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舉要
暢 耀
唯識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創始人爲玄奘,繼承和發揚宗義者爲窺基。此宗的思想、理論,一般認爲“六經十一論”是依據的典籍,其中《解深密經》、《成唯識論》最爲主要。
一
《成唯識論》又名《淨唯識論》,10卷。是玄奘于唐顯慶四年(659年)在長安西明寺譯場,編譯十家學說,由窺基筆受而集成的一部論著。這部著作是對古印度世親論師寫的《唯識叁十頌》而作的注釋。世親(約4~5世紀)亦譯天親,古印度佛教哲學家,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創建者之一。北印度健陀羅國的布路沙城人。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家,據稱爲通達小乘典籍、不信大乘,毀謗大乘非佛說。後經其兄無著的勸導、改信大乘,廣著大乘論書。《唯識叁十頌》是他晚年的著作,因身體不及,未能爲頌作出解說。後學者有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十大論師,根據各自的見解,對叁十頌作了注釋。在諸師中,護法的注釋最能顯揚論旨。護法是南印度達羅毗茶國建志羅城一大臣之子。出家後,博學多聞,通大小兩乘,曾主持那爛陀寺。據說,護法的注書,原藏于印度的一位玄鑒居土處。玄奘在印度留學時,得聞論釋,經殷勤谛求,居士便將注本傳交玄奘。玄奘將搜集到9種論釋和此注本帶回國後,擬將10家之論,一一翻譯,並由神防、嘉尚、普光、窺基四人相助。後因弟子窺基感到十家之說見解紛纭,難以得知唯識精義,于是建議將10家之言綜合糅譯成一本。玄奘接受了窺基的意見,遂以護法之說爲主,參酌其他9家,並只留窺基一人獨任筆受,集成此書。
《成唯識論》以護法的觀點爲主,其余九家之說相同者略而不談,不同者則以“有義”的詞句來區別。釋文中以不同者說法列前,護法的結論在後。如此之雜糅,遂使九家釋論的原意,不得其詳,無從分辯。
《成唯識論》全書內容,以相、性、位分爲叁大部分:唯識相,是30頌中的前24頌;唯識性,是30頌中的25頌;唯識位,是30頌中的26至30頌。以上叁部分,都在顯示萬法唯識的義理。
《成唯識論》雖然是30頌的注釋之作,但涉及的問題卻多于、廣于30頌。如種子說的本有和始起、熊熏和所熏都有論述。又如四分說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亦有解釋。再如四緣說,對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分別都有論述。以一家爲主,吸收各家之說,遂使唯識學說的內容更充實,體系更完備。《成唯識論》堪稱爲集印度唯識之大成的舉綱精要之作。
《成唯識論》譯出後,弘揚第一人是窺基,其主要著述有:《成唯識論述記》20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唯識別鈔》10卷(現殘存4卷)。其弟子慧沼著有《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慧沼之弟子智因著有《成唯識論演秘鈔014卷。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和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鈔》被稱爲“唯識叁大部”,是研究唯識宗的重要著作。玄奘的另一弟子圓測,著有《成唯識論疏》10卷。其弟子道證,著有《成唯識論要集》14卷(以上各家之書都已佚)。此外,唐人注論者還有多人,但均已散佚。五代、宋元撰述很少,明清兩代,著述不絕。特別是清光緒年間,我國佛教居士楊文會(1837~1911年),字仁山,從日本取回了唐末五代以來散佚的各宗主要典籍300余種,其中有唯識宗主要著作《成唯識論述記》等,並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近代,歐陽竟無曾撰《唯識講義》3卷。
據《文物))1982年第6期載:《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內發現遼代珍貴文物》中說,在釋迦塑像的胎內共出文物160件,其中遼代刻經47件。在刻經中有《成唯識論疏記應新抄科文》卷第叁及寫經或抄經有《成唯識論卷第一》,此爲佛學研究提供可貴資料。
《成唯識論》傳人日本後,研究和注釋的人較多,以良算等所集《成唯識同學鈔》48卷,善念撰《成唯識論泉鈔》30卷,藏俊所集《成唯識論本文鈔》45卷,最爲著名。此外,尚有英法等譯本。綜上可見,《成唯識論》研究者,世代不絕,弘傳地區,達世界之廣,實乃玄奘之貢獻也。玄奘被譽爲中國的愛國留學生、佛學家、哲學學、翻譯家、旅行家、中印文化交流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則當之無愧。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爲人們所認識,爲人們所敬仰。
(作者單位:陝西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