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窺基與唯識宗的創立(楊維中)▪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有關經論都有注釋,並且對照真谛舊譯經論加以解釋評判。在這些著述中,窺基以護法一系學說爲重心解釋印度瑜伽行派經典。他不僅提議編譯了以護法注釋爲主的《成唯識論》,而且再叁注釋此論,有關《成唯識論》的注釋就有四種,部頭多達叁十六卷。其中《述記》二十卷,爲所有釋著中卷數最多者。《別抄》也有十卷之多,《掌中樞要》四卷,《料簡》二卷。

  窺基也注釋玄奘所譯的二部因明論典,一爲《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亦有八卷本),一爲《因明正理門論述類記》一卷,對因明學多有發展。

  叁、窺基佛學思想提要

  窺基的佛學思想異常豐富。然而,由于學術界一直以爲唯識宗是以移植印度瑜伽行派爲特色的,加之對于印度瑜伽行派的真實面目,特別是流派發展並未完全搞清楚,因此,現存于窺基著作中的那些內容是承襲印度佛教的,哪些又帶有若幹獨創性的,都無法進行清晰界定。另外,玄奘大師沒有專門著述論述自己的思想,其許多思想創造也有賴于窺基著述得以保存。現在的問題是,很難分清楚窺基著述中的哪些思想來源于玄奘,那些又是窺基自己的獨創。出于上述原因,當代學術界嚴重低估了窺基的思想貢獻,加之後來流傳的對窺基僧格的诋毀性傳聞,更加模糊了窺基的真實面目。在筆者看來,窺基在唯識宗教義體系化、系統化方面的貢獻,截止目前在漢傳佛教系統中仍然是後無來者的。換言之,如果沒有窺基的著書立說,如果沒有窺基的不懈努力,印度的瑜伽行派思想是不可能發展爲中土的慈恩宗的。鑒于窺基的思想與唯識宗基本教義的高度重合,下文只能采取“舉要”方式列出窺基最爲獨特的思想貢獻的若幹方面,窺基的體系化思想留待下章論述唯識宗基本教義時再行分析。

  1.四重二谛

  “二谛”在佛學中一般指真谛和俗谛,前者又名勝義谛、第一義谛或空谛,後者又名世谛、世欲谛或有谛。二谛理論,印度大乘佛教都講,但諸派所言略有不同。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中說過,唯識性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依叁性;二、依二谛。”依“叁性”解釋“識性”,容下再述。在此首先以窺基的“四重二谛”說來透析唯識宗獨特的理體觀。

  “四重二谛”的名目,叁論宗吉藏用過,天臺宗也用過。但窺基卻是依自宗之經典爲理據論證己說的。窺基綜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顯揚聖教論》卷六所言的“四種世俗”義及《成唯識論》卷九所說的“四種勝義”爲一體而將二谛開爲四重,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唯識“四重二谛”說。窺基先將世俗谛與勝義谛各自開列爲四重,再依照“二谛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淺深不同、诠旨各別故”[8],將二谛開爲四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淺深二谛、诠旨二谛。《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則分叁類將其組合成叁十九句,“如是二谛合有叁十九句唯識性。”[9]這樣的組合極其繁瑣,恐冗長而姑略之,在此僅就窺基在論說“四重二谛”時所貫穿的“真理”之相對性原則和真如“分立”說作些分析。

  世俗谛,據窺基看應作“隱顯谛”,隱是“隱覆空理”,顯是“有相顯現”,如同把手巾結束紮作兔子等物,本來的手巾相被掩覆而兔子的相狀顯現。從世俗的角度看,“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虛,名之爲谛。”[10]世俗谛有四重:第一,世間世俗谛。“世間世俗者,隱覆真理,當世情有,墮虛僞中,名曰世間。凡流皆謂有,依情名假說,名爲世俗。”[11]此等假法,只是衆生迷情所生的妄相,墮虛僞之中,所以叫作世間;世人都說其爲實有,因此依俗情安立名字,姑且稱之爲世俗谛。而實際上,只有假名而並無實體,所以應准確稱其爲有名無實谛。第二,道理世俗谛。“道理世俗者,隨彼彼義,立蘊等法,名爲道理。事相顯現,差別易知,名爲世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依主觀、客觀諸法的義理將其彙總分類而區別爲蘊、處、界等,因之叫作道理;事相差別易知,因之叫作世俗谛。第叁,證得世俗谛。“證得世俗者,施設染淨因果差別,令其趣入,名爲證得。有相可知,名爲世俗。”這裏是說,佛以方便安立知、斷、證、修的苦、集、滅、道四聖谛,闡明迷情、染淨的因果差別,令行人依此趣入而證得聖果,因此叫作證得;有因果的相狀可知,所以叫作世俗谛,准確言之則爲方便安立谛。第四,勝義世俗谛。“勝義世俗者,妙出世法,聖者所知,名爲勝義,假相安立,非體離言,名說世俗。”此重世俗谛是說二空所顯之真如是聖者之智慧所內證,爲欲隨順引發這種智解,依世俗安立名言,因之而稱其爲勝義世俗谛;因爲真如並非方便施設,而言說真如之名言實爲假名,所以此亦稱之爲假名安立谛。在诠釋了四重世俗谛後,窺基大有深義地說道:“第一俗谛,假名安立,後叁俗谛,有相安立。”[12]將評破的矛頭主要指向了“假名安立”之第一俗谛,而對其余叁重“有相安立”之世俗谛的評破稍作收斂。窺基將真如之理列入勝義世俗谛,顯然軟化了真如離言之立場。

