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P11

  ..续本文上一页

  「此菩萨作是念:『如是无量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①成就圆满。』」

  「佛子!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

  【章 旨】此章为「彼障对治差别」的第二部分「修行无功用行」的内容,其主旨为「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无功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而此地的特质为修行「无功用行」。

  【注 释】①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 根据澄观的解释,这句的含义是:第六地之前修行「功用行」,第七地修行「无功用行」,至第八地方纔可以任运无功。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此菩萨又这样想:如此无量的如来境界,甚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都不能得知,我完全应该以无功用无分别心成就圆满。」

  「佛子!此菩萨以渊深的智慧如此观察,常常勤奋修习方便慧生起殊胜道,安住于其中不动。」

  「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①相应。」

  「常不舍于如是想念。」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双行分」的内容。“双行”为“内证行熟”和“止观俱现”。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说「双行分别分」有四种相,其中前两种为:一、二行双无间,二、信胜。」前者是说,“双行”连续,后者是指由殊胜的“信”。

  【注 释】①盖障 因为「烦恼」能够覆盖、障碍修行者清净的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故称「烦恼」为「盖」,或「盖障」。一般将「盖」归纳为五种,称之为「五盖」,即「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盖」。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进入此地的菩萨无有一念休息而废掉、舍弃止、观而行;行走、停住、坐、卧甚至睡梦,都未曾暂时与盖障产生相应的作用。」

  「进入此地的菩萨一直不舍弃如此的想念。」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能灭一切诸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①;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章 旨】此章为「双行分别」四种相中的后两种,即「三、能作大义。四、菩提分差别。」前者是指菩萨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多,后者则为此地所证之相的总结。

  【注 释】①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 此句的涵义是依凭于烦恼障而勤奋修行使其转为清净。「四持」为修行者的住处,「三解脱门」为修行者的依靠对象,「三十七道品」则为修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住于此地的菩萨于念念中,一直能够具足十种波罗蜜。为什么如此呢?因为住于此地的菩萨念念都是大悲为首要,修行佛法,趣向佛智的缘故。住于此地的菩萨的所有善根,都是为了求证佛智的缘故,广泛地施与众生,这就叫『檀那波罗蜜』;能够灭除一切诸烦恼热,这就叫『尸罗波罗蜜』;以慈悲为首,不损害众生,这就叫『羼提波罗蜜』;追求殊胜的善法,没有满足,这就叫『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之道常常显现于前,从不散乱,这就叫『禅那波罗蜜』;能够忍诸法的无生无灭,这就叫『般若波罗蜜』;能够出生无量智慧,这就叫『方便波罗蜜』;能够追求上上等的殊胜智慧,这就叫『愿波罗蜜』;一切异端邪论以及诸魔众都不能使其沮丧转变,这就叫『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这就叫『智波罗蜜』。」

  「佛子!这十种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都能够得以具足;如此的,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简言之,甚至一切证得菩提的方法,住于此地的菩萨于念念中都能够完全圆满。」

  尔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胜。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

  【章 旨】此章与其后的两章为「明地行」的第四层次「前、上地胜差别」的内容,「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胜」为「增上」之义。在此章中,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问菩萨在其他「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刚藏菩萨则先回答说,菩萨在十地中都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不过在第七地中最为殊胜而已。然后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此地胜于前六地的方面。

  【语 译】这时,解脱月菩萨又问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仅仅是在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呢?还是在其他诸地中也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菩萨在十地中都能够满足菩提分法,然而第七地最为殊胜。为了什么缘故呢?此第七地功用行满之后,得以进入第八地之后的智慧自在行的缘故。佛子!菩萨在初地中,缘于对于一切佛法的愿求的缘故,满足菩提分法;在第二地因为远离心中的污垢的缘故,在第三地因为愿逐渐增长而获得法的光明的缘故,在第四地进入道的缘故,第五地顺从世间所作的缘故,在第六地进入甚深的真如法门的缘故,在第七地生起一切佛法的缘故,都得以满足菩提分法。」

  「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无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章 旨】此章与下章为「前、上地胜差别」中的「上地胜差别」部分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解脱月菩萨解释说,在由「杂染」至「纯净」的过程中,第七地时期过渡的关键所在。菩萨凭借在此地所圆满的大愿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过。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为了什么缘故说第七地在十地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其后的上地呢?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了智慧的功用分。菩萨凭借此力的缘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之行纔得以完全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个世界,一处是杂染世界,一处是纯净世界,这两个世界的中间是难于随意通过的,除非菩萨所具有的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也是如此,有杂染行,有清净行,这两种之间是难于轻易通过的,除非菩萨凭借其所具有的愿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越过。」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离烦恼业,以回向无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烦恼行。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①;若舍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超过人位②。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诸世间烦恼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章 旨】解脱月菩萨又问,此地的菩萨所修究竟是「染行」还是「净行」?金刚藏菩萨先以譬喻,再以「双非」来回答解脱月菩萨的疑问。

  【注 释】①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等三句 「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轮王」。「转轮王」是佛教吸收印度传统神话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统治者,有金、银、铜、铁四轮王之别。金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瞿陀尼洲、拘卢洲四大洲,银轮王统治除拘卢洲的其他三大洲,铜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二大洲,铁轮王则仅仅统治赡部洲。四大轮王都是从天感得轮宝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轮宝得名。②若舍王身生于梵世等七句 「梵天王」本来是婆罗门教的大神,是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佛教后来将其吸收进自己的神灵体系,梵天便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并且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右协侍,手持白色的拂尘,跟随着佛陀。「梵天王」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为「大梵天王」。

  【语 译】解脱月菩萨又问道:「佛子!此住于第七地的菩萨所修行的,究竟是染行呢?还是净行呢?」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第七地,菩萨所行的诸行都舍弃远离烦恼业,这是因为其以其修行回向无上菩提的缘故,证得了平等道的缘故,然而仍然未能认为是超越了烦恼行。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中之宝而周游四天下,知晓有贫穷困苦之人,虽然自己不被那些众多的烦恼所污染,但却未能被称为超过了人之位格;如果舍弃了王者之身,生于梵世,坐乘于天宫殿中,观见千世界,周游于千世界,示现出梵天的光明威德而已…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