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13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緣故,並非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之力;現今所說的住于第七地的菩薩是憑借自己智慧的緣故,這是一切聲聞、緣覺所所不能企及的。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爲王後所生,具足王相,出生之後即已經勝過一切大臣,但這是憑借王力,而並非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其身長大之後,藝業完全成熟,就憑借自力而超過一切。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其初發心時,因爲立志求尋大法的緣故,就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現今住于此地,以自己所實行的智慧之力的緣故,遠遠超過一切聲聞、緣覺,位居他們之上。」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①,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舍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②而不作證③。」

  【章 旨】此章爲「得過地」的第叁方面「行修勝入過」,即住于此地的菩薩,「非但如前廣、多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

  【注 釋】①無行 關于此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解釋說:「『無行』者,無相之行,無所行故,彼前六地不能行故。」②實際 即「真實際極」之意。極真實之理,至于其窮極,稱之爲「實際」。具體而言,是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③作證 「作證」大致等同于「證」或「證入」。佛教中將修習正法,以實際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爲「證」。「證」有契會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證」、「證悟」、「證入」等術語。證入之境地稱爲「所證」,證入之主體稱之爲「能證」、「證智」、「證知」。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第七地,獲得甚深的滅除、遠離所有障礙的無相行,常常行自己所證得的身、語、意業,勤奮地追求上等的修行方法而永遠不舍棄遠離,因此緣故,住于此地的菩薩雖然在踐行真理卻不作證入。」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①?」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爲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于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複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②。」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雙行果」第四種相「得勝行」的內容。「得勝行」的涵義是菩薩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勝,遠遠超過前六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說,此「得勝行」所言的「雙行」爲「寂、用雙行」。「寂」即「真如理體」,「用」即此「理體」之作用。此章的主旨,如澄觀所說:「得寂滅勝行,在定不住故,即『方便智』也。」

  【注 釋】①滅定 即「滅盡定」、「滅受想定」、「滅盡叁昧」。是指滅盡「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無心位之定的一, 種修行境界,與「無想定」並稱「二無心定」。一般所言的「無想定」爲異生凡夫所得,此「滅盡定」則爲佛及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得,是以現法涅槃之勝解力而修入的。聖者遠離無所有處之煩惱,其「定」之境地可喻爲「無余涅槃」之寂靜;因此入無心寂靜之樂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無色界」之第四「有頂天」中。②譬如有人乘船入海等五句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解釋說:「喻雲『善巧力』者,知行船法,知水相故。准《大品經》,『未善巧』前,亦有其喻,『方便未成,入水便敗故』。合雲『波羅蜜船』,即般若等也。以『願力』者,是方便不舍有因。」

  【語 譯】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那一地來,能夠進入此滅盡定?」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夠進入此滅盡定。菩薩住于此地,能夠念念進入,也念念生起,卻不作證。因此住于此地的菩薩被稱之爲成就了不可思議的身、語、意業,雖然在踐行真理卻不作證入。譬如有人乘船進入大海,以善巧之力而不遭水難;住于此地的菩薩也是如此,乘波羅蜜多船而行于真如實際的大海,以願力的緣故而不證寂滅。」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叁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①。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②。雖以願力叁界受生,而不爲世法所染③。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④。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⑤。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⑥。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⑦。」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得勝行」的「起殊勝行」的內容。進入此地的菩薩以「方便智慧」、「方便力」所具有的八種互爲「能治」與「所治」的修行。此章爲前七種「殊勝行」。

