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唯識學之空觀▪P3

  ..續本文上一頁可執,無可取,于是中觀學派所說的空即成爲可至、可知、可實現的境(從思想史觀點看,這是唯識學派的貢獻之一)。

   絕對空即絕對有,所以可以翻出圓成實自性來,但圓成實即非一具體對象,永不可執,所以稱爲勝義無性,即從最高理境來照察一切法空(而實不空)的狀態。由此可見,叁無性之立,目的是與叁自性對消,使衆生不偏有,亦不偏無,而得一雙遣雙成之中道。

  心意識之認識與變現

   諸法透過心、意、識去産生「對象底認識」底認識。首先由六根所緣取客體「相分」(「認識對象」所取之致知手段),隨之帶起能緣取主體「見分」(「認識者」能取之致知手段),而有對「認識本身」的顯現「自證分」(「對象底認識」作爲致知手段之結果),當「對象底認識」的「體」,産生自己認識自己之功能、作用時,則是「證自證分」,即「對象底認識」底認識「用」的顯現。

  關于《成唯識論》中提到的「自證」理論。《成唯識論》卷一在解釋《唯識叁十頌》中的:「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謂 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時說到:「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

   這是在「識轉變」的理論上,說明「相分」、「見分」都是依「自證分」而生起的,而關于我、法的執著,都依著「相分」、「見分」而有。而《成唯識論》這句「『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似乎有將「自證分」當作是「識體」這樣的觀點。關于此,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中說明:護法等雲:謂諸「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生。此說「識體」,是「依他性」,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依他起」。依此二分,執實二取,聖說爲無,非「依他」中無此二分。

   窺基說明,護法的觀點是:「『識體』,即『自證分』」,由這「自證分」(識體),轉似、轉變出相分、見分。這可說是一種「形上學」式的「唯心(識)論」之進路。而且,因「識體」(自證分),是「依他起性」,故相分、見分也屬于「依他起性」。依這相、見二分,有能取(我)、所取(法)之別,聖人(佛)雖說無有我、法,但並不是說「依他起性」中無此相、見二分。

  唯識學之無常、無我觀

   在大乘佛法中說到真俗空有,都認爲非一非異的,現在談到叁自性, 也同樣的說是非一非異。這是爲什麼呢?從唯識教義上,我們知道宇 宙萬有,色心依正,迷悟染淨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現起的如幻假有 ,但波由水起,繩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實體,這就是圓成實的真如法性。

   依他起是現象的有爲生滅法,實體卻是一相平等,常住不變 的無爲不生滅法,二者是相依不離的,這是其一。依他起的實性,並不是由依他衆緣所施設的圓成實名相,圓成實的顯 義也不離衆緣所生的依他起自性,這是其二。所以《唯識叁十論》說 :「故此(圓成)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圓成實性原是圓滿成就, 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實性,既遍于一切依他起法,當然是非異了 。

   至于非不異,彼此各有其特性相狀。上面已論及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的 實性,可見它是沒有時間及空間性,沒有生滅、沒有去來相的界限。 依他起則不然,它是有爲法,是有時空性,有生滅去來相,所以它們 之間又是非不異。《成唯識論》從或言異體,或言一體的反诠方式,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系。論說:「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 無常。」意思是:若言異者,則應真如非彼依他之實性;若言不異, 則此圓成實性應是無常。

   如叁乘佛學上常講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等性和無常、苦、空、無 我等法,這無常是遍行諸法的,猶如水與波,金與器,是非異非不異 的。如果圓成與依他定異,則圓成應不是依他的實性,倘若全不異, 那圓成與依他同是無常,因此兩者應當是「于彼亦有此,非異非不異 」,不應機械地強分爲二。

   從叁性相待的關系上,它們也可成爲不一不異。叁性不是全然隔離的 叁種單獨物體,在一一法上,都可說有叁性。現且舉一法來說明這層 意思:譬如青色,若依著種子的因緣及其它增上緣生起時,那是如幻 假有的依他起;若執爲固定不變的實在青色,即遍計執;在青色的現 象上,常遠離固定實在等妄執的青相,而顯其所依的實體,這個實體 便是圓成實性。

