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濟群法師的這一理念淵源于太虛、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擺脫人們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第一輯“人生佛教系列叢書”出版後,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反響。去年以來,法師又在教學演講之余潛心寫作,在新的“人生佛教小叢書”即將推出之際,本刊記者就廣大讀者關心的問題走訪了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濟群法師。

  本刊記者: 近年來,法師時常在國內外舉辦佛學講座,並陸續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同時還利用網絡開展弘法活動,雖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圍繞著人生佛教的主題,那麼,您覺得目前民衆接受佛教存在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您弘法的出發點又是什麼?

  濟群法師: 社會大衆接受佛教的最大障礙是對佛教的無知和誤解,這一方面和大家長期以來所受的教育有關,但同時也反映了佛教弘揚力度的不足。

   雖然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並成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佛教的弘揚始終被排斥在現行教育體製之外,民衆在接受教育期間,無法從教科書上對佛教獲得正面的了解,僅有的一點介紹,也是從唯物論角度出發所得出的結論,使得他們對佛教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片面的錯誤認識上。看到有人來寺院燒香拜佛,就以爲佛教只是用來保佑平安的途徑;看到信徒中老年人居多,又以爲佛教只是閑來無事後的精神寄托;看到個別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又以爲學佛是走投無路後的無奈選擇;而近年來的部分影視作品,更使很多人以爲出家人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豪俠之士。凡此種種,都嚴重阻礙了人們對佛教的正確認識,需要我們通過正面的宣傳去改變。而在當今教界,能夠走向社會弘法的法師還是太少,尤其是面對十幾億的人口,這一比例實在是過于懸殊,因而,我們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的弘法方式,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正信的佛教。

  本刊記者: 從社會來說,對佛教的確缺乏正面的了解,但從教界自身來說,除了宣傳的力度不足以外,是否還存在另外的一些問題?您在《如何正確認識佛法》的講座中,曾就佛教發展中出現的一些誤區現象提出了批評,能否請您再概括地談一談?

  濟群法師: 當前佛教存在的誤區現象比較突出的有四點:即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和學術化。經忏佛事的盛行,使很多人將佛教當作是爲鬼神服務的手段,從而背離了佛教的人本精神;淨土法門的特別弘揚,又使很多人覺得學佛只爲求得來世,是老之將至時才需關注的問題;而哲理化的佛教,只適合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僧侶來學習研究,普通民衆沒有時間也沒能力深入;至于學術化的佛教,也只是部分學者的專業,他們將佛教當作文化現象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很少和自己的現實人生發生關系,也很少考慮自己的安身立命,所以,這些學術成果從文化的傳承來說固然有一定意義,但卻無益于我們現實人生,更無法引發他人的信仰。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我所說的來世化並不是想要否定佛法對來世的關心,而是反對那種無視現實人生,僅僅以求得來世快樂作爲學佛的目標;我也不想否定臨終關懷及超度鬼神的作用,而是反對將鬼神的超度作爲佛教服務的首要宗旨,甚至以經忏佛事爲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我也不否定學術研究的價值,而是反對學佛者以學術研究作爲學佛的唯一目的;我也不否定對佛教哲理的探討,而是反對那種把學習佛法當作哲學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人生佛教的理念,正是針對這幾種流弊而提出的,使佛法回歸其原有的人本精神,爲社會大衆提供健康的人生觀及生活方式。

  本刊記者: 的確,在大衆的觀念中,很難將莊嚴的寺院、深奧的經典及清淨的修行生活和我們的現實人生聯系在一起。那麼,法師認爲應如何給人生佛教定位?它是否是切合時代需要而提出的新的觀念?

  濟群法師: 人生佛教的理念,雖是由太虛大師于民國年間首先提出的,與以往的傳統佛教相比,似乎是獨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內容,並非創新之見,事實上,人生佛教正是對原始佛教的回歸。與其他宗教的以神爲本不同,佛教的立足點是人本的。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道成佛,他的出世雖是要普度一切衆生,但重點還是在人,所以說,人道是六道的樞紐。佛教有叁世說,佛陀設教的目的是希望衆生獲得現世樂、來世樂、涅槃究竟樂,但我們要知道,無窮的過去是以現在爲歸宿,無盡的未來是以現在爲開端,因而,在原始佛教中,更重視當下生命的改善,無論是生活還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當下、把握當下的前提下。而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由如是因感如是果,我們希望有美好的未來,就應認真對待現有的人生,現有的每一天。

