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珠漫談

  佛珠漫談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義,會對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飨讀者。

  一、古印遺風——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鬘”。

  (叁)japa-ma^la^,音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鬘”。

  (四)aks!a-su^tra,音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爲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爲通說。經雲: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叁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爲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1]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念佛法僧叁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爲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于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衆,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叁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叁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

  輔國不茹葷血,常爲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爲善。[2]

  《續高僧傳·道綽傳》載:

  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3]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鑒》一書,其中繪製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二、名目繁多——佛珠的種類

  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爲叁種類型:

  1、持珠——用手掐撚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頸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爲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4]

  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同時還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爲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顔色亮麗者爲之。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爲榮,使佛珠俨然成爲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複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5]

  挂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挂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莊重。一般來講,挂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裏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挂珠爲好。

  此外,尚有一類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挂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著、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叁串組成。因近世有仿製朝珠樣式來充當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挂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叁顆隔珠爲中心對稱,將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叁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製,切不可亂挂一氣,有悖禮儀。

  爲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種類,下面介紹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稱。一串標准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叁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于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采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裏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爲一種法具的莊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采用一顆至叁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爲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采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撚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6]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爲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叁、意蘊深遠——佛珠的數目(附佛珠圖片)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義,茲列表如下: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數目在經典中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是因爲具有不同的含義,下面就根據普遍流傳的說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下:

  (一)一百零八顆

  是最爲常見的數目,爲了表示求證百八叁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百八煩惱的內容,有多種不同的說法,總的來說,六根各有苦、樂、舍叁受,合爲十八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叁種,合爲十八種,計叁十六種,再配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合爲一百零八種煩惱。如經中所言:

  諸菩薩問:雲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陰有集,不知爲癡,轉入意地亦如是,識亦如是,是爲意叁。見好色、中色、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有陰有集,乃至觸亦如是。彼經但列六根各六,雖無叁世之語,而結雲百八,故知是約刹那而爲叁世也。既以心意識叁爲意地叁,故通叁世,如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別知名識。意叁既爾,故使所依五根亦爾。叁世叁個叁十六故,故有百八。[7]

  (二)一千零八十顆

  按天臺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故一千零八十數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叁)五十四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護法心,7、迴向心,8、戒心,9、舍心,10、願心。[8]

  十住:

  1、初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9]

  十行:

  1、歡喜行,2、饒益行,3、無瞋恨行,4、無盡行,5、離癡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10]

  十迴向: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處迴向,5、無盡功德藏迴向,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迴向,8、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10、法界無量迴向。[11]

  十地:

  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12]

  四善根:

  指見道以前,…

《佛珠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念珠的起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