   因此,既然在一法上,叁性沒有別體,所以不是定異 。不過,遍計是指妄執的方面而言,依他是指因緣所生的方面而說, 圓成是真實的理體,所以也不是定一。由此可見,不僅僅是依他與圓 成非一非異,就是遍計與依、圓二性也是非一非異。

   上面是從事物的現象方面,談叁性的非異非不異,如果從修證方面看 ,叁性的非一非異關系更爲明顯。對一切事物,我們如理觀察,依此正觀,現證諸法實體,並不是離開叁性遇有別法性可證,所以是非異的。同時,遍計的二取永無,如實的根本智和後得智曆曆顯現而發揮強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說是非一。總之,叁性無論是在染汙的現象界,或清淨的世俗谛上,都沒有別體,不可分離之法,所以《成唯 識論》說,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

  結論

   「唯識」,就是不離開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一切都是識的産物。每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見聞覺知,就是主觀能動性緣起變化的一種作用。我們生存在現實的世間裏 ,常覺得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宛然呈現在自己的面前,但這卻無一不是自心上所現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識的表象」,我們根本 親緣不到事物的真實特征,只是內心自變自緣。

   因此,唯識學主張「 唯識所現,心外無境」。人一看到「心外無境」,馬上就産生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爲佛教講「唯心」是否定客觀存在。其實不然,佛教不 重視客觀世界,但不否定客觀世界。因爲客觀世界不能直接幫助我們 解脫生死的人生大問題。了脫生死,證入涅槃,全憑自心修習,要靠主觀能動性不斷去努力,才能證到涅槃勝境。客觀世界是我們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個人一期生命果報體的資生物具。

   宇宙萬有從第八識開發生起之理,唯識學用種子概念說明之。所謂種子,是第八識中能生起色心二法的功能勢力。現行又回熏成爲新種子,新種子會刺激同類性質的種子功能而損減相違性質的種子,即是說善行會激發善性種子而損減惡性種子。如何去改變呢?第一,不讓身口意去熏種子,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叁輪體空」的那種清淨業,完全從自性流露出來,沒有任何條件、任何理由的造作。第二,不讓雜染種子萌芽,隔離一些壞的因緣、痛苦的因緣,諸如煩惱、痛苦、壓力,所以必須避開某些因緣。

   由于叁性不一不異的關系,結果成爲唯識的中道。叁性可說是一切事 物各具之法相,同時能攝盡一切諸法,所以叁性即是中道。因爲遍計 執,體性都無,所以非有,依他圓成,體性非無,所以非空,非有非 空,即是中道。更就叁性的每一性而言,也無不一一完具中道。

   以遍計的實體雖無,但在迷情心境上則有,所以說非空非有。依他起之體 雖非無,乃是因緣的假有,非固定實有的存在,所以可說爲非有非空。圓成實既是諸法的實性,同時也存在著諸法實相,但其相狀無形,不可分別認識,所以也可說成非有非無。叁性的每一性,各自具足非 有非無,所以叫一性各具中道。大體而論,法界全體,都是中道;換言之,一粒微塵,圓具叁性,體即中道,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 道」。宇宙萬有皆歸識心之一法,所以也可總稱爲一切法相唯識中道。對此,來呼應龍樹的「緣起性空」、「中道實相」論。

   根據緣起性空的原理,客觀世界也是衆緣和合而成,剎那生滅,遷流不住,當體即空。叁千大千世界就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沒有單一存在不變的個體,所以是緣起而性空。只因人們迷不知此理,對緣生如幻的現象界産生一種實有的觀念,以爲是離識而有,心、意、識之認識隨外境而轉,光憑自己的見聞覺知,攀緣一切妄境,將之堅執爲實有,諸所造作故受報共業之苦厄。佛法上唯識空理之學,啓發人們觀照現象界的事事物物,以便好好地去體認萬法唯識的緣生妙義,而達緣妄不執,自淨其意。

  

《略論唯識學之空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