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6

  ..續本文上一頁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說,是呀!如同世尊說的,有眼的人和沒有眼的人,都在黑暗之中,兩個人都見黑暗,要拿這二種黑較量,從來也沒有差別,有眼人和無眼人都住在黑屋子,見的黑沒有兩樣,佛讓阿難自己說,他非這麼說不可,佛又叫-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佛對阿難說,「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完全看見面前都是黑的,假比他的眼晴好了,就好比眼上有病,被醫生治好了,「忽得眼光」,眼睛看見光明,「還于前塵」,就是于早先的浮塵根,「見種種色」,這是「名眼見者」,這是說沒有眼睛的人,他的病治好,看見光明了,能見種種的色相,都分別開了,這個名字就叫眼見,「彼暗中人」,就是有眼的人在黑暗的屋子裏,「全見前黑,忽獲燈光」,這是指著有眼的人,忽然間得著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在暗屋中的他有眼,也是可以看見黑暗,得著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亦在浮塵的眼根上,見著各樣的形色,這地方這算誰見?得算燈見著的,拿這個燈就比這個盲人的眼,又重治好了眼病,又重見光明,「應名燈見,若燈見者」,沒有眼的人就全憑眼見,把眼治好了,說是眼看見了,有個人在黑屋裏,什麼也看不見,他得著燈光才見,這就叫燈見,沒有眼的人,眼睛治好了叫眼見,有眼的人借著燈,當然叫燈見,有這麼個理嗎?「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這個燈可以能見,自然他的名字不叫燈了,他就得叫見,「又則燈觀」,還有個理,你要說是燈能看見,與你有什麼相幹?這比較那個眼有病的人,他經醫生治好了,他能見光明了,沒有治的時候,只能見暗,還是有見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這個比較就在這地方,「又則燈觀,何關汝事?」若燈能見又與你有什麼相幹?這比較說這個眼看見與你這個知覺有何相幹?這不是兩樣事情嗎?這個眼睛有形有相,沒有知覺、有生有滅的,無形無相的知覺,他無生與滅,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你不能說見性壞了,見性沒有壞,見性要是壞了,他怎麼能見著黑暗?大家想想,他能見明見暗,光是眼睛不可以,你怎麼說眼見得這個拳,若沒有手,當然是沒有拳,若是盲人不能說是沒有見,無非是所見不同,不同的地方,這個見性一點也沒有虧損,「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你若是眼睛提另有個見,就不與你這個知見相幹了,「是故當知」,這是怎麼回事?「燈能顯色」,你要知道,這個燈他沒有見,他無非是顯出這個色來,有紅的、有白的,他祇能顯色,他們沒有見,「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在這個見的,不是燈見,「眼能顯色」,又推下一層去,這「燈能顯色」,眼就是能見,你再推進一步去,眼也是能顯色,他也沒有見,眼能顯色,「如是見性」,倒是怎麼回事?「是心非眼」,還是心見的,這個萬法唯心。說到這個知見,見、聞、齅、嘗、覺、知一個名字,就是人的真心,什麼是妄想心?不應當想的想,這叫妄想;心裏頭有這麼個影子,這個名字叫緣影,還不夠妄想的份量,妄想還沾點邊,這個人不認得自己的知覺,這是真覺,沒有生滅,你明白自己的見性,根本上就沒有生死。四大成的身體有生死,這個見性他是隨緣不變,隨著眼就見、隨著耳就闱、隨著鼻就齅、隨著舌就嘗、隨著身就覺、隨著心就知,他這個性是不變的,外邊的這個相變,性不變。人要知道自己這個心,根本上不生不死,自己不承認,這就是人吃苦的地方,自己自找受苦,他這有形有相的根,到時候就壞,地球也有壞的時候。有、無,是對待法,人的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都是性的作用,他寄托在眼上就叫見、在耳上叫聞、在鼻上叫齅、在舌上叫嘗、在身上叫覺、在心裏叫知,就是這麼一套,自己都弄錯啦。

  

