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10

  ..續本文上一頁度言之,「四、五、六、七,寄出世叁乘。」第六「現前地」屬于出世之「緣覺乘」之法。

  十叁、第七地:遠行地

  (一)、贊請分

  是時天衆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普發種種妙音聲,告于最勝清淨者:「了達勝義智自在,成就功德百千億,人中蓮華無所著,爲利群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放大光明照佛身,亦散最上妙香雲,普供除憂煩惱者。

  爾時天衆皆歡喜,悉發美音同贊述:「我等聞斯地功德,則爲已獲大善利。」

  天女是時心慶悅,競奏樂音千萬種,悉以如來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言:「威儀寂靜最無比,能調難調世應供,已超一切諸世間,而行于世闡妙道。雖現種種無量身,知身一一無所有,巧以言辭說諸法,不取文字音聲相。住詣百千諸國土,以諸上供供養佛,智慧自在無所著,不生于我佛國想。雖勤教化諸衆生,而無彼己一切心;雖已修成廣大善,而于善法不生著。以見一切諸世間,貪、恚、癡火常熾然,于諸想念悉皆離,發起大悲精進力。」

  一切諸天及天女,種種供養稱贊已,悉共同時默然住,瞻仰人尊願聞法。時解脫月複請言:「此諸大衆心清淨,第七地中諸行相,唯願佛子爲宣說!」

  【章 旨】此十二頌爲第七地的「贊請分」,「贊中有十二頌,前十贊,後二請。」(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自在天王、無量天女先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佛法之理以及菩薩十度修行的殊勝。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七地之法。

  【語 譯】參加法會的天衆聽聞金剛藏菩薩宣講完如此殊勝的修行法,心中都産生大歡喜,他們都散播諸多珍寶形成雲彩,發出種種美妙的聲音,對最殊勝的清淨者金剛藏菩薩說:「了達勝義,智慧自在,成就了百千億功德,就連人間最清淨的蓮華都不去執著的菩薩,爲了衆生得到利益而演說淵深的修行方法。」

  自在天王在空中發出大光明照耀佛身,也同時散播最上等美妙的香雲,普供除去憂慮煩惱者。

  這時,天衆都很歡喜,完全發出美妙的聲音同時稱贊說:「我等一聽到此地的功德,都已經獲得大大美好的利益。」

  無數的天女這時心中也很慶悅,競相演奏千萬種樂音,都憑借如來神力的緣故,同聲這樣稱贊諸佛:「諸佛的威儀寂靜是無與倫比的,能夠調整最難于調整者,是世間應該供養者,已經超越一切諸世間,但卻仍然行于世間闡揚妙道。即便是顯現出種種無量的身體,但卻知曉每一身體都是無所有的,巧妙地用言辭演說諸法,不取文字、音聲之相。前往並且住于百千諸國土,以諸上等供養供養佛,智慧自在而一無所著,不産生生于佛國的想法。即便是勤奮地教化諸衆生,而無衆生與自己不同的想法;雖然已修成廣大的善,但卻對于善法不産生執著。因爲看見一切諸世間衆生被貪、瞋、癡之火一直燃燒著,對于這些離世的想念都完全遠離,發起大悲精進之力來救渡衆生。」

  一切諸天及天女,以種種供養供養諸佛,稱贊諸佛之後,都默默地停住,瞻仰人中最尊敬的金剛藏菩薩,都希望聽聞說法。這時解脫月菩薩又請求說:「在此處的大衆其心都是清淨的,希望佛子爲他們宣說第七地中的諸行相!」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①。」

  「何等爲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叁昧,而慈悲不舍衆生②。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叁界,而莊嚴叁界③。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爲一切衆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④。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⑤。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⑥。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衆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叁世唯是一念,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⑦。」

  「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

  「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爲『住第七遠行地』。」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樂無作行對治差別」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證入第六地的菩薩以「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而進入第七「遠行地」。簡言之,即以方便智慧對治對于第六地「般若觀空」的執著。

