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及科判

  唯識叁十頌及科判

  唯識叁十頌,是建立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叁十頌乃世親菩薩所造,以五言四句爲一頌,全文叁十頌,計六百字。在一般經論中,多以叁科分判,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頌全文皆是正宗分,並無序分和流通分。古今注釋叁十頌的書不勝計數。在我國、以成唯識論最爲重要。但識論十卷雄文,一方面是字字珠玑,是發掘唯識要義的寶藏;另一方面它行文有如枝上岔枝,葉旁長葉。所謂“文如鈎鎖,義若連環。”使人初讀之下,如墮入五裏霧中,不知所來,亦不知所往。如何讀通成唯識論呢?唯有熟讀本頌,以頌文對照識論,便有脈絡可尋了。

  一 叁十頌全文: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叁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舍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余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叁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爲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叁受相應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叁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煩惱爲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爲忿 恨覆惱嫉悭

  诳谄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沈 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輾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即依此叁性 立彼叁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本頌內容,以一切法唯識所現。即以識有非空,境無非有爲宗。先破小乘外道,繼明唯識之理。

  以相、性、位叁分科判:即一者明唯識相;二者明唯識性;叁者明唯識位。這在叁十首頌文中,由第一至第二十四頌是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是明唯識性;第二十六至第叁十是明唯識位。

  一、明唯識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緣生起,唯識所現。凡夫外道,不知唯識無境之理,執心外有別實境,因此生起我執法執。故論主最初以種種方便,廣明唯識相狀、即是依他起之諸法,以破除其我執法執。

  二、明唯識性:此即圓成實性,修唯識行者,雖知萬法皆此心識虛妄顯現,而猶未能了達真性,是以次明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以此顯示真如常住一味。

  叁、明唯識位:叁十頌的前二十五頌,說明唯識相、性,依他圓成,無非是說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識行者,斷妄染執障,證到圓成真理,而成叁身萬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無邊,非少修行可能圓證,必須曆經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四十一階,曆經叁大阿僧劫,方能至叁身萬德之佛地,故次第叁,明唯識位。

  列表示明如下:

  唯識叁十頌分科表:

  一、明唯識相:前二十四頌。

  甲、略標:1、釋難破執。2、標宗歸識。3、彰能變體。

  乙、廣釋:1、明能變相: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境能變。 2、正辨唯識。 3、通釋妨難:釋違理難、釋違教難。

  二、明唯識性:第二十五頌。

  叁、明唯識位:第二十六頌至第叁十頌。

  一、釋難破執: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二、標宗歸識:彼依識所變。

  叁、彰能變體: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四、異熟能變:

  1、叁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2、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了。

  3、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4、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

  5、叁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

  6、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7、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

  8、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

  五、思量能變:

  1、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2、所依門:依彼轉。

  3、所緣門:緣彼。

  4、體性行相門:思量爲性相。

  5、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

  6、叁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

  7、界系分別門:隨所生所系。

  8、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六、了境能變:

  1、能變差別門: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

  2、自性行相門:了境爲性相。

  3、叁性分別門:善不善俱非。

  4、相應俱受門:

  甲、列名六位: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

  乙、受俱分別:皆叁受相應。

  丙、重明六位:

  遍行: 初遍行觸等。

  別境: 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善: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叁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煩惱: 煩惱爲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隨煩惱爲忿,恨覆惱嫉悭,诳谄與害憍,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沈,不信並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不定: 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5、所依門:依止根本識。

  6、俱不俱轉門: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7、起滅分位門: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七、正辨唯識: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八、釋違理難:

  1、心法生起緣由: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輾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2、有情相續緣由: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九、釋違教難:

  1、叁種自性:

  正辨:遍計所執性: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性: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明不一不異: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

   明依圓前後:非不見此彼。

  2、叁種無性:

  總說:即依此叁性 立彼叁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別明:相無性:初即相無性。

  生無性:次無自然性。

  勝義無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十、明唯識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十一、明唯識位:

  1、資糧位: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2、加行位: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3、通達位: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4、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5、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