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影塵回憶錄 下冊▪P18

  ..續本文上一頁演變,物價一天一天的上漲,如果等十萬二十萬的零碎捐款捐起之後再動工,照原來計劃,恐怕連一根木頭也買不到了。

  

  

當時我勸他們各功德主,既然想做功德,就不要先害怕,不要怕吃虧,所需要買材料的各項款,可以事先墊出,以免受物價影響。時有劉子明、王紹賢、兩位居士很發心,每人認捐一千萬,周叔迦居士擔任一千萬,十二月十二日批合同,找人畫大殿圖。

  

  

四七年春天開工,到六月底竣工,當時有天津劉世銘居士;和由青島我請去的張傑臣居士兩個人監工。在他們認捐的款尚未交到時,正月初叁,未等開工,我便冒著風雪,滿街跑,走了二十幾家大木廠,末了在一家長春木廠裏,買五條大美國松;及一切檩木等,言明兩天交款,共費叁千萬元。當時木料未運走,第二天物價就漲了一倍。第叁天下午,居士們認捐的叁千萬塊錢才交到,到了給木廠送款時,木廠主人不願意,因晚交一天,賠本很大!結果少賣給一根美國松。可巧有一位無名氏聽說要修廟,又差人送去兩千萬,共買六條大美國松木,這也是感應。以後我在啓新洋灰公司又費了許多手續化得六百袋洋灰,零碎進的捐款,陸續早買幾千塊大方磚,又買一部分舊琉璃瓦,這樣把所需材料,都預備得差不多,到開工時,就比較容易了。

  

  

那時法幣貶值,物價暴漲,到了開工時候,物價又漲了好幾倍,照原來計劃數目已經又不夠了。幸而天津一般人心好勝,從各方面又湊了湊,並警局督察長孫翼侯幫忙,才將工程修得告一段落。總計修大殿共費一億挂零。這都是天津一般居士的力量,關于每次捐款,都有名單,將來大悲院立複興十方叢林碑時,可以流芳後世,現在我一時也想不起來,故說不出。

  

  

那年,長春般若寺預備傳戒,閏二月中旬,善果由長春到天津,請我去爲得戒師。本來天津正包工修大殿,有諸多事情未了,我不能離開那裏;可是在我心裏還另有一種希望,或者到東北時,能募得一部分款,來補助大悲院之不足,因此答應去傳戒。閏二月底離天津,經興城、沈陽、講幾天心經。叁月初二日抵長春般若寺,四月底傳具足戒圓滿,改選住持妙禅。那時本擬急速回天津,因鐵路不通,致在長春逗留,將近一年光景。到了叁十七年,舊曆二月二十八,從長春往回走,同行者共六人,有四個出家人,兩個在家人,中間經過十叁天,叁月初十到沈陽,在那裏住二十幾天,四月初六,和定西法師一同乘平沈班機到北平,初七日到天津。那時大殿已經修起,並且在六月十九已經開光。我看看心裏很歡喜,遂與各居士接見,道謝他們維護佛法的盛意!過幾天,善波和尚去天津接我,舊曆四月二十五日回青島。這是我經手複興大悲院的大概的經過情形。

  

  

第二十章 青島湛山寺創修經過

  

  

(一)緣起

  

  

青島、過去並沒有佛法,原來是一個漁村,後辟爲海港,水陸交通,商賈雲集,它的曆史,才不過一百多年。尤其經德國人占駐以後,對市內建設,更爲繁榮!滿山遍野,都栽滿松樹;市內建築,且富有外國色彩,與其他都市,迥然不同,在蓊蔚蒼翠中,現出紅樓碧宇,加以山光水色,交相掩映,的是一個藝術的風景都市。因這裏,到冬天並不很冷,夏天也不很熱,一般有錢人,和一些外國人,一到暑天,都到這裏來避暑。平素這裏住的外國僑民很多,各國都有,是一個華洋雜處之地,除工商業發達外,宗教亦極繁盛!

  

  

青島叁面靠海,一面靠陸;東邊,距市內約一百華裏,爲山東半島中最著名之崂山。青島市內雖然原先沒有佛法,可是崂山卻在一千幾百年前,就與佛法結下了一種「不解之緣。」所以青島的佛法,說晚也最晚,說早也最早。按晉朝法顯大師,爲中國僧人去印度留學最早之人。他發心遠遊天竺,求法請經,足迹遍五印。後來由師子國(即今之錫蘭島)附舟東歸,在海洋中,爲飓風所吹,迷失方向,致在海洋中漂流叁月余。終至膠海登岸(即今之崂山)此爲膠海佛法之濫觞!法顯大師,雖然在崂山沒有久住;可是在曆史上已竟給膠海佛法,結下了一種法緣!那時佛法興于天竺,又傳入中國,大德輩出,人心丕變。到了元魏泰武年間,崂山有法海寺之創修;隋開皇年間,有慧炬院之建築。後數百年間,又有明末憨山大師,創建海印寺。(即今之華嚴寺。)可是;這止于在崂山區內,與青島市內之佛法似屬無關。因爲那時崂山和青島,還是兩個地區,青島在山東半島的西南角落裏,只是幾家疏疏落落的漁村,在一個孤島上,住了幾家蛋戶漁民。在青島的前海,有一座廟,叫做天後宮,那是當初一些漁民醵資所建。每逢到年節時,便到廟裏燒香祭祀,求簽問蔔,以求在海上之生活平安。以後在這廟裏有老道住著,專門伺候香火。過年時,還有廟會,一般漁民,都到那裏去進香。