  本刊記者: 法師提到“現世樂”和大家所關心的現實利益有什麼區別呢?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樹立正確人生觀念”一說都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夠付諸實踐的並不多,因爲世俗生活有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其中,現實利益又是人們在選擇人生道路時的重要參照。我想,民衆對佛教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沒有認識到學佛能夠給現實人生帶來利益。

  濟群法師: 佛法所提倡的現世樂,從世間的層面來說就是“種善因得樂果”,通過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獲得現實人生的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還涉及到自他雙方的關系,也就是通過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樂的人生。需要明確的是,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現世樂和來世樂又是統一的。佛教所說的出世間的快樂,是依戒定慧修行獲得,其內涵是開智慧、斷煩惱、證真理,並最終成就解脫。與大多數人爲追求一己私欲,由欲望滿足而獲得快樂的途徑是不同的。因爲通過這一途徑所得到的現世樂,可能是建立在合理的行爲規範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其實質也往往局限于現實的當下,不能給未來人生帶來什麼利益,甚至會帶來不同程度的過患。因此,現世樂應以來世樂爲參照,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我們在現實的當下法喜充滿,同時給人生帶來無盡的利益。

  本刊記者: 如果說人生佛教定位于現實人生,固然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但是否會和佛教出世的精神有所違背?或者說,在大力弘揚人生佛教的今天,傳統的宗派佛教多少已顯得有些過時?

  濟群法師: 人生佛教雖定位于現實人生,但和常人的理解還是有出入的。入世只是其中的一個層面,它的內涵還不止于此。太虛大師有首偈說得非常好:“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在這首偈中包含著叁層內容,首先,人生佛教是以解決現實人生的一切問題爲依歸;其次,說明了做人與成佛的關系,我們應以佛陀爲榜樣,克服自身的衆多缺陷,達到人格的圓滿和完善;第叁,佛是由人修成的,因而,人生佛教涵蓋了由人到佛的整個修行過程。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人生佛教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佛教的修行是以出離心爲基礎,只有具備這一點,我們才能超越五欲六塵的束縛。而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正見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沒有離開八正道,其中又以正見爲首。傳統的宗派佛教,如唯識宗依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建立的唯識正見,中觀宗依緣起性空所建立的中觀正見,對修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說人生佛教和傳統佛教有什麼區別的話,只是在于它針對佛教發展中存在的誤區現象而特別提出了爲現實人生服務的口號,同時,在形式上將采用更爲契機的方法,除此以外,實在無法將人生佛教與傳統佛教對立起來。

  本刊記者: 從現有的一些資料來看,人生佛教在臺灣地區得到了相當的普及,法師曾多次前往臺灣實地參訪並進行交流,您認爲臺灣地區的佛教弘揚對國內教界有什麼借鑒作用?他們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分別是什麼?

  濟群法師: 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至今,教界兩岸叁地的佛弟子們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其中,尤以臺灣地區的成就比較突出。他們從慈善到文教,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弘法方式,將佛教深入到千家萬戶。我曾四次參加臺灣佛教界的學術活動,並參觀了衆多的道場和佛教機構,如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聖嚴法師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光山的佛光衛視等等,的確是大開眼界,深受啓發。

   國內從宗教政策恢複以來,也有許多道場開始致力于慈善活動及弘法教育事業,力圖改變佛教在人們心目的消極形象,發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一味強調入世,對佛教的健康發展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臺灣參訪期間,我曾在圓光佛學院談到這個問題,提出當前佛教發展要處理好“學術與信仰、出世與入世及內修與外弘”叁個問題。

   目前,教界辦學也在與學術接軌,但過分強調學術,往往會造成信仰的淡化,結果得了學位卻丟了果位;而在修行和境界都未能達到相當程度之時就積極地入世,也容易被五欲塵勞所淹沒,使菩提心被名利心取而代之;內修與外弘也是同樣,一些修行具有相當成就的前輩高僧,尚且會因事務纏身而影響到自身的修行,何況我們現在的人。在“菩提道次第”中,特別強調菩提心要以出離心爲基礎,這一過程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經曆一定的聞思階段,沒有叁學的熏修,相應的僧格和素質還沒有培養起來,就急于入世,往往很難正確把握發展的方向。所以,我覺得正確處理好這叁個問題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障。

  本刊記者: 法師曾經戲言:按照現有的發展趨勢,所有的文化將只剩下一種,即現代化。且不論這一現象的利弊得失,就當今教界來說,現代化的進程也對佛法弘揚提出了新的課題,古老的佛教是否也應接受現代化的挑戰?

  濟…

《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