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與犯罪的唯識心理

  煩惱與犯罪的唯識心理

  人生有種種煩惱,煩就是煩悶、煩攪的意思;惱是惱亂、熱惱的意思。煩惱就是感到煩悶苦痛,心神高度不安的心理。煩惱不去除,人無法自在。但要斷煩惱先得認識煩惱,看看煩惱究竟是什麼性質,在身心中發生什麼活動,然後針對它予以有效的撲滅,身心就可得到清淨,精神就可得以安甯,所以對煩惱的認識,確實是極端的重要。煩惱如渾濁的水流,如得不到截流、疏導,任其順勢而下,必將變成洶湧的激流,其破壞力量是可怕的,導致危害社會與自己的犯罪後果。因此對煩惱引起的犯罪心理防微杜漸,尤爲必要。

  (一)貪心

  貪心,簡單說是對喜歡的東西的占有和執著的心理。明白的說,貪就是貪愛。“愛”總是不滿足于固有而要求新的,欲求無限,一方面回戀過去舊的,一方面又拼命追求未來新的,俗話“貪得無厭”。有人說,人的愛以男女性愛爲根本,其實不盡然,情愛的根本應爲“自體愛”,自體愛又稱我愛。有了我,我是主宰,是自由支配者,我愛的活動又必然愛著境界,即我所愛——境界愛。我的家庭、身體、衣物、事業、朋友、國家、名譽、意見……由于情愛的愛著,想自立,想主宰、控製他人,想使與自我有關的一切從屬于我。

  但是每個人都會受到不同條件的限製,不可能喜歡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于是這種貪心就可能引發出殺、盜、淫、妄種種罪行。

  由于貪心而相應的心理有以下幾種。

  1、憍。憍就是驕傲,自高自大,是貪愛自體的相應心理。如認爲自己相貌好、體格強、富裕、尊貴、才學高……看不起別人。

  2、悭。悭就是吝惜的心理,是貪我所愛相應的心理,認爲自己的財富學識是獨有自成的,絕不可施舍于他人。

  3、诳。诳就是欺騙、欺诳,即騙子的心理。貪所愛而又未得時,眼見心謀而巧取、智取的心理。有人爲名聞利養,有人沽名釣譽,詭詐虛僞诳惑于人,巧思詭辯造惡,邪命自活。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這種欺詐之風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假煙、假酒、假奶粉、假藥、假票、假證、假乞丐、假和尚、假醫、假警、假官、假公文、假政績、假婚姻、假公司、假股票……滿天飛,從官員到商人,從學者到農民,從精神到物質,從官場到市場,盛刮普假風。以致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集體麻木和對生命尊嚴的漠視與踐踏。道德淪喪的過錯在誰?貪官汙吏的傷害是縱深的,而民間的傷害則是廣泛的;貪官可數,而民衆無數。所以,人人都得爲道德淪喪買單。

  可是,我們是怎樣走到這樣一條沒有誠信、沒有聲譽、沒有畏懼、沒有神聖,人人都要爲道德的淪喪買單的絕路上呢?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人獸同性。財色名食睡,成爲人們瘋狂追逐的目的與載體,于是什麼都不需要規矩,不再需要負責任,不再需要畏懼。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

  4、谄。谄就是作僞的心理,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如拍馬屁、行賄等。诳與谄的不同是,诳以欺騙來爭取名利;谄以奉承來保存與賺取名利。行谄者,行爲不光明,但善巧言令色、奴顔婢膝、取悅于人,以迷惑他人,曲心掩飾隱匿,向人谄媚求榮,一味迎合他人心意欲望。谄具有貪與愚癡混合的心理。如矯設奇異的威儀,或財粗或色豔,以博人喜而謀私利;如僞裝自己才德高超,谄媚于世。谄是專製下的一大特産。

  (二)嗔恨心

  嗔恨心就是對不喜歡的事物産生厭惡的心理。其相應的心理有多種,如忿、恨、惱、嫉、複、害。

  1﹑忿。就是憤怒、暴惡。

  2、恨。就是怨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怨結不解,耿耿于懷,甚至一輩子不忘。

  3、惱。就是熱惱,由忿恨爲前導,種下嗔恨的種子,一觸及現前違逆的情境,舊恨新仇,火起叁千丈,欲惱亂對方使不得安甯。

  4、嫉。就是嫉妒,嫌貧愛富,對于金錢、美女、名利、地位等等,爲什麼自己不如他人?心內憤憤不平。

  5、複。就是報複心理,以牙還牙,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心理。

  6、害。就是損害。由于上述的忿、恨、惱、嫉、複的前因後進,有仇報仇,有恨解恨的極端前沿的心理,彎弓搭箭,一觸即發。古今中外的人間災變禍患就是因此而沒完沒了。

  由此可見,貪心、嗔恨心的極端發展,就引發殺盜淫妄種種的惡行。

  (叁)癡

  癡,就是無明,即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心理。人們因爲不了解因果,所以産生很多錯誤的觀念,會不擇手段去幹一切事,自以爲理所當然的好事,實際卻完全是壞事。所以,癡是産生罪惡行爲的根本。正因爲癡迷,才有無慚無愧的表現,爲什麼面對罪惡會無慚無愧呢?就因爲失念和不正知。

