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即當入心。余四,爲住、出心,在果。又住中,初一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說雖在後,義該始終;後一地滿。初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隨有不著爲能對治。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複是障故。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爲對治。叁、垢障既盡故,止、觀雙行。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叁地。『上』即後也。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第七「遠行地」的「正說分」之二——「辨地果」部分,與前述第六地的相應部分大致相同。

  第七「遠行地」的「重頌分」,有二十二頌。金剛藏菩薩爲了使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七地「遠行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關于此地名爲「遠行」的意義。「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此地之菩薩住于純無相觀,遠出過世間與二乘之有相行,因此名之爲「遠行地」。菩薩于此地修行「方便善巧波羅蜜」,斷細相現行障,證得法無別真如。

  十二、第六地:現前地

  (一)、贊請分

  菩薩既聞諸勝行,其心歡喜雨妙華,放淨光明散寶珠,供養如來稱善說。百千天衆皆欣慶,共在空中散衆寶,華鬘①、璎珞及幢、幡②,寶蓋③、塗香鹹供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心生歡喜住空中,散寶成雲持供養,贊言:「佛子!快宣說!」

  無量天女空中住,共以樂音歌贊佛,音中悉作如是言:「佛語能除煩惱病。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④。若能通達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動。爲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⑤。不取衆相而行施,本絕諸惡堅持戒,解法無害常堪忍,知法性離具精進,已盡煩惱入諸禅,善達性空分別法,具足智力能博濟。滅除衆惡稱大士⑥。」

  如是妙音千萬種,贊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以何行相入後地?」

  【章 旨】此九頌爲第六地的「贊請分」。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自在天王、無量天女先後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佛法之理以及菩薩十度修行的殊勝。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六地之法。

  【注 釋】①華鬘 即以絲綴花,結于頸項,或裝飾于身上。此爲印度風俗之一,但佛教規定,比丘不得以華鬘裝飾身上,僅能以之懸挂室內,或用以供養佛。中國、日本佛教轉而用其爲佛前之莊嚴用品。華鬘以鮮花製成,所用種類並非一定,主要擇其芳香。亦有以鮮花以外之物作成華鬘的情形,如以青銅等鑄成之金屬圓形板,上面刻镂花鳥、天女之形,或以牛皮切割而成(稱爲牛皮華鬘)。②幡 一般與「幢」一起使用,作爲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征佛、菩薩之威德。一般認爲,「幡」是初期佛教教團的記號,但經典中多用之爲降魔的象征。經典中亦常言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淨土,又言供養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場常加使用,因而成爲莊嚴之法具。③寶蓋 是「傘」的美稱,即指七寶嚴飾之天蓋,懸于佛、菩薩或戒師等之高座上,作爲莊嚴具。此外,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如經幢、石塔之頂上,有雕刻精細如傘狀之蓋,亦稱「寶蓋」,又稱「華蓋」。④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 關于此偈的涵義,澄觀解釋爲“贊理」。佛教所言之「理」有多種名稱,如「法性」、「真如」、「真性」、「法本」、「實際」等,諸法之真實體性,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法性」是萬法之本,因而又稱爲「法本」。此偈語可以看作是對這一「理體」的全面描述。⑤若能通達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動爲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 關于此偈的涵義,澄觀解釋爲「悲、智無礙行。」「若能通達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動」是言「智」,「爲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是言「大悲」之行。佛教言,「悲」與「智」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于自利;「悲」是下化衆生,屬于利他。⑥不取衆相而行施本絕諸惡堅持戒等八句 關于此二偈的涵義,澄觀解釋爲“十度圓修行”。「不取衆相而行施」是言「布施波羅蜜多」,「本絕諸惡堅持戒」是言「戒波羅蜜多」,「解法無害常堪忍」是言「忍辱波羅蜜多」,「知法性離具精進」是言「精進波羅蜜多」,「已盡煩惱入諸禅」是言「禅波羅蜜多」,「善達性空」是言「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法」是言「方便波羅蜜多」,「具足智、力」是指「智波羅蜜多」和「力波羅蜜多」,「能博濟」是言「願波羅蜜多」。

  【語 譯】參加法會的佛子聽聞金剛藏菩薩宣講完如此殊勝的修行法,心中都産生大歡喜,他們都散播許多花,發出清淨的光明,散播著諸多珍寶來供養佛,稱贊金剛藏菩薩所說的如此美妙之法。數百千的天衆都非常欣喜,一同在空中撒播衆多的珍寶、花鬘、珍珠以及幢幡、寶蓋、塗香來供養諸佛。

