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妙相法師)

  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

  妙相

  摘要:本文的中心是論述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性的唯識中道思想。此叁性包括了世出世間、染淨、有爲無爲的整個宇宙觀。通過叁自性的認識來顯示唯識宗的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教理,闡明一切染淨諸法皆唯識所現的根本思想宗旨,處處體現唯識學非一非異、不即不離之中道意義。

  關鍵詞:叁性 唯識 叁無性 中道義

  叁自性的思想乃唯識學的核心理論,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叁性包括了一切佛法,反映了宇宙萬有的諸法實相,闡明了世間的一切萬法是有爲是無爲,是染是淨,是心是色皆分析得十分詳細,我們修學者對哪些應修、應斷皆要通過此叁自性之理論來抉擇。也只有這樣,才能顯示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義。本文就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等問題談談粗淺的學習體會。

  一、 關于叁自性

  什麼是叁自性?叁自性又名叁自相,簡稱爲叁性。“自”是簡別它爲義;“性”是體義、質義。謂因緣聚合而成現象,具有相對的體質及簡別于他的功能,稱爲自性。叁種自性是瑜珈學派對世界諸法相狀而所作的一個詳盡的分析描述和價值判斷。

  (一)釋叁自性之名

  叁自性是唯識思想對清淨與雜染獨特的分類,《解深密經》說:“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在《攝大乘論》、《唯識叁十頌》中,對于叁自性有如下表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一者、遍計所執自性。遍是普遍,計是計度,也就是遍于染淨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上計度分別執有我法,故名遍計所執自性。這宇宙間的形形色色一切諸法,原是無所有的,是不能以名字語言表達出來的。不過在衆生分上,在沒有證得離言法智的時候,不得不假籍名言诠顯之。因爲若不籍借名言加以顯示,愚昧的衆生則不能了解真如法性的自體,可是由于假籍了言說的關系,衆生便隨著這假籍的言說,生起了種種妄情的執著。其能周遍計度而顛倒執著者,是我們與煩惱相應的心法。將一切緣生之法分別計著,或增益、或損減,不能如量考證而橫加妄執爲實。譬如翳眼見空花,概唯虛妄。故說遍計所執性乃是虛妄爲性。

  二者、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一種衆緣所生之法,故又名緣生法,或名有爲法。“他”就是指衆緣,“依”是依仗,依托的意思。依他所起之法,則說明一切有漏無漏之有爲諸法,都是依托衆緣聚積和合而有的,以相用不空而無有真實自體爲其自性。若是世間緣生有爲法者名爲染分依他起自性,若是出世間緣生有爲法者,名爲淨分依他起自性。而一般經論中所說的依他起自性,多指染分依他起自性。《攝大乘論》卷二雲:“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後,無有功能自在住故,名依他起。”據此顯示依他起自性,一是依他因緣而起,二是依他因緣而住。依他因緣而起者,顯有爲法無有自體;依他因緣而住者,顯諸法生已,刹那無常,不得久立。

  叁者、圓成實自性。“圓”謂圓滿,“成”謂成就,“實”謂真實,圓滿成就真實不虛之法,名圓成實自性。即是一切事理法爾如是的本來面目,就是諸法的真實體性,亦稱之爲如來藏,法界等。這圓滿成就,真常不動的諸法真實的體性,是無虛妄、無生滅、無增減、無造作的。無虛妄,無增減這是表示圓成實相,而非虛妄的遍計所執相;無生滅、無造作這是表明了圓成實相,不是有生滅造作的依他起相。然而此圓成實性卻也不是離開依他起性而另外別立之法,而是在依他起上離開了遍計所執顯現的離言法性,即是真如,是真實自性。故欲親見圓成實相者,必于一切緣生依他起相上了知種種遍計所執相,體相俱無,無執爲緣,便可了知圓成實自相。

  (一) 叁自性之間的關系

  叁自性的關系是非一非異。從唯識教義上,我們知道宇宙萬有,色心依正,迷悟染淨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現起的如幻假有 ,但波由水起,繩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實體,這就是圓成實的真如法性。

  依他起是現象的有爲生滅法,實體卻是一相平等,常住不變 的無爲不生滅法,二者是相依不離的,這是其一。依他起的實性,並不是由依他衆緣所施設的圓成實相,圓成實的顯 義也不離衆緣所生的依他起自性,這是其二。所以《唯識叁十頌》說 :「故此(圓成)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圓成實性原是圓滿成就, 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實性,既遍于一切依他起法,當然是非異了 。

