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9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圓滿五地已,觀法無相亦無性,無生、無滅、本清淨,無有戲論、無取舍,體相寂滅、如幻等,有無不二離分別。隨順法性如是觀,此智得成入六地,明利順忍智具足。」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六「現前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六地「現前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二十一頌分爲五大部分。從此章一頌始,進入頌「明地行」部分。此章爲「明地行」部分的第一層次「勝慢對治」的內容,其主旨爲除掉慢心。關于此處所剔除的「慢心」,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第五地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爲對治「苦」、「集」之染而有「取淨」的情形。針對這種「淨相」而以「十種染淨平等法」對治之。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在圓滿第五地之後,觀十種平等法:一切法是無相的,一切法是無體的,一切法是無生的,一切法是無成的,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的,一切法都遠離戲論,一切法是無取無舍的,一切法本來就是寂靜的,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一切法有、無不二。菩薩如此隨順此十種真如平等法,這種智慧就可以使其得以進入第六地,進入此地的菩薩獲得上品的隨順忍。」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暗力世間生,若滅癡暗世無有。觀諸因緣實義空,不壞假名和合用,無作無受無思念,諸『行』如雲徧興起。不知真谛名『無明』,所作思業愚癡果,識起共生是『名色』,如是乃至衆苦聚。」

  「了達叁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複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緣中不了爲『行』因,如是乃至『老』終殁,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爲緣不可斷,彼緣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行』有是『業』,余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觸』、『受』增長是『苦苦』,所余有支是『壞苦』,若見無我『叁苦』滅。」

  「『無明』與『行』爲過去,『識』至于『受』現在轉,『愛』、『取』、『有』生未來苦,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爲緣是生縛,于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觀察于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諸有斷,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有支相續、一心攝,自業、不離及叁道,叁際、叁苦、因緣生,系縛起滅、順無盡。」

  【章 旨】此章的十偈叁句頌「不住道行勝」,其主旨爲「不住世間」,「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其中,第一句頌「總顯心境」,隨後的九偈一句頌「別明觀相」。而「別明觀相」又分爲十段。第一,有二偈半頌「有支相續」。第二,一偈頌「攝歸一心」。第叁,一偈頌「自業差別」。第四,半偈頌「不相舍離」。第五,半偈頌「叁道不斷」。第六,一偈頌第七門「叁苦聚集」。第七,一偈頌第六門「叁際輪回」。第八,半偈頌第九門「生滅系縛」。第九,半偈頌「因緣生滅」。第十,叁句頌「無所有、盡觀」。最後一偈外加一句頌「總結十名」。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觀察世間的生滅相。」

  「憑借『無明』的黑暗力世間法得以産生,如果滅除無明的黑暗,世間法就不存在。觀察諸因緣,其實質就是空,不壞假名而起和合的作用,無作、無受、無思念,諸行如同雲彩普徧興起。不知曉真谛,就叫『無明』,所作思業無明之果,『識』聚合起來一同産生『名色』,如此,衆苦就聚居起來了。」

  「了達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都是依憑心而存在的,十二因緣也是如此,生死都是由心所作,心如果滅除,生死也就不存在了。」

  「『無明』有二種作用:第一、使衆生迷于所緣;第二、與『行』作生起因。如此乃至『老死』,從此苦便無有窮盡地産生。」

  「『無明』爲『行』之緣而不間斷,如果二者之間的這種緣能夠盡除,因緣之法就完全滅除了。」

  「『無明』、『愛』、『取』不間斷,就是『煩惱道』。『行』、『有』不間斷,就是『業道』。十二因緣的其余七支不間斷,就是『苦道』。」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等五支爲『行苦』,『觸』、『受』是『苦苦』,『愛』、『取』、『有』、『生』、『老死』等五支爲『壞苦』。」

  「『無明』緣『行』者,是觀察過去;『識』乃至『受』,是觀察現在;『愛』乃至『有』,是觀察未來。于此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隨之滅,就是觀待斷。」