  【注 釋】①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 此句爲總句,是說菩薩不住于涅槃,而是展現生死,以化度衆生。②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 「眷屬」是指與生死世間相聯系的事情與感受,「上首」即「涅槃」境界。此句的涵義就是,雖然有許許多多世間的事情纏繞著入生死的菩薩,但是由于有「涅槃境界」的攝持,此地菩薩卻能夠常常遠離這些世間的俗務。③雖以願力叁界受生而不爲世法所染 「有行」即于叁界「諸有」中所産生的一切「行」。澄觀說,菩薩入世間救度衆生的行爲並非一般的業報之因果律所能拘限,因爲菩薩雖處于世間之欲流中而並不染著。④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 「然」即「燃」。「空」指真如空理,「有」指「假有」。⑤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 即菩薩進入聲聞、辟支佛的修行境地而促使其化入佛地。⑥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 「五欲」即「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魔境界」又名「十軍」,即「欲」、「憂愁」、「饑渴」、「渴愛」、「睡眠」、「怖畏」、「疑悔」、「瞋恚」、「利養」、「自高憍慢」。此「十軍」厭沒出家人,菩薩以禅智力,爲衆生示現進入「五欲」以及「魔境界」,其最終目的是幫助衆生破「十軍」而成佛道。⑦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 “四魔」即「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即菩薩爲了救度衆生的需要而顯現出四魔道,但卻並無四魔道生起之因,因此名爲「超魔道」。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回答說:「佛子!住于此地的菩薩獲得如此叁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然示現生死,但卻一直住于涅槃。雖然有眷屬圍繞,但卻常常樂于遠離。雖然以願力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受生,但卻不被世間法所汙染。雖然常常寂滅,但卻以方便力仍然熾烈燃燒,雖然燃燒卻不會燒傷。雖然隨順佛的智慧,但卻示入聲聞、辟支佛之地。雖然獲得佛的境界寶藏,但卻示現住于魔的境界。雖然超越了魔道,但卻現行于魔法。」

  雖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①、夜叉②、幹闼婆③、阿修羅④、迦樓羅⑤、緊那羅⑥、摩睺羅伽⑦,人及非人⑧、帝釋、梵王、四天王⑨等之所有者,而不舍離樂法之心。」

  【章 旨】此章爲「得勝行」的「起殊勝行」的第八種「殊勝行」——「轉行」。澄觀說,這第八,與前述七方面不同,是扭轉凡人之惑,使其斷絕産生的根源。第八句是言扭轉諸見,第九句則是言扭轉世間對其的障礙。最後的第十句則是言扭轉貪染,文中舉天龍、夜叉等等,是因爲這些衆生貪染最重。

  【注 釋】①龍 「天龍八部」之一,音譯「那伽」等。一般說其住于水中,是能呼雲起雨之蛇形鬼類,也是守護佛法之異類,具有呼雲喚雨之神力,其首領稱作「龍王」或「龍神」。②夜叉 天龍八部衆之一,通常與「羅剎」並稱,又作「藥叉」、「野叉」等,意譯「輕捷」、「勇健」、「能啖」、「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爲「夜叉女」。一般所說的「夜叉」是住于地上或空中的鬼類存在,或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③幹闼婆 天龍八部衆之一,又作「尋香神」、「樂神」、「執樂天」,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天而司奏雅樂。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爲食。此類神有衆多之王及眷屬,本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就說到二十余「幹闼婆王」之名。④阿修羅 「天龍八部」之一,六道、十界之一,指以戰鬥爲事之一類鬼類,又作「阿素羅」、「阿須羅」、「阿素洛」等,意譯爲「非天」、「不端正」、「非善戲」、「非同類」,略稱「修羅」。「阿修羅」原爲印度最古諸惡神之一,與帝釋天率領之天族對抗。佛教中,與幹闼婆、緊那羅等同是天龍八部衆,守護釋尊。另外,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常與天衆戰鬥。⑤迦樓羅 天龍八部衆之一,又作「迦留羅」、「伽樓羅」、「金翅鳥」、「妙翅鳥」等。本是印度神話中一種性格猛烈的大鳥,佛教將其作爲人之外護持佛法的衆生之一。依佛典所載,「迦樓羅」的翅膀是由衆寶交織而成,所以又稱爲「金翅鳥」或「妙翅鳥」。這種鳥的軀體極大,兩翅一張開,有數千余裏,甚至于數百萬裏大。其出生類別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以龍爲食物。⑥緊那羅 「天龍八部」之一。又作「緊捺洛」、「緊拿羅」、「歌神」、「歌樂神」、「音樂天」,意譯作「疑神」、「人非人」。原爲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爲八部衆之一。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爲「疑人」、「疑神」,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大乘諸經中,佛說法之聽衆中常列其名。⑦摩睺羅伽 「天龍八部」之一。音譯又作「摩呼羅伽」、「摩護啰伽」、「摩休洛」等,意譯作「大腹行」、「大蟒」、「大蟒神」,爲無足、腹行之蟒神。⑧非人 簡單言之,是指六道衆生之中除了人之外的生命存在,此處應該爲「天龍八部衆」的總稱。⑨四天王 即一般所說的「四大天王」、「四大金剛」。佛教分宇宙爲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欲界」有六重天即「六欲天」,其中第一重就是「四大天王」的居所。據…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