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11

  ..續本文上一頁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于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①成就圓滿。』」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

  【章 旨】此章爲「彼障對治差別」的第二部分「修行無功用行」的內容,其主旨爲「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而此地的特質爲修行「無功用行」。

  【注 釋】①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 根據澄觀的解釋,這句的含義是:第六地之前修行「功用行」,第七地修行「無功用行」,至第八地方纔可以任運無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此菩薩又這樣想:如此無量的如來境界,甚至于百千億那由他劫都不能得知,我完全應該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佛子!此菩薩以淵深的智慧如此觀察,常常勤奮修習方便慧生起殊勝道,安住于其中不動。」

  「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①相應。」

  「常不舍于如是想念。」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明地行」的第叁層次「雙行分」的內容。“雙行”爲“內證行熟”和“止觀俱現”。世親《十地經論》卷九說「雙行分別分」有四種相,其中前兩種爲: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前者是說,“雙行”連續,後者是指由殊勝的“信”。

  【注 釋】①蓋障 因爲「煩惱」能夠覆蓋、障礙修行者清淨的善心,使善心不得開發,故稱「煩惱」爲「蓋」,或「蓋障」。一般將「蓋」歸納爲五種,稱之爲「五蓋」,即「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進入此地的菩薩無有一念休息而廢掉、舍棄止、觀而行;行走、停住、坐、臥甚至睡夢,都未曾暫時與蓋障産生相應的作用。」

  「進入此地的菩薩一直不舍棄如此的想念。」

  「此菩薩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爲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爲求佛智,施與衆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屍羅波羅蜜』;慈悲爲首,不損衆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禅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衆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叁十七品、叁解脫門①;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圓滿。」

  【章 旨】此章爲「雙行分別」四種相中的後兩種,即「叁、能作大義。四、菩提分差別。」前者是指菩薩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多,後者則爲此地所證之相的總結。

  【注 釋】①四持叁十七品叁解脫門 此句的涵義是依憑于煩惱障而勤奮修行使其轉爲清淨。「四持」爲修行者的住處,「叁解脫門」爲修行者的依靠對象,「叁十七道品」則爲修行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住于此地的菩薩于念念中,一直能夠具足十種波羅蜜。爲什麼如此呢?因爲住于此地的菩薩念念都是大悲爲首要,修行佛法,趣向佛智的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的所有善根,都是爲了求證佛智的緣故,廣泛地施與衆生,這就叫『檀那波羅蜜』;能夠滅除一切諸煩惱熱,這就叫『屍羅波羅蜜』;以慈悲爲首,不損害衆生,這就叫『羼提波羅蜜』;追求殊勝的善法,沒有滿足,這就叫『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之道常常顯現于前,從不散亂,這就叫『禅那波羅蜜』;能夠忍諸法的無生無滅,這就叫『般若波羅蜜』;能夠出生無量智慧,這就叫『方便波羅蜜』;能夠追求上上等的殊勝智慧,這就叫『願波羅蜜』;一切異端邪論以及諸魔衆都不能使其沮喪轉變,這就叫『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這就叫『智波羅蜜』。」

  「佛子!這十種波羅蜜,菩薩于念念中都能夠得以具足;如此的,四攝,四持、叁十七品、叁解脫門,簡言之,甚至一切證得菩提的方法,住于此地的菩薩于念念中都能夠完全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于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爲諸地中亦能滿足?」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于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爲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于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叁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

  【章 旨】此章與其後的兩章爲「明地行」的第四層次「前、上地勝差別」的內容,「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勝」爲「增上」之義。在此章中,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菩薩在其他「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剛藏菩薩則先回答說,菩薩在十地中都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不過在第七地中最爲殊勝而已。然後較爲詳細地說明了此地勝于前六地的方面。

  【語 譯】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問金剛藏菩薩說:「佛子!菩薩僅僅是在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呢?還是在其他諸地中也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菩薩在十地中都能夠滿足菩提分法,然而第七地最爲殊勝。爲了什麼緣故呢?此第七地功用行滿之後,得以進入第八地之後的智慧自在行的緣故。佛子!菩薩在初地中,緣于對于一切佛法的願求的緣故,滿足菩提分法;在第二地因爲遠離心中的汙垢的緣故,在第叁地因爲願逐漸增長而獲得法的光明的緣故,在第四地進入道的緣故,第五地順從世間所作的緣故,在第六地進入甚深的真如法門的緣故,在第七地生起一切佛法的緣故,都得以滿足菩提分法。」

  「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複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前、上地勝差別」中的「上地勝差別」部分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解脫月菩薩解釋說,在由「雜染」至「純淨」的過程中,第七地時期過渡的關鍵所在。菩薩憑借在此地所圓滿的大願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過。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爲了什麼緣故說第七地在十地中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其後的上地呢?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了智慧的功用分。菩薩憑借此力的緣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之行纔得以完全成就。佛子!譬如有二個世界,一處是雜染世界,一處是純淨世界,這兩個世界的中間是難于隨意通過的,除非菩薩所具有的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也是如此,有雜染行,有清淨行,這兩種之間是難于輕易通過的,除非菩薩憑借其所具有的願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越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爲是染行?爲是淨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舍離煩惱業,以回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爲超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爲彼衆患所染,然未名爲超過人位①;若舍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爲超過人位②。佛子!菩薩亦複如是,始從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爲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爲超煩惱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爲所染爾,乃名爲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衆,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章 旨】解脫月菩薩又問,此地的菩薩所修究竟是「染行」還是「淨行」?金剛藏菩薩先以譬喻,再以「雙非」來回答解脫月菩薩的疑問。

  【注 釋】①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等叁句 「轉輪聖王」又作「轉輪王」、「輪王」。「轉輪王」是佛教吸收印度傳統神話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統治者,有金、銀、銅、鐵四輪王之別。金輪王統治毗提诃洲、贍部洲、瞿陀尼洲、拘盧洲四大洲,銀輪王統治除拘盧洲的其他叁大洲,銅輪王統治毗提诃洲、贍部洲二大洲,鐵輪王則僅僅統治贍部洲。四大輪王都是從天感得輪寶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輪寶得名。②若舍王身生于梵世等七句 「梵天王」本來是婆羅門教的大神,是世界萬物以及人類的創造者和統治者。佛教後來將其吸收進自己的神靈體系,梵天便成爲佛教的護法神,並且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右協侍,手持白色的拂塵,跟隨著佛陀。「梵天王」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稱爲「大梵天王」。

  【語 譯】解脫月菩薩又問道:「佛子!此住于第七地的菩薩所修行的,究竟是染行呢?還是淨行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第七地,菩薩所行的諸行都舍棄遠離煩惱業,這是因爲其以其修行回向無上菩提的緣故,證得了平等道的緣故,然而仍然未能認爲是超越了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中之寶而周遊四天下,知曉有貧窮困苦之人,雖然自己不被那些衆多的煩惱所汙染,但卻未能被稱爲超過了人之位格;如果舍棄了王者之身,生于梵世,坐乘于天宮殿中,觀見千世界,周遊于千世界,示現出梵天的光明威德而已…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