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24頁下。
[139]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5頁上。
[140] 世親《十地經論》卷1,《大正藏》第26卷,第124頁下。
[141] 如前引文,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的這一段文字中,在“成相”、“壞相”的解釋之後,有一句“如世界成、壞”。這確實令人費解。這樣看來,古德的有意無意“誤讀”、“誤釋”也是其來有自的,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142]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197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143] 以下引文均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3本,《大正藏》第44卷,第524頁上-中。
[144]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3,《大正藏》第51卷,第163頁下。
[145] 後秦羅什譯《大智度論》卷31,《大正藏》第25卷,第293頁上。
[146] 唐法藏《華嚴5教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頁下。
[147]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9,《大正藏》第35卷,第282頁中。
[148] 唐法藏《華嚴經金師子章》,《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202頁。
[149] 隋法順《華嚴五教止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9頁。
[150] 唐智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9頁。
[151]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2頁下。
[152]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上-中。
[153]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中。
[154]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中。
[155]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中。
[156]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中。
[157]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中-下。
[158]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下。
[159]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下。
[160]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2頁下。
[161]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3下,《大正藏》第35卷,第63頁上。
[162]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3,《大正藏》第35卷,第344頁上-中。
[163] 唐法藏《玄義章·因因果果門第六》,《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232頁。
[164] (日)芳樹《探玄記南紀錄》,轉引自阪本幸男《法界緣起的曆史形成》一文,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3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165] 唐法臧《華嚴1乘教義分齊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1頁。
[166] 參見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之《華嚴宗哲學思想》章,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7] 四法界名目自古相傳爲澄觀提出,然日本近代學者據《華嚴文義要訣問答》(新羅僧表圓集)的片斷引述而斷定其爲慧苑所首先概括成。見阪本幸男《法界緣起的曆史形成》,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3冊。
[168]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石峻、樓宇烈、方立天、許抗生、樂壽明編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394頁。
[169] 唐法藏《大華嚴經略策》第27,《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367頁。
[170]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解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395頁。
[171]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解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395頁。
[172]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真空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01頁。
[173]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04頁。
[174]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周遍含容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14頁。
[175]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杜順原文,《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05頁。
[176]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杜順原文,《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06頁。
[177]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15頁。
[178]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415頁。
[179]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引澄觀語,《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394-395頁。
[180]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5頁。
[181]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5頁。
[182]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8頁。
[183]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5頁。
[184]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8頁。
[185]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實際斂迹門第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11頁。
[186]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镕融任運門第四》,《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15頁。
[187]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99頁。
[188]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第105頁。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