  自在天王及其心中也産生歡喜,住于空中,散播珍寶凝成雲彩來供養諸佛,他們一同稱贊說:「佛子!快快宣說此後菩薩的修行!」

  有無數的天女在空中停了下來,一同用樂音歌贊諸佛,每一天女都這樣說道:「佛語能夠除去煩惱病。法性本來就是寂靜的,本來就沒有任何相狀,猶如虛空不能加以分別,超越取著而不能以任何語言去言說,它是真實平等而常常清淨的。如果能夠通達諸法之本性,無論對于『有』還是『無』都保持心的不動狀態。佛、菩薩爲了想救度世間的衆生而勤奮地修行,從此佛之口所說之法中能夠産生真正的佛子。不執著衆相而實踐布施,從根本處斷絕諸惡並且堅持戒律,解悟佛法無害而常常能夠忍辱,知曉法性是超越法相並且精進地修行,已斷盡煩惱進入四禅八定,善于通達性空之理,行方便智慧,具足智、力,能夠廣博地濟度衆生。總之,滅除衆惡即爲大士。」

  如此美妙的聲音有千萬種,稱贊之後就默默地仰視著佛。

  解脫月菩薩這時對金剛藏菩薩說:「菩薩憑借何等行相進入後地呢?」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①。」

  「何等爲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②。無體,故平等③。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④。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⑤。無取舍,故平等;寂靜,故平等⑥。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⑦。有、無不二,故平等⑧。」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明地行」部分的第一層次——「勝慢對治」的內容,其主旨爲除掉慢心。關于此處所除治「慢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前觀四谛,『苦』、『集』名染,『滅』、『道』爲淨。又十平等,隨順如道,但約淨說。染相未亡,對染有淨,亦名取淨。今以十染淨平等法而爲能治。」這是說,第五地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爲對治「苦」、「集」之染而有「取淨」的情形。針對這種「淨相」而以「十種染淨平等法」對治之。

  【注 釋】①十平等法 在第四、第五地,金剛藏菩薩都向會衆宣講進入其地須修十種心。然而此地所修的十種心是最爲殊勝的。第四地所對治的是「我慢」和「解法慢」,即「我執」和「法執」;而第五地所對治的則是因「清淨」産生的「慢心」。此第六地則是針對第五地的這種對于「淨相」的執著而以「十種染淨平等法」對治之。②一切法無相故平等 此句爲「十種染淨平等法」的總句。佛教的所有法都可以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叁科」包蘊殆盡。而入地菩薩修行至此已經進入無爲法的領域,因此,世親說此處的「一切法」是指包括「無爲法」在內的「十二入」。而「六根」與「六塵」均爲緣起而成,因此本來就是「無」,因此,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此後的九句,是對此總句的推展說明。③無體故平等 關于此句,菩提流支《十地經論》卷八翻譯爲「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世親則解釋爲:「『十二入』自相想。」這是說,一切法都是由「六根」與「六塵」和合而産生的,也即世親所說的是由「想」而産生的。實際上,一切法並無固定不變的本體,因而是平等的。④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 這是說,一切法是心念輾轉而生的,具體而言是「十二入」輾轉的結果,因爲有「生」,所以縩有苦果。而實際上,一切法都是以衆生的虛妄分別爲依憑的,因而是平等的。此中所言的「依他」是指「唯識叁性」中的「依他起性」,此二句的涵義則是遣除「染分依他起性」。⑤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 這是遣除「清淨」與「染汙」二元對立之下的「清淨相」。也即前二句言遣除了「染分依他」,此則連同清淨相一同遣除。⑥無取舍故平等寂靜故平等 這兩句是言遣除「圓成實性」,即真如理體。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 此句是言遣除將「我」當作「非有」的「惡取空」之見,「無」並非全「無」,而應以下句的「不二」來理解。⑧有無不二故平等 此句是言「有、無不二」,也遣「亦有亦無」義,再遣「非亦有亦無」義,「斷四句,絕百非」的般若智慧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五地,想進入第六現前地,應當觀察十種平等法。」

  「這十種平等法是什麼呢?具體是:一切法是無相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是無體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是無生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是無成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遠離戲論,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是…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