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與佛教

  香與佛教

  在佛教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在說法的譬喻中,經常都可以見到香的蹤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養的香,香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氣、不淨,使人身心舒暢,産生美妙的樂受,因此常被用來做爲供養佛菩薩、本尊的聖品,如《蘇悉地經》中,就把香列爲五種供養之一,而《大日經》也將之列爲六種供養之一。

  除了被用來做爲殊勝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以其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的影響,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壇經》中,也以香來比喻五分法身,稱爲“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來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嚴叁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製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經典中甚至記載有香的淨土,如《維摩诘經》中所說的“香積國土”,不但以香構成食、衣、住、行的一切,也以香來說法。在《華嚴經》中也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的香水海所圍繞。

  密教的種種修法中,更是經常看到供香的記載,而依供養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乃至天龍八部等一切世聖衆,則用種種不同的香來供養,與其相應。

  除此之外,經典中也記載著與香有關的修持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入本心。

  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則有清淨忏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場忏法》中,也有關于鼻根與香的發願,如文中發願一切衆生不聞一切臭惡之氣,常聞一切栴檀、妙樹花香之氣,常聞一切說法香、戒香、菩薩香、五分法身香等。

  香在佛教中的風貌如此豐富多姿,從最基本令人愉悅的香,升華乃至心香、解脫香的境界,令人歎爲觀止!

  香與供養

  供養是以飲食等各種用品供養、法、僧叁寶。常見的供品有香、花、飲食等。其中塗香代表清淨義,能清淨一切染垢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生除滅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淨自在。

  在《蘇悉地經》卷中的五種供養爲:塗香、花、燒香、飲食、燃燈等五種供養;在《大日經》中則有六種供養,即:水、塗香、花、燒香、飲食、燈明等六種供養。

  在《行法肝葉抄》中,並以六種供養象征六波羅蜜;水代表布施波羅蜜,塗者代表戒波羅蜜,花代表忍波羅蜜,燒香代表精進波羅蜜,飲食代表淨波羅蜜,燈代表般若波羅蜜。

  除了供佛之外,供養經典也應以種種妙香清淨莊嚴。在《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一中說,若欲受持讀誦是經,當淨洗浴,著清淨衣服,淨持坊舍,以懸缯幡蓋,莊嚴室內,燒種種妙香、旃檀香、末香、種種塗香、禮拜,如是六時,從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間,讀誦是經,正心正憶,正念正觀,正思惟,正思議,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

  在《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記九〉中,鸠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華、二香、叁璎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妓樂、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種。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叁中,就有廣大不可思議的香供養:“百萬億黑沈水香,普熏十方,百萬億不可思議衆雜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刹,百萬億十方妙香,普熏世界,百萬億最殊勝香,普熏十方,百萬億香像香徹十方,百萬億隨所樂香,普熏十方。

  百萬億淨光明香,普熏衆生,百萬億種種色香,普熏佛刹,不退轉香,百萬億塗香,百萬億栴檀塗香,百萬億香熏香,百萬億蓮華藏黑沈香雲,充滿十方,百萬億丸香煙雲,充滿十方,百萬億妙光明香,常熏不絕。

  百萬億妙音聲香,能轉衆心。百萬億明相香,普熏衆味,百萬億能開悟香,遠離瞋恚寂靜諸根充滿十方,百萬億香王香,普熏十方,雨百萬億天華雲雨,百萬億天香雲雨,百萬億天未香雲雨。”

  而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五中,也記載行者以善根迥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雲、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衆香莊嚴,以爲供養。

  以不可思議塗香蓋,乃至不可思義塗香莊嚴,以爲供養,以不可稱末香蓋,乃至不可稱末香莊嚴,以爲供養。

  而在《大寶積經》卷十叁中,也記載天人以香供佛之事:“興起光照一切香華,善妙香、常熏香、烏虛延香,常有花樂、眼目樂、如是衆花興雲致雨。雨衆雜香鼓天妙樂。”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經中也以心香供佛來比喻精誠的供養。在供香時,我們不妨將身心沈靜下來,讓香成爲我們與佛菩薩之間,最寂靜深秘的交會。

