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15

  ..續本文上一頁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了知四谛都是真實的真理,善于知曉世俗谛、勝義谛,相谛、差別谛、成立谛,善于知曉事谛、生谛、盡無生谛以及道谛,甚至如來無礙谛。如此觀谛雖然微妙,但是仍然未獲得無礙殊勝的解脫。然而菩薩仍然能夠憑借此産生大功德,因此,此地菩薩所得仍然超過了世間智慧。」

  「進入此地的菩薩在觀谛已經知曉有爲法的體性是虛僞的,無有堅實不變的實體存在之後,就獲得佛的慈愍光明,爲了利益衆生而追求佛智;菩薩如實地觀察衆生一切有爲行的過去、未來,知曉衆生從過去的無明、有、愛,因此而産生生死流轉,使苦聚不斷增長;菩薩知曉無我、無人、無有壽者之相;菩薩知曉衆生以愛、取爲因而産生未來之苦,衆生無邊無際的欲求是難以滿足的。這些在六道中輪回的迷惘衆生,沒有從輪回中返回的日期,面對如此可憐的衆生,菩薩産生應該濟度他們的大願;衆生在五蘊所造之宅不追求出來遠離,不知曉憂慮畏懼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之箭,不能息滅貪、瞋、癡之火,不能破壞無明的黑暗,在愛欲之河中漂流而無暇仔細觀察,在苦海中沈淪而沒有大聖導師。菩薩已經知曉這些而勤奮地精進修行,其所有作爲都是爲了救度衆生。」

  「名爲『有念』、『有慧』者,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恭敬、多聞、不疲倦。國土、相好皆莊嚴,如是一切爲衆生。」

  「爲欲教化諸世間,善知書數印等法;亦複善解諸方藥,療治衆病悉令愈。文詞歌舞皆巧妙,宮宅園池悉安隱;寶藏非一鹹示人,利益無量衆生故。日月星宿地震動,乃至身相亦觀察;四禅無色及神通,爲益世間皆顯示。」

  【章 旨】此章四頌半爲「明地行」部分的第叁層次——「彼果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初半偈,頌『攝功德勝』。次一頌,『修行勝』,于中,『如是一切爲衆生』句,兼頌『教化衆生勝』。後叁頌,『起世智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被稱爲『有念者』、『有智者』,甚至『覺者』、『有趣者』、『方便善巧者』。」

  「進入此地的菩薩因爲其善于聚集福德的緣故,被稱爲『無厭足者』;因爲其在一切菩薩法師處都能夠如教而行的緣故,被稱爲『大尊重恭敬法者』;因爲其常常追求智慧的緣故,被稱爲『多聞者』;因爲其聚集大慈大悲的緣故,被稱爲『不疲倦者』。因爲其能夠成就莊嚴的佛土的緣故,被稱爲『一旦發意就能夠行動者』;因爲其能夠具足佛所具有的相、好的緣故,所以被稱爲『勤修種種善業者』;因爲其常常樂于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所以被稱爲『日夜遠離余心者』。如此等等,菩薩所修的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的緣故。」

  「菩薩爲了教化諸世間衆生的緣故,善于知曉書、數、印等法;也善于了解醫療方面的知識,具有這方面的技能,療治衆人之病使其完全痊愈。菩薩也善于書寫文字詩詞,歌舞也很巧妙,也能夠建造宮宅園池,使其非常安定;對于埋藏于世間的所有寶藏都知曉其出處,並將其告訴給世人,使無量的衆生都得到利益。菩薩對于日月星宿以及大地的震動,甚至衆生的身相都仔細觀察;對于四禅、無色定以及神通,爲了使世間衆生獲得好處的緣故,菩薩都將其顯現出來。」

  「智者住此難勝地,供那由佛亦聽法,如以妙寶磨真金,所有善根轉明淨。譬如星宿在虛空,風力所持無損動,亦如蓮華不著水,如是大士行于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異道諸邪見,所修諸善爲佛智,願得十力救衆生。彼複修行大精進,即時供養千億佛,得定動刹亦複然。」

  「願力所作過于是。」

  【章 旨】此章四頌,頌第五地「正說分」的第二部分「辨地果」的內容。這也是澄觀所說的「重頌分」的第二部分。前兩頌頌「調柔果」,第叁頌以及第四頌的前叁句頌「攝報果」,第叁頌的最後一句頌「願智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具有智慧者住于此難勝地,供養那由他數量的佛,也仔細地聽諸佛說法,如同以美妙的珍寶打磨真金一樣,菩薩所有的善根都轉而更加明亮清淨。譬如星宿在虛空中是任何大風都無法損壞動搖的,也如蓮華不沾染汙泥,大士就是如此行于世間。」

  「菩薩住此地,大多作爲兜率王,能夠摧伏異道諸邪見,所修諸善都是爲了獲得佛智,希望獲得十力而以其救度衆生。菩薩又修行大精進,即時供養千億數的佛,獲得千億數的叁昧,能夠使千億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

  「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千億』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如是第五難勝地,人中最上真實道,我以種種方便力,爲諸佛子宣說竟。」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最後一頌,也是澄觀所說的「重頌分」的第叁部分。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結歎自己向會衆所闡述的菩薩第五地的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如此菩薩第五難勝地,人中最上等、最真實的修行之道,我憑借種種方便智慧之力,已經爲佛子們宣說完畢。」

  【說 明】第五地——「難勝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的判釋:初,贊請分,第二“正說分”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第叁“重頌」。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十地經論》卷七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第五地中,分別有叁: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叁、彼果勝。」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難勝」的意義。如《成唯識論》卷九所說:「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一也解釋說:「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總之,修行進入此地的菩薩能夠使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因爲其難爲而菩薩能爲,因而稱之爲「難勝地」。

  第叁,關于此地「難勝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五「難勝地」爲「四谛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五「難勝地」爲「禅定度」即「禅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四、五、六、七,寄出世叁乘。」第五「難勝地」屬于出世之「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