  至于非不異,彼此各有其特性相狀。上面已論及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的實性,可見它是沒有時間及空間性,沒有生滅、沒有去來相的界限。 依他起則不然,它是有爲法,是有時空性,有生滅去來相,所以它們 之間又是非不異。《成唯識論》從或言異體,或言一體的反诠方式,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系。論說:「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 無常。」意思是:若言異者,則應真如非彼依他之實性;若言不異, 則此圓成實性應是無常。

  如叁乘佛學上常講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等性和無常、苦、空、無我等法,這無常是遍行諸法的,猶如水與波,金與器,是非異非不異 的。如果圓成與依他定異,則圓成應不是依他的實性,倘若全不異, 那圓成與依他同是無常,因此兩者應當是「于彼亦有此,非異非不異 」,不應機械地強分爲二。

  從叁性相待的關系上,它們也可成爲不一不異。叁性不是全然隔離的 叁種單獨物體,在一一法上,都可說有叁性。現且舉一法來說明這層意思:譬如書畫,若依著種子的因緣及其它增上緣生起時,那是如幻假有的依他起;若執爲固定不變的實在書畫,即遍計執;在書畫的現象上,常遠離固定實在等妄執的相,而顯其所依的實體,這個實體便是圓成實性。

  因此,既然在一法上,叁性沒有別體,所以不是定異 。不過,遍計是指妄執的方面而言,依他是指因緣所生的方面而說, 圓成是真實的理體,所以也不是定一。由此可見,不僅僅是依他與圓 成非一非異,就是遍計與依、圓二性也是非一非異。

  上面是從事物的現象方面,談叁性的非異非不異,如果從修證方面看 ,叁性的非一非異關系更爲明顯。對一切事物,我們如理觀察,依此正觀,現證諸法實體,並不是離開叁性遇有別法性可證,所以是非異的。同時,遍計的二取永無,如實的根本智和後得智曆曆顯現而發揮強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說是非一。總之,叁性無論是在染汙的現象界,或清淨的世俗谛上,都沒有別體,不可分離之法,所以《成唯 識論》說,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

  (二) 叁性以唯識爲宗

  唯識之識字非但指一心,而是統攝一切法。因爲所了別的一切法,皆不離識而有的。然而這大千世界,小至極微,大至虛空,一切有體有相,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等空花水月乃至實體真如,都可用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這叁種自性來加以攝持。

  在《成唯識論卷五》,對叁性有具體的描述:遍計所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之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故。圓成實自性: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

  世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將一切有爲法統攝于五位百法之內,若論其性質及色心緣起,也即是色心諸法,也皆托緣而生。心法生起具四緣,色法生起具二緣。由緣所生的心、心所,色法皆攝入于依他起性中,心不相應行法是前叁法的分位差別,無有別體,亦是因緣和合而生,故也攝入于依他起性之中,至此,有爲法總攝于依他起性之中了。故依他起相即是識的事相。若在依他起性即于緣起的色心諸法上妄執爲實我實法的,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它是在識上所起的損減增益的妄執之相。反之,若能如實觀照依他起的色心等法本來即空,由觀此空無我、無法所顯真理無有生滅變異,便是圓成實自性。無爲法雖是六個,而體是一,唯指真如。真如即是圓成實性,也即是識的實性。

  此叁種自性是以依他起爲中心,憑借智慧觀察這一切的叁個方面,知道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本來虛空,以空觀照,遣除二障;即此同時而存依他、圓成之真實。見一切境皆作如是觀行,則于內心妄情不起。如此數數無間地修習,達到一心不亂,能所雙亡,無漏智慧即可開發,故叁自性乃唯識之教理,乃變生之假法,故必宗唯識。

  (叁) 叁性與叁無性間的關系

  叁無性謂相無性,生無性和勝義無性,此叁無性依叁性而建立。即依遍計所執自性立“相無性”,依依他起自性立“生無性”,依圓成實自性立“勝義無性”。此叁種無性,遍計所執體性皆無,猶如焰幻,所以是“相無性”;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的假有法,是“生無性”;諸法實性的真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體相如虛空,所以說勝義亦是無性。通俗地說,如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本有的,而是外來的,所以叫相無性。你心中所想象的欲望和理想也是由自己意識活動所産生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叫生無性。至于你想要追求的第一勝義和究竟覺也是你自己識的活動所現的,它不是本具有的,所以叫勝義無性。所謂常言之現實的我,不外乎就是依他起的緣生諸法現象。理想的我都是依遍計所執的名言種性的勾畫等。所以是否正確認識叁自性的諸法,關系到吾人迷與悟、煩惱與菩提、流轉與還滅、生死與涅槃的大問題。

  叁性與叁無性間的關系是體一而義二,相輔相成。叁自性者,是表诠門;叁無性者,則是遮情門,即叁無性依叁自性而建立的。故《解深密經》雲:“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增益遍計所執自…

《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妙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