  「『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

  「從因産生果,因滅則果斷不生,從此觀察就可以知曉諸法的本質就是空。」

  「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隨之滅者,是隨順盡滅觀。十二因緣其余數支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十種思惟心離著:薩摩诃薩從如此十種角度逆、順觀察緣起,遠離執著。這十種是:有支相續門,一心所攝門,自業差別門,不相舍離門,叁道不斷門,觀過去、現在、未來門,叁苦聚集門,因緣生滅門,生滅系縛門,無所有盡觀門。」

  「如是普觀緣起行,無作無受無真實,如幻如夢如光影,亦如愚夫逐陽焰①。如是觀察入于空,知緣性離得無相,了其虛妄無所願,唯除慈愍爲衆生。」

  「大士修行解脫門,轉益大悲求佛法,知諸有爲和合作,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叁昧門具百千,無相無願亦複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解脫智慧得成滿。」

  【章 旨】此章四偈頌「果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前二頌「對治勝」,其後一頌「修行勝」,其次半偈頌「叁昧勝」,後二句通頌「不壞心勝」、「自在力勝」。

  【注 釋】①陽焰 又作「揚焰」,或「單日焰」、「陽光」。是指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塵而四散所形成的現象。渴鹿與愚蠢的人看見後以之爲水,追逐而去。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以如此十種相觀諸緣起,知曉無作者、無受者,無有真實的存在,一切法都如同幻覺、如同夢境、如同光影,也如同愚夫去追逐太陽折射的影子。菩薩如此觀察就進入空,知曉十二因緣都是自性空寂的,隨即獲得無相解脫門顯現于前。如此進入空、無相之後,無有願望追求,只是以大悲爲首要,教化衆生。」

  「菩薩修行解脫門,大悲轉而增強,精勤修習佛法,知曉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立志樂于堅定地修行佛道。」

  「菩薩住于此現前地,得以進入空叁昧,如此以十無相、十無願叁昧門爲首,百千無相、無願叁昧門都完全地顯現于前。」

  「進入此地的菩薩般若、順忍都增上,解脫智慧得以成就圓滿。」

  「複以深心多供佛,于佛教中修習道,得佛法藏增善根,如金琉璃所磨瑩。如月清涼被衆物,四風來觸無能壞;此地菩薩超魔道,亦息群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化導衆生除我慢,所作皆求一切智,悉已超勝聲聞道。此地菩薩勤精進,獲諸叁昧百千億。」

  「亦見若幹無量佛,譬如盛夏空中日。」

  【章 旨】此章四頌,頌第五地「正說分」的第二部分「辨地果」內容。這也是澄觀所說的「重頌分」的第二部分。前兩頌頌「調柔果」,第叁頌與第四頌前半頌「攝報果」,第四頌後半頌「願智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又以深心供養諸佛,對于佛的教誨都去修習,獲得佛法的寶藏使其善根得到增長,如同真金被琉璃所磨而更加晶瑩。如同月亮的清涼被澤衆物,即便是四風吹來也不能破壞,此地菩薩超越魔道,也熄滅了衆生的煩惱熱。此地菩薩多作善化天王,化導衆生使其去除我慢,所有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追求一切智,完全已經超越勝過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奮精進,獲得諸百千億的叁昧。」

  「此地菩薩觀無數無量的佛,佛之光芒譬如盛夏空中的太陽。」

  「甚深微妙難見知,聲聞、獨覺無能了。如是菩薩第六地,我爲佛子已宣說。」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最後一頌,也是澄觀所說的「重頌分」的第叁部分。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結歎自己向會衆所闡述的菩薩第六地的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很深刻而微妙並且難于見到、知曉的佛法,聲聞、獨覺沒有能夠了解。如此菩薩修行的第六地,我爲佛子已經宣說完畢。」

  【說 明】第六地——「現前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的判釋:「文亦有叁分:初,贊請分。第二,正說亦分爲二:初,地行;後地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彼果勝。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現前」的意義。菩薩至此位,能夠通觀緣起之義理,住于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顯現于前,因此名爲「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

  第叁,關于此地「現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六「現前地」爲「緣起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六「現前地」爲「般若度」即「般若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