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在須彌山腰有一座叫「犍陀羅」的山峰,此山有四峰,稱爲「須彌四寶山」,各高叁百叁十六萬裏,四天王各居一山峰。四天王的職責爲各各護持一方世界,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天王手下又有八位大將幫助天王管理各處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四大天王的名字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回答說:「住于此地的菩薩雖然示現同于外道之行,但卻不舍棄佛法。雖然示現隨順一切世間法,但卻常常實行一切出世間法。住于此地的菩薩其所有的一切莊嚴之事,都遠遠超過一切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天龍八部,也超越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等所具有的,但其卻不舍棄遠離樂于佛法之心。」
【說 明】第七「遠行地」的「正說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九解釋說:「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叁、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
第二,第一層次「樂無作行對治差別」,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證入第六地的菩薩以「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而進入第七「遠行地」。至于爲何稱之爲「樂無作行對治」,世親、澄觀解釋說:「初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隨有不著爲能對治。」即以方便智發起十種殊勝行,也就是以方便智慧對治對于第六地「般若觀空」的執著。
第叁,第二層次「彼障對治差別」,其主旨爲「即攝無著行,有量功用皆不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此又分爲二:
其一,「修行無量種,治前有量障。」其涵義是:「隨所作利益,何等衆生?衆生住何處?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別,有十種修行。」(世親《十地經論》卷九)文中二十句,「皆上句明境界無量,爲所知所化;後句明佛德業無量,爲能知能化。菩薩入彼佛化,以用化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其二,「修行無功用行」,其主旨爲:「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而此地的特質即爲修行「無功用行」。
第四,第叁層次「雙行分別」。世親《十地經論》卷九說「雙行分別分」有四種相:「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叁、能作大義。四、菩提分差別。」
其一,「二行雙無間」的主旨爲:「不舍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爲止、觀二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其二,「信勝」的主旨,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九所說:「『信勝』者,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
其叁,「能作大義」的主旨爲菩薩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多。
其四,「菩提分差別」則爲此地所證之相的總結。
第五,第四層次「前、上地勝差別」,「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勝」爲「增上」之義。「初,明勝前六地。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勝後叁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在前一部分中,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菩薩在其它「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剛藏菩薩則先回答說,菩薩在十地中都能夠滿足一切菩提分法,不過在第七地中最爲殊勝而已。然後,金剛藏菩薩較爲詳細地說明了此地勝于前六地的方面。
在後一部分,金剛藏菩薩向解脫月菩薩解釋說,在由「雜染」至「純淨」的過程中,第七地是其過渡的關鍵所在。菩薩憑借在此地所圓滿的大願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過。解脫月菩薩又問,此地的菩薩所修究竟是「染行」還是「淨行」?金剛藏菩薩先以譬喻,再以「雙非」來回答解脫月菩薩的疑問。
第六,第五層次「雙行果差別」,其涵義是:「此果實通諸分,以雙行是正住行,親生此果故。又以雙行該于諸分,皆雙行故,名『雙行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此是說,「雙行果」其實是貫穿于第七地的所有「地行」之中,因爲「雙行」是第七地的「正住地」之行,而此果則是「雙行」親生之果。據世親所判釋,經文是從四個方面來诠釋「雙行果」的:
其一,「業清淨」,經文分四方面:「一者,戒清淨」。第二爲「世間智淨,此辨『行用』。」第叁爲「得自身勝,此明『行體』。」第四爲「得勝力,謂得禅等現前勝功德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澄觀說,此「業清淨」所言的「雙行」爲「自利」和「他利」「二行雙行」。
其二,「得勝叁昧」,即菩薩住于此地所獲得的殊勝的十種叁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說,此「得勝叁昧」所言的「雙行」爲「定、慧雙行」。其基本內容,如澄觀所說:「前五,自利。後五,利他。又,前五,起解;後五,成行。又,前五現法樂住,後五利益衆生。」
其叁,「得過地」,其涵義是菩薩住于此地之所得超過二乘及前諸地。第一方面爲「行修善巧過」,其基本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所說:「過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過相亦二:一、下過二乘。二、上過智地,智慧地即八地無功用智。由此地中雙觀止、觀,便至彼處法流水中,任運雙流,趣佛智海。」此中,「過二乘」之「過」爲超過、越過之義。而「過智地」之「過」爲越過下地而得以直達上地之義。第二方面爲「作業廣大過」,即住于此地的菩薩,由于其殊勝的修行,得以在所有「業」、「行」方面超越聲聞、緣覺。第叁方面爲「行修勝入過」,即住于此地的菩薩,「非但如前廣、多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
其四,「得勝行」,其主旨是菩薩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勝,遠遠超過前六地。澄觀說,此「得勝行」所言的「雙行」爲「寂、用雙行」。寂」即「真如理體」,「用」即此「理體」之作用。
(叁)、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于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于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叁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于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爲如來之所贊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利益衆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譬如真金,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余莊嚴具所不能及①;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複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即「調柔行」,含有叁層涵義:第一,「見多佛」爲「練行緣」。第二,「能練行」,包含「供養諸佛」)、「回向大行」以及「聞已受持」、「護持正法」等四方面的內容。第叁,「所煉淨」,內容爲「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注 釋】①譬如真金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余莊嚴具所不能及 這是說,在此地中,菩薩以一切菩提分法以及方便行等等來打磨「真金」——即所證的出世智慧,即可使其更加晶瑩明亮,遠遠超過聲聞、緣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成就了如此智慧,住于遠行地,憑借願力的緣故,得以觀見很多佛。具體言之,得以觀見多百佛,如此乃至觀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都以廣大心、增勝心,恭敬供養諸佛,尊重贊歎諸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都完全奉獻給佛,也以其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菩薩又在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聽受佛說法,只要一聽之後,便隨即受持,獲得如實叁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在于諸佛所在的地方護持正法,常常被如來所稱贊歡喜,一切聲聞、緣覺所有的問難都不能使其退縮、屈服。」
「住于此地的菩薩利益衆生,證得法忍清淨。如此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而更加增勝。譬如真金,以許多美妙的珍寶間錯裝飾,轉而使其更加增勝,倍加光明,這是其它莊嚴具所不能企及的;菩薩住于此第七地所有的善根也是如此,以方便智慧之力轉而使其更加明亮清淨,這並非聲聞、緣覺之所能企及。」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幹竭①。此遠行地菩薩亦複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幹竭一切衆生諸惑泥潦。」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智」爲「體」,「教」爲「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生起滅除衆生煩惱的作用。
【注 釋】①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幹竭 「月光」指般若智,「日光」指方便智。「月光」是指第六地相應部分的譬喻。「日光」勝過「月光」是譬喻此地所證的「方便智」超過第六地所證的「般若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譬如日光,是星月等的光芒不能企及的,可以使閻浮提土中所有的泥坑幹枯。此遠行地的菩薩也是如此,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企及的,菩薩完全能夠使一切衆生煩惱之泥坑幹枯。」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