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P12

  ..续本文上一页,纔名之为超过人之位格。佛子!菩萨也是如此,开始从初地达到七地,乘波罗蜜多乘游行于世间,知晓世间的烦恼过患,以乘正道的缘故,不被烦恼过失所污染,但仍然未能名之为超越烦恼行;如果舍弃了一切有功用之行,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而游行世间,知晓烦恼过失而不被其所污染而已,纔可名之为超越烦恼行,因为其获得得了一切尽超过的缘故。」

  「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全部超过很多的贪等诸烦恼,住于此地,不能称其为有烦恼者,也不能称其为无烦恼者。为了什么缘故呢?一切烦恼都不再起现行的缘故,因为不能称之为有烦恼者;追求如来智慧之心仍然未能满足的缘故,不能称之为无烦恼者。」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来所诃,皆已舍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

  「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①,唯除如来及八地已上其余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②。」

  「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③。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胜圆满。」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五层次「双行果差别」。据世亲所判释,经文是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双行」的。此章为「双行果」第一种相「业清净」的内容,经文分四方面:「一者,戒清净。」第二为「世间智净,此辨『行用』。」第三为「得自身胜,此明『行体』。」第四为「得胜力,谓得『禅』等现前胜功德力故。」澄观说,此「业清净」所言的「双行」为「自利」和「他利」之「二行双行」。

  【注 释】①明师 明事理之师。②深心妙行无与等者 「深心」是指菩萨内心所证,而「妙行」是指前面所说的「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在此地,「深心」与「妙行」是同时生起的。③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 「神通」即「六神通」,「解脱」即「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具体名目为: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这就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这就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就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此种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第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者,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是指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之道,被如来所诃责的,都已经舍弃远离;一切善业,被如来所赞许的,常常善于修行。」

  「世间所有经书、技术等等,如我在第五地中所说,都自自然然而实行,不需要以功用为目的。」

  「住于此地的菩萨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除如来以及八地以上的菩萨之外,其深心与妙行,没有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

  「住于此地的菩萨,依持于禅定而生起三昧、三摩跋提、六神通、八解脱。然而,这仍然是修成的,并非如同第八地是由报得而成就的。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聚集方便智之力以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转殊胜圆满。」

  「佛子!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①、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②、如实分别义三昧③,善住坚固根三昧④、智慧神通门三昧⑤、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⑥、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⑦。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门百千三昧,净治此地。」

  【章 旨】此章为「双行果」第二种相「得胜三昧」的内容,即菩萨住于此地所获得的殊胜的十种三昧。澄观说,此「得胜三昧」所言的「双行」为「定、慧双行」

  【注 释】①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 澄观说此二种三昧的涵意是「自利」、「起解」、「现法乐住」、「知『理』」。②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 澄观说此二种三昧的涵意是「自利」、「起解」、「现法乐住」、「知『教义』」。具体而言,「最胜慧三昧」的涵义是:「三、依一名说无量义,故云『最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即依靠一言而宣说无量的法义。「分别义藏三昧」的涵义是:「四、依一义说无量名,故云『分别』;义含于名,故称为『藏』。」③如实分别义三昧 澄观说此种三昧的涵意是「自利」、「起解」、「现法乐住」、「知『事』」。具体而言,「如实分别义三昧」的涵义是:「五、依通一切『五明』处,如事实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五明」为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逻辑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④善住坚固根三昧 关于此种三昧,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其宗旨为「利他」、「成行」、「利益众生」。「善住坚固根三昧」是依持于「真如观」而行救度众生之行。⑤智慧神通门三昧 关于此种三昧,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其宗旨为「利他」、「成行」、「利益众生」。澄观并且说此种三昧与后面的三种三昧可以合观之,即以「智慧」化导利根众生,以「神通」化导钝根众生。⑥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 关于此二种三昧,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其宗旨为「利他」、「成行」、「利益众生」。此二种三昧为「依智障净以显行广」,属于「证道」,即对治面于渊深的佛法而产生的怯懦障。⑦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 关于此种三昧,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其宗旨为「利他」、「成行」、「利益众生」。此种三昧为「依智障净以显行广」,属于「不住道」。「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行救度众生之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住于此地,进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如实分别义三昧,善住坚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门三昧、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总而言之,住于此地的菩萨进入如此等等具足大智慧和神通门的百千三昧,净治此地。」

  「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净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得观察智慧地。」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双行果」第三种相「得过地」的内容。「得过地」的涵义是菩萨住于此地之所得超过二乘及前诸地。此章为其第一方面「行修善巧过」,其基本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所说:「过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过相亦二:一、下过二乘。二、上过智地,智慧地即八地无功用智。由此地中双观止、观,便至彼处法流水中,任运双流,趣佛智海。」此中,「过二乘」之「过」为超过、越过之义。而「过智地」之「过」为越过下地而得以直达上地之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住于此地的菩萨获得如此三昧,由于善于治净方便慧的缘故,大悲力的缘故,超过声闻、缘觉二乘之地,得以进入观察智慧之地。」

  「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②。」

  【章 旨】此章为「得过地」的第二方面「作业广大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由于其殊胜的修行,得以在所有「业」、「行」方面超越声闻、缘觉。

  【注 释】①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等十句 关于此譬喻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喻中,『王家』即如来家,『王后』即得真法喜。修二利故,名为『王相』。」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等七句 关于此七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解释说:「『大法』即法中佛果法。『自所行』者,即殊胜行。『智慧力』者,即方便智。于此二中,常不出观故,是自力能过。」可见,这一譬喻是突出此地菩萨的「自力」,即自己所具有的智慧之力和「殊胜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住于此地,由于善于清净无量身业的无相行,善于清净无量语业的无相行,善于清净无量意业的无相行的缘故,获得无生法忍之光明。」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以来所有的无量身、语、意业,难道仍然没有超过声闻、缘觉吗?」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菩萨从初地以来的修行完全超过了声闻、缘觉,然而只是以大愿来求诸…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