大家記住,佛隨跟著就說,「何以故?」我怎麼說這話呢?是什麼緣故?你得把這個緣故說一說,人家好信,佛說你當時回答我,顯然就明白啦,「如無手人」,說比如人沒有手,「拳畢竟滅」,這是當然的,這容易明白,「彼無眼者,非見全無」,要是沒有眼睛,不能說是這個見全無,這是「所以者何?」這個所以然的理在哪個地方呢?佛就告訴他,你要不信,你去問一問。

  

  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汝試于途,詢問盲人」,你在路途上,等著瞎人來了,你試驗試睑,問問他「汝何所見?」見著什麼?「彼諸盲人,必來答汝」,那個瞎眼的人,必定回答你說,「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我眼前看不見旁的,唯有黑暗,「更無他矚」,除去看見黑暗,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以是義觀」,以著這種真實的義理,都在這裏擺著,有事有理,你觀察觀察,「前塵自暗,見何虧損?」前塵就是現前的肉眼,也叫浮塵根,人的眼睛的見,是個勝義根,眼睛這個形相是浮塵根,他沒有知覺,勝義根是個有知覺的,他寄托在眼上,有見的功能,這是見性。眼睛決沒有能見的功能,比如死人,知覺離開身體,瞪著兩只眼什麼也不能見,你怎麼說相同呢?這道理決不一樣,佛說這話是提醒人,不讓你人說你也跟著說、人信我跟著信,他得有個真正的理,說「以是義觀,前塵自暗」,是觀前浮塵根,他自己暗,那個看見的見性,他沒有虧損,怎麼沒有虧損呢?明來我就見明、暗來就見暗,來什麼我見什麼,見性有什麼虧損呢?在相上有虧損,有成有破,有形有相的,他有生有滅,這個見性,他沒有形相,寄托在眼上就是見、寄托在耳上就是耳的聞性,這個聞是怎麼個道理呢?人都忽略過去了,你說我也說、你聽我也聽、你信我也信,糊裏糊塗的,反正是說話的這麼個符號,其實他這裏頭有個真理,你要不在這種研究,怎麼叫明心見性呢?怎麼看見你的心,哪個是你的見性?哪個地方是你的眼睛的見?在這個地方慢慢的分析開,分看見的見性,一點虧損也沒有,是肉眼有虧損,所以那個見性,隨著你的眼不好使用,見性不缺,來什麼見什麼,底下隨著又說。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雲何成見。

  

  阿難尊者代表世間一般人,應當要問這句話,說「諸盲眼前」,他看見的唯獨是黑黑暗暗的,「雲何成見?」怎麼還能成見呢?我們一聽還想問的對了,這裏就得要詳細研究,就好明白,「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他是見著黑暗了,他要沒有見性,誰見黑暗?你們諸位想想這個理,底下阿難還不服,對佛說「諸盲眼前,唯親黑暗,雲何成見?」這是阿難這句話,普通的人當然也認爲阿難說的對。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爲無有別。

  

  這是佛問阿難,拿這個做比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說這些諸盲人「唯觀黑暗」,「與有眼人」沒有兩樣,若是有眼的人「處于暗室」,這個沒有眼的人和有眼的人,都住在黑暗的屋子裏,這二人都見黑暗,「二黑有別,爲無有別?」有眼人見的黑和沒眼人見的黑,這兩種黑暗,還是有分別、沒有分別?佛問阿難,以下阿難回答。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