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

  【題 解】此卷包含第六「現前地」及第七「遠行地」的全部內容。

  十二、第六地:「現前地」

  關于第六「現前地」部分的結構。據澄觀的判釋:文有叁分:初,贊請分。第二,正說亦分爲二:初,地行;後地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

  「贊請分」九頌的內容是: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自在天王、無量天女先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佛法之理以及菩薩十度修行的殊勝。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六地之法。

  第六地「正說分」之一——「明地行」。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如五地中叁分差別: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第六地亦如是。應知轉勝故。」

  第一,第一層次「勝慢對治」,其主旨爲除掉慢心。關于此處所除治的「慢心」,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第五地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爲對治「苦」、「集」之染而有「取淨」的情形。針對這種「淨相」而在進入第六地之初,以「十種染淨平等法」對治之。這「十種染淨平等法」是:「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舍,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金剛藏菩薩隨後向會衆指出,菩薩觀想前述十種平等法即可進入第六「現前地」,獲得「隨順忍」。

  第二,第二層次「不住道行勝」,其主旨「不住道」而殊勝。此又分爲叁部分:

  其一,「總顯心境」。世親將其解釋爲貫穿解釋此地「不住道行勝」的「叁觀」,即「一切智觀」、「大悲隨順觀」、「一切相智觀」。

  其二,「別明觀相」,即「緣起觀」。經文本身是以十門來闡述的,其名目爲:第一「有支相續門」、第二「一心所攝門」、第叁「自業差別門」、第四「不相舍離門」、第五「叁道不斷門」、第六「叁際輪回門」、第七「叁苦聚集門」、第八「因緣生滅門」、第九「生滅系縛門」、第十「無所有盡觀門」。

  其叁,「結成觀名」,其主旨爲總結第二「別明觀相」中所言的十種緣起觀。

  第叁,第叁層次「彼果勝」,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此又分爲五方面:

  其一,「對治行勝及離障勝」。「對治行勝」是指「叁解脫門」,「滅障勝」則是指遠離叁種相。「叁解脫門」是指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而「滅障勝」中所遠離的叁種相,其實質是指「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

  其二,「修行勝」。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此地的「二種修行」與叁種「修行勝」。前者是指「發勇猛修行」與「丈夫志修行」。叁種「修行勝」爲「般若因勝」、「般若體現勝」、「般若用勝」。

  其叁,「叁昧勝」。「叁昧勝」是指此地菩薩所獲得的十種「空叁昧門」。十種空叁昧的名目爲:「得入空叁昧,自性空叁昧,第一義空叁昧,第一空叁昧,大空叁昧,合空叁昧,起空叁昧,如實、不分別空叁昧,不舍離空叁昧,離、不離空叁昧。」

  其四,「不壞心勝」。進入此地的菩薩能夠獲得九種堅固不退轉的心。其九種心如經中所說:「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

  其五,「自在力勝」。菩薩依持于前述十種「不壞心」而獲得九種自在力,如經中所言:「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于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于菩薩智慧光明,于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

  第六地「正說分」之二——「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五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禅定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第六「現前地」的「重頌分」,有二十一頌。金剛藏菩薩爲了使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六地「現前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關于此地名爲「現前」的意義。菩薩至此位,能夠通觀緣起之義理,住于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顯現于前,因此名爲「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

  十叁、第六地:「遠行地」

  關于第七「遠行地」部分的結構。根據澄觀的判釋:文有叁分:初,贊請中有十二頌。第二,“正說分”又分爲兩部分,先“行”,後“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

  「贊請分」中,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自在天王、無量天女先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佛法之理以及菩薩十度修行的殊勝。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七地之法。

  第七「遠行地」的「正說分」之一——「明地行」。世親《十地經論》卷九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叁、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

  第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證入第六地的菩薩以「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而進入第七「遠行地」。至于爲何稱之爲「樂無作行對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解釋說:「初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隨有不著爲能對治。」即以「方便智」發起十種殊勝行,也就是以方便智慧對治對于第六地「般若觀空」的執著。

  第二,「彼障對治差別」。其主旨爲「即攝無著行,有量功用皆不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此又分爲二:

  其一,「修行無量種,治前有量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其涵義是:「隨所作利益,何等衆生?衆生住何處?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別,有十種修行。」(世親《十地經論》卷九)

  其二,「修行無功用行」。其主旨爲:「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而此地的特質即爲修行「無功用行」。

  第叁,「雙行分別」。世親《十地經論》卷九說「雙行分別分」有四種相:「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叁、能作大義。四、菩提分差別。」

  其一,「二行雙無間」的主旨爲:「不舍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爲止、觀二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其二,「信勝」的主旨,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九所說:「『信勝』者,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

  其叁,「能作大義」的主旨爲菩薩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多。

  其四,「菩提分差別」則爲此地所證之相的總結。

  第四,「前、上地勝差別」,「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勝」爲「增上」之義。

  在前一部分中,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菩薩在其它「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剛藏菩薩則先回答說,菩薩在十地中都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不過在第七地中最爲殊勝而已。然後,金剛藏菩薩較爲詳細地說明了此地勝于前六地的方面。

  在後一部分,金剛藏菩薩向解脫月菩薩解釋說,在由「雜染」至「純淨」的過程中,第七地爲其過渡的關鍵所在。菩薩憑借在此地所圓滿的大願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過。解脫月菩薩又問,此地的菩薩所修究竟是「染行」還是「淨行」?金剛藏菩薩先以譬喻,再以「雙非」來回答解脫月菩薩的疑問。

  第五,第五層次「雙行果差別」,其涵義是:「此果實通諸分,以雙行是正住行,親生此果故。又以雙行該于諸分,皆雙行故,名『雙行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據世親所判釋,經文是從四個方面來诠釋「雙行」的:

  其一,「業清淨」,經文分四方面:「一者,戒清淨」。第二爲「世間智淨,此辨『行用』。」第叁爲「得自身勝,此明『行體』。」第四爲「得勝力,謂得禅等現前勝功德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澄觀說,此「業清淨」所言的「雙行」爲「自利」和「他利」之「二行雙行」。

  其二,「得勝叁昧」,即菩薩住于此地所獲得的殊勝的十種叁昧。澄觀說,此「得勝叁昧」所言的「雙行」爲「定、慧雙行」。

  其叁,「得過地」,其涵義是菩薩住于此地之所得超過二乘及前諸地。第一方面爲「行修善巧過」,其基本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所說:「過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過相亦二:一、下過二乘。二、上過智地,智慧地即八地無功用智。由此地中雙觀止、觀,便至彼處法流水中,任運雙流,趣佛智海。」此中,「過二乘」之「過」爲超過、越過之義。而「過智地」之「過」爲越過下地而得以直達上地之義。第二方面爲「作業廣大過」,即住于此地的菩薩,由于其殊勝的修行,得以在所有「業」、「行」方面超越聲聞、緣覺。第叁方面爲「行修勝入過」,即住于此地的菩薩,「非但如前廣、多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

  其四,「得勝行」,其主旨是菩薩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勝,遠遠超過前六地。澄觀說,此「得勝行」所言的「雙行」爲「寂、用雙行」。「寂」即「真如理體」,「用」即此「理體」之作用。

  關于「明地行」部分前述五層次之間的關系,澄觀解釋說:「初一,是趣地方便…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