  二、顯見不動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上文發明這個見性,他本來是心非眼,我們人在世間上,不研究佛經的,普通人都以爲眼睛能見,這根本上是錯誤的地方,所以佛恐怕人不信,在前文上種種的比較顯出來決定是見性,是心不是眼,至關重要看見的性,決定是心,決定不是眼睛,眼睛不能見,人都以爲拿眼睛看見的,死人雖有眼也不能見,因爲見性離開身體了。見性也可說是心性,性是體、心是用,體用決不能離開的,所以佛把這個理說的他沒有地方再可以生枝葉,然而那個心,還是沒有究竟的透徹,「阿難雖複,得聞是言」,雖然他又得聞著佛說的這個言語,「與諸大衆,口已默然」,阿難與大衆都沒有話可問啦,佛把這個道理說對啦,然而這個還沒實在開悟,他所以口沒有說的了,「心未開悟」,到底也沒開悟是這麼回事情,到這時候,「猶冀如來,慈音宣示」,還希望著如來發慈悲的音聲,好示給大衆聽,他求明白,在這時候「合掌清心」,大家都合掌,把這個心清清淨淨的,不敢胡思亂想,「伫佛悲誨」,恭恭敬敬的等著佛慈悲教誨,好求其明白,就在這時佛又啓問。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就在這個時候,世尊舒出兜羅綿網相光手,佛手特別柔軟,如兜羅綿一樣,「網相光手」,怎麼叫網相?如鵝掌相,手指中間都有網連在一塊,是一種貴相,這個網相手上有光叫兜羅綿網相光手,佛有叁十二相,不暇宜說,要詳知可以看「教乘法數」,「開五輪指」,佛的手掌相手指伸開是圓的,不像我們的手指是扁圓,佛手指像輪子似時,是滾圓的,所以稱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佛伸出手指頭來,爲的什麼?這就指示的意思,口陳指示,好讓人明白,教誨令阿難及諸大衆聽著,佛看第一次發明見性的道理,大家不了解,再變個樣說,後邊一共是十番辨見,這裏說到第二番,這地方,佛誨敕阿難及諸大衆說。

  

  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我就把初成道在鹿野苑中,度了五比丘的那個話提出來,阿若多是佛給他起的名字,證聖果開悟的一個名號,他本有時名字叫憍陳那,他是外道的。佛未出世時,印度人都信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意思,他是心外求法,不認識自己的真心是名外道,其實心就是道、心就是佛,你去哪裏求道?你去哪裏求佛?自己不認識,拿這個心到外邊去求,叫做外道。佛說唯心法門,由這個道理,誰先開悟的呢?就是憍陳那,他一聽法開悟了,阿若多叁個字,就是醒悟,他五個人,他是第一開悟的,其他四位比丘的名字:一個叫小賢、一個叫馬勝、一個叫摩诃男、一個叫十力迦葉;阿若多、十力迦葉,是佛母家裏的人,其余叁位是父族的人,佛在雪山修苦行時,父族叁人怕受苦先離開走了,母族二人願意修苦行,所以住在雪山。佛在雪山住了六年苦修,瘦得不象樣,喝冷水、一麻一麥度命,在皮骨連立的光景,有放牛的女子供養佛一點牛奶喝,佛喝了牛奶就提起精神,但是母族二人,見佛喝牛奶,說佛圖享受、貪保養,也離開佛下山去了。佛住在雪山六年之中,修證到世間禅定,認爲都不徹底,不是究竟的了脫生死,無非是多活多少萬年,受苦無益,所以佛下雪山,在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經過叁七二十一天,夜睹明星悟道,悟道以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佛就問他們,開悟的時候是因什麼開的悟?佛說,不但給你們比丘,「及汝四衆言」,並且還有四衆人等,我早先給大家說過「一切衆生,不成菩提」,菩提是佛果,翻華言覺道,就是知覺的道理證到了,就叫成菩提,這是大乘,「及阿羅漢」,還可以說小乘及阿羅漢,阿羅漢叫無生,在六道輪回裏頭,不受生死了,佛說一切衆生不能成佛、不能成聖,是因什麼?佛把舊話重提,說「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佛說當初我給大家說的法,怎麼才能不耽誤?才可以去煩惱?「汝等當時」聽我說的話,「因何開悟?」佛是讓現在的人好開悟,佛說我給你們講的時候說,就是因這客塵煩惱,客就是一個行路的人、塵就是虛空中的塵土,這兩樣成了煩惱了,當初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佛問你們當初怎麼開悟的?「今成聖果」,因什麼道理成的聖果?當下你們都證了四果阿羅漢,雖然是沒成佛果、沒開佛的知見,已經是聖人的資格,佛一問,起初是憍陳那先開悟的,他就回答了。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憍陳那就是佛陀給他起的名號,叫阿若多這叁個字,中國話就是解字,他先把佛說的道理解悟開了,佛問你們因什麼開的悟,現今證了聖人果位?「時,憍陳那起立白佛」,這時憍陳那就站起來了,對佛說,「我今長老,于大衆中」,我今爲法會中,在這些學道人中算是長老,我在大衆中「獨得解名」,佛最初說法時,我是第一個得著佛給我解悟的名字,「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就因佛說客塵煩惱所誤的時候,我因爲聽佛說客塵二字的時候,我才成就聖果,證了阿羅漢的果位,說到這裏就得解釋解釋,稱一聲-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