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徐文明)▪P2

  ..續本文上一頁其故非他,以性質與環境互相方圓鑿枘,勢不得不然也。"(8)

  這段話可謂前述"乖治術"、"蔽國風"的總結。陳先生之說的核心,是說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方圓鑿枘",勢若水火,根本不能相容,這是一個古已有之而時人罕言的驚人之論。無父無君,一向是排斥佛教的一個主要理由,在斥佛者看來,這是佛教的主要缺陷,實則包含了佛教的真精神。佛教包羅萬象,而其內核,不過自由平等而已。無父則無前際,前際既無,後際亦亡,故叁世平等,無時間之隔礙。無君則無上,無上亦無下,上下一如,故無空間之等級。無父則無因果,無因果則無生死,出生死之羅網;無君則無等級,無等級則無尊卑,離尊卑之邊見。故由平等而離拘束,離拘束而得自由。自由平等,天下之大道,與俗儒君臣父子之妄談、忠孝節義之謬說,不啻霄壤之別。因此佛教與作爲封建統治的主要理論工具的儒家的沖突是根本的,不容調和的,更准確地說,佛教與封建專製製度是根本不能相容的,這正是法難疊起的根本原因。

  作爲一種外來宗教,佛教過去對于其與中國傳統的學說與製度的矛盾及沖突總是不願承認或者不敢承認,在受到儒家及道教的攻擊時大多不敢正面反擊,而總是委曲求全,消極退讓,或者引進一些中國傳統的東西以調和矛盾,取得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的生存權。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佛教學說的純粹性,乃至于模糊了佛教的本來面目。這種退讓和妥協往往是不得已的,是生存壓倒發展的表現。有宗學說在多數情況下是受壓製的,但在北朝卻好象是個例外,地論學派興盛一時,朝野共尊,但這並不是統治者真的傾心于有宗妙理,而是以慧光爲代表的地論派大師有綱維僧衆、維護王權的政治頭腦和事實上的"綏輯有功",其中不少人是由儒入佛,將儒家的東西帶入佛教中來,當然不再是純粹的佛教了(9)。

  論者多好言中國文化是如何如何的寬容,是如何善于包容異質的文化,又如何具有同化力,但中國文化果真是寬容的麼?陳寅恪先生一語道破,中國文化並非寬容,非但不寬容,而且是根本不容許異質文化的存在,或要消滅之,或欲同化之。從古至今,中國傳統都強調定于一尊,製度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允許多頭政治,思想上也是一家獨尊,不允許多元文化。這種傳統是根深蒂固的,玄奘的悲劇,就在于他對中國的這種傳統認識不足,非要讓純粹的印度佛教完全植根于中土,或者是他是逆流而上,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無論如何,慈恩宗的命運已經被注定了,雖然玄奘個人及其弟子的努力能使此宗輝煌一時,這種輝煌卻肯定是短暫的。石峻先生指出:"一切受社會曆史條件所局限的民族文化,特別是一種特殊的宗教信仰,要想全盤的移植中土,希望得有同樣的結果,事實上恐怕是困難的,所以玄奘個人的事業,後人真是難乎爲繼。"(10)這段話說得比較模糊,只是說明了玄奘的努力必然失敗的一種原因,而未明確點出中國文化強烈的排他性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從法顯到玄奘,中國僧人九死一生,西行求法者難以曆數,這固然表現了中國人爲法忘身的高尚的精神追求,而中國佛教面臨的許多問題大都是由于經典不備、理解不深,可見中國對純粹的原本的印度佛教是迫切需要的。然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玄奘千辛萬苦求來的真經卻並未受到中國佛教界的真正歡迎,這不由不讓人想起葉公好龍的故事。看來中國人需要的不是真龍,而是經過改頭換面、符合自己的傳統的僞裝成真龍的偶像。

  橘生淮南則爲橘,逾北則爲枳,佛教在中國的命運也是如此。陳寅恪說得明白,只有經過國人改造的中國化的佛教才在中國得以生存發展,産生重大長久的影響。這不能不使我們認真反省,流行的佛教之中有多少是真正屬于佛教的成分,佛教的真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了多少,發生了什麼程度的影響?是佛教征服了中國,還是中國征服了佛教,這個問題其實是不難回答的。從佛教對儒家的步步退讓,從雖然一再忍讓卻還是頻頻而至的法難,我們不由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真的接受了佛教嗎?

  正教沈隱,僞經泛濫,雖然不能說這是中國佛教史的全部,但至少也是一部分的事實。越是如此,越是顯示玄奘的偉大,至少他接受了乃師戒賢的教誨,不爲環境而改佛法,不屈從于中國人的習慣而改變師說,顯示了他逆流而上的勇氣和維護正法的精神。慈恩宗的衰落確實是發人深省的,因爲它暴露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根本矛盾,顯示了佛教與封建專製製度的勢若冰炭,也反映了中國文化虛僞、排他的一面。

  除了與中國文化、製度根本沖突這一根本原因之外,慈恩宗的衰落還有許多原因。其中值得注意的一條是,瑜伽行派的理論自無著、世親開創之後,經過數代大師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爲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一方面這種嚴密的知識體系不符合中國人喜歡從大處著眼、不計細節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也沒給後人留下太多的發展的空間,同時這種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需要很高的智慧和知識水平以及有錢有閑等諸多的外部條件才能接受和傳遞,不象禅宗那樣只靠自己的開悟即可。慈恩宗就象溫室中的花朵一樣,高貴、美麗而又嬌嫩,是佛教中的貴族,而中國這樣的文化土壤,只適合禅宗這樣的經過雜交的生命力極其旺盛的野草,慈恩宗的衰落和禅宗的興盛都是必然的。

  注釋:

  (1)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曆程》23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呂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186頁,中華書局1979年8月。

  (3)同上書190至191頁。

  (4)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叁卷22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5)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15頁,中華書局1982年8月。

  (6)同(4)書226頁。

  (7)田光烈《玄奘哲學研究》23至24頁,學林出版社1986年10月。

  (8)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叁。

  (9)魏道儒《中國華嚴宗史》7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10)石峻《論玄奘留學印度與有關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些問題》,《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100875。

  

《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徐文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