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上)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上)

  唐思鵬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可從兩個方面加以介紹。一是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二是無著時代唯識學的再出現與再建立。

  一、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

  (一)教分叁時

  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說,世尊說法可分爲叁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徹悟諸法實相而圓滿成佛,成佛之後到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爲憍陳如等諸聲聞比丘轉四谛*輪。所以《賢愚經》卷六說:“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轉*輪,廣度衆生。”[1]不過此時所轉*輪,是聲聞相應契經教法,屬于“唯法無我”的小乘教,雖然殊勝希奇,能使不少衆生聞法解脫,如《賢愚經》卷十二所說:“(世尊)至波羅奈,初轉*輪,阿若憍陳如五人漏盡,八萬諸天得法眼淨,無數天人發大道意。”[2]但畢竟不是菩薩相應契經教法,是有上有容、能興诤論的密意言教。這就是《解深密經》所說的:“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3]這就是佛陀說法總分叁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佛陀惟爲發趣修大乘者(舍小轉大的初心菩薩)說《般若經》,如《金剛經》是佛陀爲聲聞弟子須菩提令其舍小轉大而說的,《心經》是佛陀爲舍利弗令其舍小轉大而說的。同時彼時說教是第二時所說之教,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雲:“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無有法若見若不見,無有法若取若舍。是時若幹百千諸天子踴躍歡喜,于虛空中同聲唱言:我于閻浮提,再見*輪轉。”[4]當然“再見*輪轉”,很明顯是第二時說教了。所以《大般若經》卷五百四十五·第四分“贊歎品”第九,直接作如是說:“善現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故,于一切法,無取無舍,無說無示,無引無遣。時有無量百千天子住虛空中,歡喜踴躍,互相慶慰,同聲唱言:我等今者于贍部洲見佛第二轉妙*輪。”[5]第二轉妙*輪是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一實相印”之理而宣說的,是大乘相應契經教法,屬“唯相無法”的菩薩藏所攝。不過菩薩藏又分爲二:一是依無我無法的“相無性”理講一切皆空。如《大般若經》卷叁首先講出了二十種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6]二是依無我無法的“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的“叁無自性性”理,而講遍計所執自性是空、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是有。所謂依他起自性有如幻之事相,圓成實自性有二空之真理,此二不空。叁性結合,便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而佛陀第二時所轉*輪理應屬于前者“相無性”理的範疇,是對機破除二乘人不達法空、有法我見的密意言教,仍然是有上有容、能興诤論的非了義教。所以《解深密經》作如是說:“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7]這就是佛陀說法總分叁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

  第叁階段是佛陀普爲發趣一切乘者說“方廣經”,是以公開顯了的方式將初時和第二時的教法作進一步的講說,較前二時(初是針對小乘人講,次是針對舍小轉大的大乘人講)屬于對機施教者有所不同。也就是第叁時說教是將整個世出世間染淨因果及諸法實相和盤托出,是對甚深緣起理的如實揭示,無秘密可言,屬于非有非空的了義言教。這種非有非空的了義言教,若是人天乘者,便取其中非空一分(人天善法)加以受持,令其離叁途之苦,上生人天,得相對的解脫。若是聲聞、獨覺乘者,便取其中非有一分(人空真如)加以受持,令其破人我執,斷煩惱障,出離叁界,證受涅槃,得絕對的出世解脫。若是舍小轉大的不定種姓,便再取其中另外非有一分(法空真如)加以受持(因在小乘階段已經證受人空真如了),令其破法我執,斷所知障,既出叁界,又不舍離叁界,得大菩提,證大涅槃,得圓滿的絕對解脫。若是定性大乘者,便將整個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法,圓滿受持,雙破人法二執,雙證人法二空,雙斷煩惱所知二障,雙證大菩提和大涅槃二果,亦得圓滿的絕對解脫。所以第叁時教,是依叁無自性性理,以公開顯了的形式,對普爲發趣一切乘者所說,是無上無容、非諸诤論的真了義教。正因爲如此,《解深密經》作如是說:“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8]這就是佛陀說法總分叁個階段中的第叁階段。

  如上說教,時雖分叁,但所說教義並不是絕對有叁。何以故?前說第叁時是非有非空的中道了義教,初時二時各是其中的一部分,同爲第叁時教所攝,而決不是離開前二時教另有第叁時教,也不是離開圓滿的非有非空的中道了義教而另有前二時的決定大小教。法是一乘故,真理唯一故,只是衆生的種姓有差別,根機有大小,佛才于圓滿的中道教中隨取一分,對機施與。明白這個道理,一方面自能明白《解深密經》所說初時二時是有上有容、是諸诤論安足處所的非了義教,初爲發趣聲聞乘者說,次爲發趣修大乘者說,唯第叁時才是無上無容、非諸诤論安足處所的真了義教,是普爲發趣一切乘者所說。當然一切乘者,若從出世而言是指聲聞、獨覺、如來叁乘了,若加人天在內,或說爲四乘,或說爲五乘。第二方面自能明白《解深密經》所說“法爲一乘,種姓有別”的道理。如雲:“複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9]所謂“一妙清淨道”者,就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同經中又說:“依諸淨道清淨者,惟依此一無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10]第叁方面自能明白《賢愚經》中所說,佛成道後,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時,有無數天人在旁聞法,不樂聲聞,而發大心的道理。在一般人的認識中,世尊初轉*輪,說四聖谛,是小乘法,如憍陳如等五人,聞之證漏盡通,得阿羅漢果,爲何有“八萬諸天得法眼淨,無數天人發大道意”?原因是四聖谛法是圓滿一乘法中的一部分,若具定性大乘種姓者,便會以非有非空了義教的道理去理解諸不了義教,如是理解,當然就不會停留在人無我理的一部分真實上了,而能以我法二空、或非有非空的中道正理去理解。當然若是定性聲聞種姓者,雖聞圓滿了義言教,但他只能隨力領受其中一分,對其它非慧根所能理解的部分,縱然聞聽,也如聾如啞,不能領受。明白這些道理,就能明白世尊初轉*輪時,有聞之而發大菩提心者;世尊說般若、方廣諸經時,同樣還有求聲聞乘者不計其數。如《大般若經》卷五百九十叁雲:“若有情類,于聲聞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指聞此般若大法——筆者注),速能證得自無漏地;于獨覺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于無上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證入正性離生,而于叁乘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11]因此,《維摩诘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12]正是此處所說法是一乘、根性有別的道理。

  (二)第叁時教就是唯識教

  世尊于第叁階段所說的教法,簡稱爲第叁時教,因其教法方正廣大、圓滿甚深,故稱爲“方廣教”或“方廣經”。如《解深密經》、《楞伽經》、《厚嚴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和《華嚴經》等。而這些經典就是講說唯識思想的,同時唯識宗也就是以第叁時所說的《解深密經》等“方廣”諸經作爲立宗的根本經典。

  首先《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佛對慈氏菩薩雲:“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13]可以說唯識一名首見此經。《厚嚴經》亦有頌雲:“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 [14]

  唯識主要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其思想內容。五法即“相、名、分別、正智、真如”;叁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大乘入楞伽經》卷五雲:“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我法,普攝于大乘。”[15]而《解深密經》中“心意識相品”就是講的八種識,“一切法相品”講叁自性,“無自性相品”講二種無我法,至于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的五法,《楞伽經》說攝于叁自性中,如雲:“名相及分別,二種自性攝,正智與如如,是則圓成相。”[16]此中的“名”由遍計所執自性攝,《解深密經》卷二雲:“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 [17]“相”及“分別”由依他起自性攝。《大乘入楞伽經》說:“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爲相。……心心…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