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
祖師禅,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權俯就契機。世間禅,但能契機,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這樣。)契機契理者稱名爲經,契理多不契機者,稱名爲語錄,契機不契理者叫做學說。
止觀是中國的譯音,梵語名奢摩他(Samatha)譯雲止;梵語名毗缽舍那(Vipasyana)譯雲觀。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動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觀是觀照,觀智通達,能夠契會真如。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屬于空門和真如門,緣無爲之真如而遠離諸相;觀屬于有門和生滅門,緣有爲之事相而發達智解。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後斷煩惱,正證真如。止伏煩惱像磨擦鏡子一樣,鏡子磨光的時候,一切塵垢都沒了,(就比如已經斷惑。)再能夠顯現一切萬象,(比如證理)這就是觀。然而止觀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觀。觀必寂然,觀就是止,止必明靜,止就是觀。
在羅什法師的維摩經注裏說:『系心一處名爲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爲觀。』
起信論上也說:『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摩诃止觀上說:
『無明即明,不複流動,故名爲止;朗然大靜,呼之爲觀。』
天臺智者大師,從南嶽大師傳受叁種止觀:第一是漸次止觀,初淺後深,像登梯子升石階一樣。修的時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禅定,然後漸漸修實相。當時智者大師,曾按照這個義意和層次,說禅波羅密十卷。第二是不定止觀,前後互更,像金剛寶在日中的時候一樣,現象不定,無別之階位,也隨衆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淺後深;或前深後淺,或淺深事理頓漸不定,智者大師曾依之說六妙門一卷。第叁是圓頓止觀。一念具足空假中叁觀,緣真俗中叁谛理,初後不二,自最初緣實相,至于最後,都是行解具頓。智者大師,也曾按照圓頓止觀的義理和層次,說了十卷摩诃止觀。唐朝湛然大師,又撰止觀輔行四十卷,專門解釋摩诃止觀。
湛然大師,他自己有著的止觀義例兩卷,內中分七科來解釋圓頓止觀,還有止觀大義一卷。
此外,陳朝南嶽慧思大師,著有大乘止觀四卷,內中分五門:(一):是止觀依止,(二):止觀境界,(叁):止觀體狀,(四):止觀斷得,(五):止觀作用。在最後還有指出的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及大小便利止觀。上面這些著述,都是對修止觀極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冬至節後,就把經都包起來,大家一齊進禅堂,打禅期,末了還要打幾個佛期。有時候,要在外面請幾個有工夫有見地的老班首,去指導講開示,我在那裏,整參了叁冬。
進禅堂的時候,什麼東西也不許帶,只抱一床被窩,穿一雙草鞋,劄一個大寬帶。班子站好,由方丈和尚領著到客堂告生死假,然後再進堂用工,這表明是打的生死期,要克期取證生死不了不算完!
進了堂,有維那師領導,各位班首,每人一塊香板,都是劍形的。
跑香的時候,大家繞佛龛一個跟一個順行,袖子甩起來,左擺右甩,裏叁外七,誰也不許踏著誰的鞋,也不須有散亂念頭。如果有不如法或跟不上趟的,馬上就挨香板,大家都如法時,就照自己袖子上打幾下子,表示警策!這是恐怕大家有散亂念頭。跑的時候,年輕的笨人跑外圈,歲數大的老參師,多跑裏圈,中間班首師傅,或者偶爾要使勁喊一聲:
「跟上跑起來!」
「提起話頭來參!」
禅堂裏人很多,跑起來腳步瑟瑟的響,乍然聽到一種棒呵的聲音,大家都厲毛厲色的致心一處,不敢有一絲雜念。約摸跑二十幾個圈子,當值的走到鍾板跟前,拍!拍!打兩板一鍾,挂二板,大家一齊站住。這時候,覺得身外無物,物外無身,靜悄悄冷冰冰,諸般放下,萬慮皆空,若身若心,都另有一種境界,另有一種受用。
我出家的目的,固然是想把佛法宏揚出去,但主要還是想在佛法中,真參實學,從自性上,找一種真實受用,能夠明了各人的生死本分事情,這才是個人的心願。所以當時我對參禅修止觀很願意,也很注意!對學教的事情,都是勉強去學,究竟還是以修行爲正事。不過對于教也不能完全廢掉,我的意思:能夠把天臺宗學一個大概,對自利上作一種助緣,對利他也能作一種方便。
打禅期的時候,隔四天要考問一次工夫。去的時候,要穿袍褡衣持具,到班首師傅,或到方丈和尚那裏,拍!拍!拍!叁彈指,請進屋裏去,問訊展具,禮佛叁拜,長跪合掌。問的時候,要把自己的見地境界實話實說,這時也有說「空」的,也有說「有」的,其說不一。末了班首師,總要打幾香板,呵斥一頓!
「飯桶!好好回去再參!」
就這樣,輪班一個一個的都去考問。工夫用的不相應不如法,還都得要挨香板。
有一次,我到谛老那裏去請教,頂完禮之後,他老先問:
「你用的功夫怎麼樣?」
「沒別的!」我說:「最初坐的時候,妄想直起,像海裏的波浪一樣,前浪逐後浪,後浪逐前浪的不斷,抑製也抑製不住,心裏很著急。後來我不抑製它,反而用觀照力來觀它,觀看妄想究竟從何處起,這樣一觀,妄想就沒了,沒了又起,起來再觀。時間長久,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心裏也很恬靜很自然了。」
「嗯—」谛老說:「你算會用功咧!就這樣好好回去修吧,以後可以不用再來。」
我見別人去考問功夫的時候,總要受幾句呵斥!挨幾下香板才回來,我這一次到谛老那裏去,把自己用功的方法一說,也沒受呵斥,也沒挨香板,就回來了。這在口裏雖然不說,心裏當然是很高興!以後就用這觀妄想的法子去修。
有一次坐晚二板香,覺得剛盤上腿子不久就開靜了,後來經鄰單的告訴我,一支大板香,早已坐過了。在這一支香裏,雖覺得時間沒多大工夫,可是覺得身心很恬適,很如法,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受用,無形之中,從性地裏流露出來兩句話,就是:
觀念念即住,
覺妄妄皆真。
最初我對這兩句話,並不敢認爲就是對,後來去問谛老,谛老給印可了。
本來天臺宗用功,是觀第六意識現前一念心,最初觀的時候,不要怕起妄想,也不要心裏著急,想去妄想。如果有妄想的話,可以去找妄想,觀妄想,像抓賊一樣,看看妄想究竟來從何處來,去從何處去。因爲妄是由真而起的,沒有妄,就沒有真;沒有真,也就沒妄,要求真,必須從妄中去求。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最初雖是一念妄心,觀來觀去,就成一念真心了。不然那裏還另外有個真心,要知真心不離妄心;妄心不離真心,真妄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
所以最初用功的人,不要怕有妄念,有妄念時,用能觀智去觀,這妄念就住了;同時覺照這妄心就是真心,並沒離開妄心;另有個真心。因爲一念中,就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即叁千;叁千即一念,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作爲不思議境智,而成兩重能所;即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相應,爲第一重能所;此能所合成一塊(即是一個受淘汰之第六意識作不思議智,又作不思議境。)到了境智一如時,爲能觀之妙智,而對陰妄一念,作所觀之妙境(即十法界之五陰。)爲第二重能所。
《影塵回憶錄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