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摹初地,是指初地的菩薩仍然有對于一切佛法的願求。②叁诤息 在此,經文將第叁地的特征解釋爲「诤息」,而在「明地行」中則說:「第叁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關于此處如此描述的涵義,澄觀解釋說:「『叁诤息』者,約『忍度』故。又『得法光明故』,無有诤。」(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在初地中,緣于對于一切佛法的願求的緣故,滿足菩提分法;在第二地因爲遠離心中的汙垢的緣故,在第叁地息滅诤論的緣故,在第四地進入道的緣故,第五地順從世間所作的緣故,在第六地進入甚深的真如法門的緣故,在第七地生起一切佛法的緣故,種種大願都得以具足。」
「菩薩憑借這些能夠進入第八地中,一切所作都得以清淨。此地難于輕易越過,如果能夠越過,智慧就超越許多。譬如在兩種世界的中間,一處是雜染世界,一處是純淨世界,這兩個世界的中間是難于隨意通過的。譬如轉輪聖王乘天中之寶而周遊四天下,知曉有貧窮困苦之人,雖然自己不被那些衆多的煩惱所汙染,但卻未能被稱爲超過了人之位格。菩薩如果能夠住于第八地的智慧中,其就逾越了心的境界,就如同梵王觀千世界,超越了人的位格;也如同蓮花處于汙泥之中,而無任何汙染。住于此地的菩薩雖然超越了那些煩惱的衆生,不能稱之爲有煩惱者,也不能稱之爲無煩惱者。住于此地的菩薩是在無煩惱中生存,但追求佛的智慧的心卻也未能完全具足圓滿。」
「世間所有衆技藝,經書辭論普明了。」
「禅定叁昧及神通,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成七住道,超過一切二乘行,初地願成此由智,譬如王子力具足,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譬如乘船入海中,在水不爲水所溺。方便慧行功德具,一切世間無能了。」
【章 旨】此章叁頌半頌「明地行」的第五層次「雙行果差別」的內容。第一頌前半頌頌第一種相「業清淨」的內容,後半頌頌第二種相「得勝叁昧」的內容。其後一頌與下一頌的第一句頌第叁種相「得過地」的內容。此章其後的五句則頌第四相「得勝行」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世間所有的許多技藝,經書、言語、議論,菩薩都完全明了。
「禅定、叁昧以及神通,菩薩如此修行都完全成就。」
「菩薩修成而住于第七地,超過一切聲聞、緣覺二乘的修行,初地的大願成就了此智。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爲王後所生,具足王相,出生之後即已經勝過一切大臣,但這是憑借王力,而並非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其身長大之後,藝業完全成熟,就憑借自力而超過一切。菩薩住于此第七地,獲得甚深的滅除遠離所有障礙的無相行,但卻仍然勤奮地追求上等的修行方法而永遠不舍棄遠離。」
「住于此地的菩薩,心心寂滅但卻並不證入佛國。譬如乘船進入大海之中,盡管在水,卻不被大水所溺。」
「住于此地的菩薩以方便智慧修行而功德具足圓滿,雖然示現隨順一切世間法,但卻常常實行一切出世間法,此地菩薩所具有的一切是一切世間之衆生沒有辦法了解的。」
「供養多佛心益明,如以妙寶莊嚴金。此地菩薩智最明,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化導群生修正智。若以勇猛精勤力,獲多叁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願力自在複過是。」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第二部分,頌「辨地果」的內容。第一頌頌「調柔果」的內容,其後的一頌頌「攝報果」的內容,最後的半頌頌「願智果」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住于此地的菩薩供養很多佛而其心越來越明亮,如同以美妙的珍寶來莊嚴真金。此地菩薩的智慧最明亮,就如同太陽的光芒能夠使愛水枯竭。」
「住于此地的菩薩又作爲自在天王,化導群生使其修行正智。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百千億那由他叁昧,甚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千億那由他』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此是菩薩遠行地,方便智慧清淨道,一切世間天及人,聲聞、獨覺無能知。」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第叁部分,此中一頌贊歎此地的殊勝而總結關于此地的敘說。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這一菩薩遠行地,其主要內容爲方便智慧,此地爲清淨道,是一切世間天及人、聲聞、獨覺都無法知曉的。」
【說 明】第七地——「遠行地」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講解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的判釋:「文亦有叁分:初,贊請中有十二頌。……第二正說分中二,先『行』,後『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十地經論》卷九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五層次:「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叁、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遠行」的意義。「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此地之菩薩住于純無相觀,遠出世間與二乘之有相行,因此名之爲「遠行地」。菩薩在此地修行「方便善巧波羅蜜」,斷細相現行障,證得法無別真如。
第叁,關于此地「遠行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七「遠行地」爲「菩提分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薩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七「遠行地」爲「方便度」即「方便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四、五、六、七,寄出世叁乘。」第七「遠行地」屬于出世之「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