  香比喻清淨戒德

  芬芳的氣味,令人愉悅,帶來美好的感受,而有德的修行者,心靈也散發出美好的芬芳,令人崇仰,芳香遠聞。因此,經典中常以香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記載,在世間的香中,多由樹的根、枝、花所製成,這叁種香只有順風時得聞其香,逆風則不聞;當時佛陀弟子阿難思惟欲知是否有較此叁者更殊勝之香,何者能不受風向影響而普熏十方,于是請示于佛陀。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事叁寶、仁慈道德、不犯威儀等。如果能持之不犯,則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風、無風及風勢順逆的影響,這種戒香乃是最清淨、無上者,非世間衆香所能相比。

  就一般人而言,香可以增長我們身體諸根大種,並藉著香傳遞給信息給諸佛菩薩。但是最高明的用香方法則不僅只如此,而是以香直接燃燒供佛,心香就是用最至誠的心來直接面對佛。以有相的香,加上無形的心香;一個是莊嚴的表征,一個是心的常寂光明,以此供養諸佛,移相內薰,供養自身的法身佛,這是用香法門的極致。

  如《諸經要義》卷五、《集諸經禮忏儀》卷上、《六祖壇經》〈忏悔品〉中,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其將無學聖者于自身成就的五種功德法,稱爲五分法身;並以香來比喻,則稱爲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知見香。在《六祖壇經》〈忏悔品〉裏提到這五分法身之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五分法身的觀念來自原始佛教。當初舍利弗涅槃後,他的弟子很傷心,便請問佛陀,舍利弗滅度之後,大衆將何所依恃?

  佛陀很慈悲地告訴他們,舍利弗雖然滅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還存在著,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來。舍利弗滅度了,一切諸佛滅度了,一切聖者滅度了,但是他們的五分法身永遠存續著,永遠令人崇仰。從五分法身所散發出來的香,非世間的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遍滿十方,一切諸佛悉能聞此。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一位善知識稱爲勝熱婆羅門,他所居住的山充滿大火,善財童子不敢經過,勝熱婆羅門一直鼓勵他,最後善財童子終于鼓起勇氣向火裏行去,結果發現這堆大火原本是清涼的火。

  同樣的,香也是是清涼的香。從火裏點出清涼的香,它彌漫內心,能使人維持正念,以正念相繼入諸禅定,再從禅定中生出一切解脫的智慧,使行者自證解脫法身,證得諸佛功德無上之香。

  在佛法中,從有相的用香,到無相的用香,最後將此香回薰自內,證得五分法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將此光明之香遍滿一切,使衆生聞此香,心離一切雜染而得解脫,自證法身,自證智慧,以智慧的香焚燒一切,這可以說是佛法把香的境界從世間的用香,徹底轉化升華到越超究極的境界。

  

  香比喻念佛功德

  念佛是指憶念佛陀的悲心、智慧及相好等種種巍巍功德,而生欣喜而向往之,祈願成就與之同等圓滿的生命境界。

  念佛可以讓我們憶起佛陀,讓生命不斷朝向成佛的道路,終究圓滿成就佛陀不可思議功德。因此念佛能莊嚴行者。

  有《首楞嚴叁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叁昧的作用。就好像香氣會染在人身上,所以稱爲香光莊嚴。

  《首楞嚴叁昧經》卷五種中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是以母子相憶及香氣染于人身來比喻念佛相應,如念佛者薰染佛陀的功德,盈滿身心。

  在《觀佛叁昧海經》中,佛陀也以栴檀香木和具惡臭的伊蘭木來說明念佛叁昧:

  當時佛陀教導父親淨飯王念佛叁昧,淨飯王問佛:“念佛功德的相狀爲何呢?”

  佛陀告訴父王:“就如同有著惡臭的氣味的伊蘭林方圓四十由旬,其中有一棵牛頭旃檀,雖然已有根芽,但是猶未出土。此林中只有伊蘭林,唯臭無香,如果有噉食其花果者,無不發狂而死。

  一直要到栴檀根牙漸漸生長,纔欲長成大樹,香氣轉爲昌盛時,才能改變此林,使林中普皆香美,衆生見到者無不生起稀有贊歎心。”

  佛陀以此來說明,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如果能系念不止,必定生于佛前,一旦得往生,就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就大慈悲,就如同栴檀香改變伊蘭林一般。惡臭的伊蘭林就如同衆生身內貪、瞋、癡叁毒,及身、語、意叁障無邊重罪,而美好的栴檀則比喻衆生念佛之心。纔欲…

《香與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珠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