  窺基認爲,勝義谛有境界、道理兩種意義。四重勝義谛,“第四勝義,多分依于道理名義,廢诠談旨,非境界故。前叁勝義,境界名義。”[13]窺基所開的四重勝義谛是:第一,世間勝義谛。“世間勝義者,事相粗顯,猶可破壞,名曰世間;亦聖所知,過第一俗,名爲勝義。”[14]這一勝義谛是聖者超越第一重俗谛而證得的境界,有體有用,不同于只有名而無體無用的假法,所以叫作勝義谛,也叫作體用顯現谛。第二,道理勝義谛。“道理勝義者,知、斷、證、修因果差別,名爲道理;無漏智境,過前二俗,名爲勝義。”此重勝義谛乃聖者超越前二俗谛,是依知、斷、證、修的因果差別而安立的,所以名之爲“道理”;是殊勝無漏智的境界,所以叫作勝義谛,也叫作因果差別谛。第叁,證得勝義谛。“證得勝義者,聖智依诠,空門顯理,名爲證得;凡愚不測,過前叁俗,名爲勝義。”此重勝義谛是聖者超越前叁俗谛,依言诠而顯現二空真如之理而證得的凡愚難測的理體,所以稱其爲證得勝義谛,亦叫依門顯實谛。第四,勝義勝義谛。“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回超衆法,名爲勝義;聖智內證,過前四俗,複名勝義。”前述的二空所顯之真如還是由言诠來說明的,這裏的勝義勝義谛即指真如、一真法界。真如理體是超絕言诠的不可安立法,是聖者無分別智自內所證,超越了前四重世俗谛,所以叫勝義勝義谛,也叫作廢诠談旨谛。

  在诠釋完四重勝義谛後,窺基總結說:“前叁勝義,有相故安立。第四勝義,無相非安立。初之一俗,心外境無,依情立名,名爲世俗。第二俗谛,心所變事;後之二俗,心所變理。施設差別,即前叁真;其第四真,唯內智證,非心變理;隨其所應,即是叁性。”[15]在此,窺基說明了標立“四重二谛”的理論原則。第一俗谛是依“情”(即妄執)立名的,實際上,外境本來就是“無”;第二俗谛是指由“心”所變現出來的“事”,當然此“事”僅具“假有”地位;第叁、四兩種俗谛則是由“心”所變現出來的“理”。勝義谛中,前叁真谛是“施設差別”,即以“名言”形式存在的“相對真理”,第四真谛則唯有聖者內心所獨知,不是心所變現的理,而是“廢诠談旨”、不可言诠的究極真理。在這一整然有序的排列中,窺基對第一世俗谛評破最力:“第一世俗,有名無體,俗中極劣,無可過勝,假名安立,唯俗非真。”[16]同時,窺基對第四勝義谛則贊美有加:“第四勝義,體妙難言,不可施設,真中極勝,超過一切,唯真非俗。”至于其余叁俗谛和叁勝義谛則處于上述“兩極”之間而具“相對真理”地位。窺基說:

  第四,勝義不能自勝,待于四俗故名勝義。故前叁真,亦名爲俗。第一世俗不能自俗,待于四真名爲世俗,故後叁俗,亦名爲真。第一勝義,待一俗名勝。第二勝義,待二俗名勝。第叁勝義,待叁俗名勝。第四勝義,待四俗名勝。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第二世俗,待叁真名俗。第叁世俗,待二真名俗。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

  在窺基所設定的邏輯層次中,處于低層次的“谛”相對于高層次的“谛”則爲“俗”,相對于更低層次的“谛”則亦可爲“真”。比如“後叁俗”相對于勝義谛爲“俗”,但相對于第一世俗谛則“亦名爲真”。窺基在此闡釋的“真理的相對性”原理與中觀學所言之二谛是大相徑庭的,與吉藏所言“四重二谛”意欲以“絕于四句”诠釋真如理體以及將二谛歸結爲第叁谛——非真非俗的中道的說法也是有區別的,窺基有明顯偏于“真谛”的傾向。窺基說:“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故,若有俗時,亦必有真。若有真時,亦必有俗。俗是真家俗,真是俗家真。有俗亦有真,無真亦無俗故。非遣依他而證圓成實,非無俗谛可得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17]可見,如果用中觀學派所言的“四句”衡量,唯識宗之二谛確實是落于第叁句“亦實亦非實”和第四句“非實非非實”上了。

  窺基在設定“四重二谛”時還貫穿了“有相”、“無相”與“安立”、“非安立”兩種考慮。所謂“安立”即方便施設之義,僅具相對之存在價值,“非安立”指最究極的、實際存在的真理。窺基以爲“四種俗谛,皆是安立”;“第四勝義是非安立。故前叁真,亦是安立。”[18]既然四俗叁勝義谛均是“安立”,當然是可以言诠的;既然可用語言言說,當然是有相狀可尋的。這樣一來,窺基實際上將中觀學所堅持的真如不可言诠的立場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可言诠之“理”是證得“離言真如”的必要階梯。這一階梯便是從“後之二俗,心所變理”始,直至勝義勝義谛,總共有六級。與這一“分位”說相近,唯識宗亦將“無爲法”分爲六種,即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滅無爲、想受滅無爲、真如無爲,這也是漸進式、階梯式的“分位”系列。此外,“七真如”說也堪稱典型。《成唯識論…

《窺基與唯識宗的創立(楊維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