  1、失念。就是掉失了善念,忘失善法。爲什麼失念呢?因爲不正知。

  2、不正知。就是知見不正當。對客觀存在的種種事物境界知見不當,産生種種錯誤的謬解,是非顛倒,善惡錯亂,成爲邪惡的染汙的智慧,障礙正知的生起,自不免就會做出毀壞人生、衆生正當的道德行爲,毀犯法紀、戒律,以至造成許多罪惡。

  (四)慢

  慢,就是傲慢的心理。自高陵人,老子天生第一,看不起別人。這是以我爲中心的根本心理之一,具體表現有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與之相應的心理是無慚。慢的七種表現可分爲叁類:

  1、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卑慢合爲一類,是人自己與他人不同差別的比較下,自以爲是、自鳴得意,無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己,團結他人的障礙心理。

  2、增上慢是指修行人稍有一點感應,但未有實證,就自以爲出神通得聖果,就自立山頭、開宗立派,妄自聖明的心理。

  3、邪慢,是無德的人卻要虛以包裝,沽名釣譽,以掩蓋其見不得人的醜行與惡行的心理。例如古今中外不少暴君、奸臣、貪官、奸商、邪教、暴發戶、假明星,都有這一套掩人耳目的僞包裝。

  (五)疑

  疑就是懷疑的心理。懷疑一切,包括他人、事實、真理。疑的表現就是不信。

  1、不信人。就是好人也視作壞人,不相信任何人,認爲天下的好人都失蹤了。

  2、不信事實。主觀虛妄臆想,自以爲是的心理,不顧客觀實際情況。例如:五十年代的“十五年超英趕美”、“天災人禍卻叁七開”,六十年代的文革停産、武鬥、大亂,卻說是一遍莺歌燕舞。

  3、不信真理。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種種真實的規律,人若能相信真理,就如順水行舟而得心應手、一路平安。人若不相信真理,不依真實的規律辦事,就如逆水行舟,必然艱難凶險,禍患連連。

  諸種規律可概括爲五大類,也稱爲五明:

  ①聲明,就是語言聲音的文化科學藝術。

  ②工巧明,就是物質生産的各種科學技術。

  ③醫方明,就是人體治病保健的科學。

  ④因明,就是邏輯科學,是人類高級思維探索真理的思想武器。

  ⑤內明,就是佛教徹悟宇宙人生根本的科學真理。

  五明可分爲叁種層次:①②③屬基本層次,④屬中等層次,⑤屬高級層次。叁層次架構相當于金字塔,基礎不可缺,沒有中層不可能發展到高層。五明分別適用于叁類層次的人生之道,簡稱爲叁士道: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部分的通用于下士道,爲求人天福報;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加上部分的因明和內明,適用于中士道,可求脫苦得樂,了生死。上士道則五明都相應,而且重在內明,是佛的大乘菩薩道,自度度衆。

  下士道者,若不信、不通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必然爲自身與社會招受災難。中士道者若不信不通因明與內明,將不得善果。上士道者不信不通因明與內明,枉修百劫不得佛果。

  (六)不正見

  不正見,就是對真理顛倒推度的心理。把正看作邪,把邪當作正的顛倒見解。與之相應的心理是無愧。不正見的具體表現有五種:

  1、我見。就是與生俱來與後天形成的自我執著之見。

  2、邊執見。就是對人生與客觀事物的只執單邊片面見解。邊執見有常見與斷見二種。常見,就是執著認爲人生與宇宙萬物是恒常不變的固有的觀點。斷見,就是執著認爲人生與萬物的存在是獨立自成的,個體與外界無什麼關系,生是自體生成存在,死就永遠消亡。邊執見也有先天與後天形成的成分。

  3、邪見。就是否定因果規律的見解,不承認宇宙人生萬物的前因後果的自然規律,因而做事不會前瞻後顧,只看眼前,盲目行爲,善與惡、苦與樂顛倒錯位。

  4、見取見。就是認爲自己的觀點相比其他種種觀點是最好最正確的,但實際並非如此,僅僅是個人的一種主觀虛擬而已。

  5、戒禁見。就是一種不正確的不符合因果規律的戒律止禁,是一種錯誤的執著。

  五種不正見的善惡性質分爲二類:第一類包括我見和邊執見,屬于非善非惡性質,但有煩惱障礙。第二類包括邪見、見取見、戒禁見,屬于不善性,依此見而行爲就造成惡業。

  這五種不正見,若屬後天形成的,只要經過真善的教學,把顛倒的見解反轉過來,就可消除。若屬先天帶來的我見與邊執見,須切實修行才能斷除。

  (七)無慚無愧

  1、無慚。就是對自己的罪惡行爲,內心無半點悔意,甚至自鳴得意的心理。

  2、無愧。就是對自己或他人損害他人或公益的罪行,不否定、無羞愧,反而贊賞的心理。

  無慚表示一個人不能認識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人格,就會做出一些犯罪的行爲。如果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犯罪行爲缺乏清醒的認識,不能自覺排斥與遣責,勢必導致世風日下,禍患越多越烈。所以,無慚無愧的心理是産生犯罪行爲的根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