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佛教般若宗之“空”與唯識宗之“空”的含義
(一)
在大乘佛教思想傳播的過程中,有兩大宗派引人注目。一爲般若宗,一爲唯識宗。般若宗活躍于公元一至四世紀,代表人物爲龍樹、提婆。唯識宗活躍于公元四至六世紀,代表人物爲無著、世親。後唯識思想傳入我國,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即是中國唯識宗的開山祖師。
(二)
般若宗的核心思想,後人歸納爲“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緣起性空是講世間所有事物(包括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其各自獨立的體性;它們共同的體性爲“空”,即“空”性。真空妙有是講由這個“空”性生出宇宙萬有。
龍樹在他的代表作《中論》中體現了這些思想: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中論之觀四谛品)
釋意:世間所有由因緣所生的東西,我說它們的本質都爲“空”,這也是我對那個真實所取的一個假名,大家不要理解它爲“空無所有”了。
爲防止別人把這個“空”理解爲“空無所有”,龍樹又說了: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之觀如來品)
釋意:因爲有這個“空”,所以才生出世間萬有;如果沒有這個“空”,則不會有這萬事萬物。
這個“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爲了讓人更好地理解它,龍樹說: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中論之觀因緣品)
釋意:這個“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
可見,龍樹的核心思想是講這個“空”性的。
後來人理解般若宗之“空”爲“無自性”,是很不究竟的。其實,“緣起性空”中的“緣起”就是講這個“無自性”的,即萬物沒有其各自獨立的體性,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而“性空”則是指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體性即“空”性。
由于後來人忽略了後面這一層意思,所以往往落入“斷滅空”之中,認爲一切東西過去之後就空無所有了,這在大乘思想的傳播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流弊。
(叁)
龍樹雖然指出了這個“空”性是世間所有的本源,但他並沒有說明這個“空”性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所以當時很多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
稍晚一點出現的唯識宗則解答了衆人的疑惑,從根本上揭示了這個“空”性的本質。它的本質是什麼呢?是“識”。
到這裏很多問題就好解釋了。什麼是“真空妙有”?答曰,宇宙的本質是“識”,由“識”生出一切。
唯識宗的代表人物爲無著、世親。其以《解深密經》、《瑜珈師地論》等作爲理論依據來表述宇宙間萬有事物的原理:
世間萬有的終極本源爲“阿賴耶識”,亦名“阿陀那識”,由阿賴耶識生出末那識,以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見《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第叁)。由這八識生出諸多有形的事物。
(四)
唯識宗與般若宗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由指出“空”性到最終揭示這個“空”性的本質。它們兩宗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體系,那就是“中觀”。
中觀思想的形成對後來的很多宗派都有著借鑒的作用。例如,後來的華嚴宗所講的“理事無礙”,禅宗所講的“心性不二”,跟中觀的“性空唯識”是別無二致的。
可以這樣說,中觀思想的確立,是大乘思想走向成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