  

  

近幾十年來,青島又開爲商埠,把崂山也劃歸市區之內,經濟發達,人文日盛。因爲這裏一開辟時,多仗外國人力量,所以對耶稣教,以及其他外道門都很盛!就是沒有中國寺廟,也沒有出家人。記得我剛到青島時,同著澍培法師,穿著海青在馬路上走過去,人們都以爲是外國人;原因是他們向來沒有見到過出家人,所以覺得很希奇!

  

  

一九二九年周叔迦居士,在青島辦了個佛學研究社,(即今之青島佛學會)並附有佛經流通處。當時引起信佛者多人,有梁少庭、丁蓮峰、陳研卿、項幼軒、張煥庭等,男女居士十余人,組成念佛會,這是青島佛教的一個先聲!

  

  

一九叁一年夏天,有葉遐庵、(恭綽)陳飛青、二居士在青島避暑,鑒于青島乃水陸交通之商埠,華洋雜處,在市內有很多教會;雖然爲中國地方,並無中國佛廟,只有一處天後宮道廟,這在風景上,似覺不壯觀瞻,于是有在青島蓋廟之議。那時有陳研卿居士在海關當文牍,梁少廷居士在海關當司帳,和葉居士是鄉親。梁居士在天津海關時,即經常往念佛堂去念佛,到了青島之後,沒有一定地方去念佛,打算在青島成立一個念佛社,乃以此事與葉居士商議,讓他要地基。葉居士說:

  

  

「這點事不值得來找我!青島是一個水陸交通的大商埠,雖爲中國地區,並沒中國佛廟;現在我正提議在青島修一佛廟。你修念佛社我不管,如果想修大廟的話,我必定出來幫忙;同時大家要按照一定計劃,不要亂出主意。」

  

  

「這樣更好!」梁居士說:「恐怕我們的力量達不到!」

  

  

「不要緊!最初由我作發起!」說完這話,葉居士便召集各位善信,以及青島幾位有力量的人,在交通大樓開籌備會,預備修佛廟,並即席認捐壹萬余元,以後葉居士又在外埠募一筆款。當時胡若愚任青島市長,撥給一塊公地,作爲寺基,並准免半數租金。以後胡市長辭職,沈市長(鴻烈)繼任,他們對佛法都竭力護持。還有膠濟鐵路委員長,葛光廷居士,對修廟事幫很大忙,在辦事方面,極力予以方便。

  

  

修廟的事議妥之後,預備請一位能負責任的出家人,到青島來住持監修。當時葉居士讓陳飛青居士,以他的口氣給我寫信,讓我到青島來。時正一九叁一年六月間,我在哈爾濱極樂寺,接到陳居士的信後,因修廟的事很困難,(在極樂寺和長春般若寺等經驗過。)同時因我正在沈陽般若寺辦學校,加以長春般若寺未修成,種種事情不能脫身,不敢再承攬外面事情。當時我和定西法師商議,遂把葉居士請我來青島修廟的事,寫信辭了。當時往青島薦僧的人很多,葉居士都不滿意,事遂擱下。

  

  

後來葉居士又寫信給谛老,讓他老給舉薦一個出家人來青島。谛老回信給舉薦了兩個人:第一是我,第二是我的一位同學寶靜法師,說這兩個人做事還有經驗,其他人恐擔任不起來,同時谛老在他給葉居士的信裏還說,寶靜是南方人,對于北方風俗人情有隔膜,而且對于言語方面不方便,最相宜的是倓虛,因他是北方人。其實他並不知葉居士給我寫信,我已竟辭掉。那時寶靜法師,正在雲南講經不能來,此事遂停頓,所募的款項,暫存交通銀行。暑假期畢,葉居士也離開青島,這是最初修湛山寺的一個緣起。

  

  

(二)經過

  

  

(甲)到青島

  

  

一九叁二年,我從西安護送藏經版到上海,在一個歡迎宴席上,葉老居士,當面對我又提起去年六月間請我到青島修廟的事,問我爲什麼沒去?我說:「當時因我身體不很好,且奉天辦學,長春修廟,諸多事情不能脫身,又恐有誤重托,把事…

《影塵回憶錄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追思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