  【注 釋】①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關于這一進入此地的門徑,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十種方便』即是能治,謂前樂無作不名『方便』,不能起增上行,非殊勝道。今以十種不舍衆生法無我智以爲能治,治前樂心,名『方便慧』;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這是對于此法的總名稱的解釋。至于此「法」的實質,澄觀是這樣解釋的:簡言之,第六地所證之「空理」,所現前之「般若智」,並未完全做到「空、有不二」,因而須繼續修行此地此法以對治之。②雖善修空無相無願叁昧而慈悲不舍衆生 這是說,菩薩最大的「惡行」是不樂于利樂有情衆生,以及對于衆生産生愛等情感。修此法門的目的就是達到對于衆生的無「愛見」之大悲。③雖遠離叁界而莊嚴叁界 此爲世親所歸納的「攝衆生因事」之一,其宗旨爲利他。這是說,作爲衆生的上首,菩薩須住于世間莊嚴國土,但菩薩受生並未如同衆生般由于惑業,而是由于自己救度衆生的大願。④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爲一切衆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 此爲世親、澄觀所歸納的「攝衆生因事」之二「化令離障」。菩薩爲了救治衆生的緣故,示現出「貪」、「瞋」、「癡」等煩惱火焰,想使衆生通過此而知曉「性寂」的境界。⑤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 此爲世親、澄觀所歸納的「攝衆生因事」之叁「化令離障」。在第五地講到菩薩應該掌握「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等世間智慧之時,提及可以以此四種智慧對治四種「智障」。此句中的「隨心作業無量差別」即指此。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 此句爲世親所歸納的「攝衆生因事」之四「攝令住善」。這一句是說菩薩以莊嚴國土的方法來使衆生住于善法的。這是從改變衆生之「依報」來言化他的。⑦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等叁句 此叁句爲世親所歸納的「攝衆生因事」之五、六、七,「攝令住善」。即菩薩以「身輪」、「口輪」、「意輪」來化度衆生。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等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具足第六地修行之後,想進入第七遠行地,應當修行十種方便慧生起殊勝道。」

  「這十種方便慧生起的殊勝道是什麼呢?它們是:雖然善于修行空、無相、無願叁昧,但卻懷有慈悲而不舍棄衆生。雖然獲得諸佛平等法,但卻樂于常常供養佛。雖然進入觀空智門,但卻勤于聚集福與德。雖然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但卻莊嚴叁界。雖然畢竟寂滅諸煩惱的火焰,但卻能夠爲了一切衆生的緣故爲其除滅貪、瞋、癡煩惱的火焰。雖然知曉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但卻針對衆生之心而作無量差別的種種業。雖然知曉一切國土猶如虛空,但卻能夠以清淨妙行去莊嚴佛土。雖然知曉諸佛之法身本性無身,但卻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然知曉諸佛音聲本性是空而寂滅的,是不可言說的,但卻能夠針對一切衆生發生出種種千差萬別的清淨音聲。雖然因諸佛的教誨而了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只是由于一念而有,但卻針對衆生之意解而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習諸行。」

  「菩薩憑借如此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進入第七地。」

  「進入第七地之後,這十種修行常常顯現于前,此即名爲『住于第七遠行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衆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叁世智。入無量衆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衆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衆生歡喜;入無量衆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明地行」的第二層次「彼障對治差別」的內容,其主旨爲即攝無著行,對于有量功用都不不執著。此章則爲其中的第一部分——「修行無量種,對治前述有量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第七地之後,進入無量的衆生界,進入無量諸佛所教化的衆生業中。住于此地的菩薩進入無量世界之網中,進入無量諸佛所在的清淨國土。住于此地的菩薩進入無量種種差別法中,進入無量諸佛現覺之智慧中;進入無量劫數,進入無量諸佛所覺了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智中。住于此地的菩薩進入無量衆生有差別的信解中,進入無量諸佛所示現的種種名色身中;進入無量衆生的欲樂諸根的差別中,進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中,使衆生歡喜;進入無量衆生的種種心行中,進入無量諸佛所了知的廣大智中。住于此地的菩薩進入無量聲聞乘的信解中,進入無量諸佛所說的智慧之道中,使其産生信解;進入無量的辟支佛之所成就中,進入無量諸佛所說甚深的智慧門中,使辟支佛得以趣入;進入無量諸菩薩的方便行,進入無量諸佛所說的大乘集成事中,使菩薩得以進入。…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