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宏印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世界像一只狗,有的世界是叁角形、碟形、螺旋形、有的像條河……多得不得了,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生命也是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會分別有你我他,這都是凡夫的世界,解脫後就沒有那個差別了。以前有一位禅師,他開悟時說了一句話,我時常拿出來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真如界內”就是解脫的境界。“絕生佛之假名”--“絕”就是超越的意思:“生”就是衆生、凡夫:“佛”是聖;意思是說超越了衆生與諸佛這種聖凡的假名概念。“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就是說,在真如平等的實相解脫的一真法界【實相即沒有差別相的、平等性的】,如華嚴經所描述的一真法界,平等性也沒有自他、你我的形象;不能以爲你成你的佛、我成我的佛,彼此分別是你、是我。也許大家會懷疑,諸佛度衆生不是個個佛不一樣嗎?其實那都是方便示現。有一次我當面請教印順導師:諸佛菩薩度衆生有沒有自由意志?導師回我說:“無思普應”我再求證說:“是不是就像太陽光一樣?”他說:“對!”佛菩薩不會分別這個衆生要度或不度、喜歡不喜歡,沒有這個分別相,是應因緣而示現的;妙法蓮華經說佛來娑婆世界是應因緣,若度化衆生的緣盡了,他就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大菩薩與佛度化衆生是“無思普應”,如太陽普照一切,若有人沒有被陽光照到也是因爲自己躲在陰暗的角落,不是太陽不照你,是你無明業障太重,不敢去接受或是接受不了,邪見太深、煩惱業障太嚴重就接受不到了;佛經上常做這種種的譬喻。

  總結

  中觀與唯識各有它契機的適應性,我們都應該尊重,不要去毀謗。  

  現在歸結來說,中觀就是二谛圓融:世俗唯假名,勝義畢竟空;世俗當下就是勝義、勝義當下就是世俗,不是世俗谛之外還有一個勝義谛,它是二谛圓融,空即有、有即空。而唯識學就將世俗谛分成假、實兩類,假就是偏計所執性該斷除,而自相有,因緣生的這個法執--依他起性是不能空的,假必依實,唯識認爲因緣生法的這個假,一定要依著“依他起性”的實才能現出來,然後在“依他起性”又認爲真妄和合,而後修唯識觀,轉識成智,把妄心斷掉,真心都現前、清淨心、無垢心都現前,就成爲大圓鏡智,就是圓成實性,也就是離言自性--不落入語言施設,這是唯識講“空”的不同處。如來藏講“空”的不同處,就是把世俗當作是顛倒,完全要斷滅,然後在勝義谛又分成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這是區別叁系的一個重點。

  中觀的空是無自性。常有人問我說:無明先有呢?還是真如先有呢?無明與真如是一還是異呢?兩者是一元的還是差異的各別二元論?同時那一個先?那一個後呢?邪與正也一樣,比如說上帝先有,還是撒旦先有呢?是誰造誰?這不是二元論的一種矛盾、進退兩難的地力嗎?依中觀來說,邪正、善惡、真妄都是世俗谛的施設,唯假名、無自性的,如果證入解脫的境界,則當下真妄、邪正、善惡都是畢竟空。所以般若經才會說是煩惱空、菩提也空,衆生空、佛也空。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會覺得可怕,以爲佛也空那我還要成佛嗎?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方便的施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真妄、染淨、邪正都是在世俗谛施設的,證入勝義谛就發現這些都是戲論,都是畢竟空。既然畢竟空那裏還會有真如産生無明?還有這種執看讓你去顛倒?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對待”,像六祖壇經說的“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我們的念頭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對待,就不能解脫,這個能所相對待跟染淨、邪正通通平等觀,類似莊子說的“齊物論”一樣,萬物等量齊觀,各呈風姿。初發心修行的人是要有分別心,分別抉擇什麽是因、什麽是果、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真正修到家了,觀照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觀一切法都是平等性、觀一切法都是無相,善惡、邪正的念頭都要超越。所以,修行不能老是覺得自己妄念真多應該要經常保持正念,如果想要用正念打擊邪念,則永遠不會開悟。修行人對任何念頭都不會去喜歡它或恐怖它,觀照這些念頭的因緣生、因緣滅,念念都是無自性;過去心、現在心、末來心都是了不可得。

  這個題目本來就很難講解的,一個“中觀學”在佛學院就要教二年,一個“唯識學”在佛學院也要講二年,我們今天只是重點式的提供各位作參考,主要目的是要讓各位了解這個跟修行、悟入、見理,抉擇得中道不中道?有沒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圓融,理事相應。理事相應,修行才能坦然,才能心無□礙,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學佛的這條道路上問題相當多,我的感覺是,目前學佛的人理路弄不清、知見弄不正,才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平時對理事、邪正太不下功夫了,只知跟著別人湊熱鬧。有一次文殊雜志社訪問我,我告訴他:“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學佛不是偶像的崇拜,學佛不是感情的寄托,學佛也不是權威的依賴,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心靈、人性、你的煩惱、你的知見怎樣去淨化、合乎佛法、依法不依人,所以不是形象的滿足,也不是偶像的崇拜。

  最後,我要提出一點,我們容許“理同事別”。學佛應該把握佛法的理,“理”應該一切學派共通而歸於見和同解,也就是理要同。事相上的差別就是說:有的人內向、外向、好靜、好動,要念佛、要持咒、要誦經、要從事教育、學術、慈善……,這些事相的差別,通通沒有關系,但是每一個人領悟心靈上、心境上的知見--“理”仍然是諸法實相、般若正見這是共通的,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應該是沒有區別的,這就是“理同事別”。當今佛教要團結,一定要在知見上見和同解,在理的共同認知上加強教內這方面的共識。

  中觀與唯識也有些相同的地力,比如發菩提心、主張菩薩必須修行六度,經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等都是相同的,只是對於悟入的了義、不了義,對空性的講法各有不同。我想唯識與中觀各有它契機的適應性,任何法門的施設我們都應該尊重,不要去毀謗那一宗、那一派;如果某人正好在學那一宗、那一派,我們不要用情感去排斥,要用智慧去包容他,體諒他現在需要這樣學,這才是修學應該有的心態。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宏印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