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圓測法師生平及其唯識學思想
妙智
摘要:唐初,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國,大興譯場,開創唯識宗,爲一代學者和僧人所仰慕。很多海外留學僧紛紛來到玄奘大師身邊協助其譯場的譯經工作和學習唯識宗理論,而入唐求法的朝鮮籍僧人圓測法師就是其中成績較爲突出的一位。本文試從圓測法師的生平及其求學經曆,圓測法師的唯識思想以及圓測法師唯識思想的傳播及影響等方面來論述圓測法師在唯識學的傳播和發展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關鍵詞:玄奘唯識朝鮮圓測留學僧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大師剛從天竺取經回到長安,就開始籌備翻譯佛典工作,六月初設譯場正式開始譯經。譯經事業整整持續了二十年,一共譯有經典七十六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將中國的佛典翻譯事業推向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其所翻譯的經典中,很多都是唯識宗的經論,如《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大師本人也成了開創中國佛教唯識宗的鼻祖。
當時,曾有很多外籍留學僧到玄奘大師身邊協助其譯場的譯經工作和學習唯識宗理論。朝鮮籍留學僧圓測法師就是曾經親隨玄奘大師身邊研習唯識學的一位。本文擬從圓測法師的生平、求學經曆,其所特有的唯識學思想及其傳播等方面來論述其對唯識學在傳播和發展中的貢獻與影響。
一、圓測法師的生平及其求學經曆
圓測法師(公元613年~696年),俗姓金,名文雅,原爲新羅國王孫。叁歲出家,十五歲時入唐遊學。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先于京師長安法常法師(公元567年~645年)、僧辨法師(公元568年~642年)二師門下習法,後又從玄奘大師受學。並通梵語、藏文等6種語言。
法常法師先後住普光寺、空觀寺講《成實》《毗昙》《華嚴》《十地》等經論,尤長《涅槃》《攝論》,學徒常千人,皆成法匠。其所撰章疏有《攝論義疏》等十余種。僧辨法師于隋大業初應诏住禅定寺,貞觀中移住弘福寺,博通善講,譽滿天下,號稱“*輪論士”,長于《攝論》,撰有《中論》《唯識》等論疏。
圓測法師先後師從法常法師、僧辨法師學習《毗昙》《成實》《俱舍》《婆沙》和《地論》《攝論》諸論。《宋高僧傳》卷四稱圓測法師“自幼明敏,慧解縱橫”。《圓測塔銘》謂其“古今章疏,無不娴曉”,因此而“聲名藹著”。法常法師、僧辨法師之教重真谛大師之說,而真谛大師之學屬唯識古學,使得圓測法師在唯識學上頗有深厚的基礎。
玄奘大師西行歸國後,圓測法師又從玄奘大師受學。顯慶叁年(公元658年)六月,唐高宗在延康坊爲皇太子造的西明寺落成,七月,玄奘大師奉敕選50名大德移住此寺,圓測法師即在其中。圓測法師等五十名大德及侍者、業行童子約二百人一起入居此寺。
次年冬十月,玄奘大師率大部分譯經大德及門徒移住坊州玉華宮繼續翻譯佛經,圓測法師則留在西明寺弘法。
大約在玄奘大師入寂、窺基(公元632年~682年)返回大慈恩寺的時候,圓測法師自西明寺移至城西南的終南山雲際寺隱居,不久又去寺叁十裏處閑居一室,靜修八年,然後又被西明寺僧衆迎請回寺,講《成唯識論》,弘傳唯識教義。
武則天當政後,圓測法師的弘法活動進入了全盛時期。武則天對圓測法師尤爲尊崇,時常與法師一起談論佛經。垂拱年間(公元685年~688年),新羅神文王曾多次上表唐朝,請圓測法師歸國弘法,均被武則天拒絕。
至垂拱末年及證聖元年,圓測法師還奉诏先後參加地婆诃羅、實叉難陀兩個譯場的工作,任首座證義大德。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7月22日,圓測法師于佛授記寺圓寂,世壽84歲。當年7月25日,于洛陽龍門山香山寺北谷荼毗,並立塔供奉。長安衆學徒都來參拜。其中,西明寺慈善法師與大薦福寺大德勝莊法師等將香山寺的一節遺骸置于寶函石棺之中,葬于法師早年來往甚多的長安西南六十裏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供養。在其墓上立塔供養,塔基內有舍利四十九顆。然而由于此地山高路遠、人迹罕見,前往奉祀、瞻禮者寥寥。宋代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龍興寺仁王院廣越法師又從豐德寺分出部分舍利及供養物,移至西安興教寺,立于興教寺的玄奘法師塔左側,與玄奘法師塔右測的窺基之塔相對,共同接受瞻仰。
圓測法師一生的著述甚多,現知名者共有十四部:《成唯識論疏》,十卷;《解深密經疏》,十卷,現存八卷;《仁王經疏》,叁卷,今存;《金剛般若疏》,卷數不明;《觀所緣緣論疏》,《東域錄》謂爲二卷;《無量義疏》,《東域錄》謂爲叁卷;《般若心經贊》,一卷現存。以上均爲《塔銘》所載,以下均爲《塔銘》不載:《成唯識論別章》,叁卷,《義天錄》著錄;《二十唯識論疏》,二卷,《東域錄》著錄;《百法論疏》,一卷;《廣百法論疏》,十卷;《因明正理門論疏》,二卷;《六十二見章》,叁卷(或作一卷)《阿彌陀經疏》,一卷。
以上諸種著述中,只有《解深密經疏》八卷、《仁王經疏》叁卷以及《般若心經贊》一卷現存。在《解深密經疏》中引用的經論一共有83種,又引用了21位學者和部派佛教的13部派。在《仁王經疏》中引用70種以上的經論、14位以上的學者、叁個部派。《般若心經贊》中也引用了29種經論和10名學者及兩個部派。從他經疏中自如、靈活地運用各種經論、學者、部派的見解中可以看出,圓測法師擁有十分深厚而廣博的佛學理論知識。
二、圓測法師的唯識學思想
唐初,唯識宗主要有兩大系:窺基的慈恩系和圓測法師的西明法系。慈恩法系是因窺基常住大慈恩寺而得名。窺基自十七歲時就已經隨玄奘學習,25歲時就參加玄奘大師譯場譯經的工作,年紀比圓測法師小二十歲。他一生撰寫經疏近百部,極力闡發師說,深受玄奘大師的器重。唯識宗的很多主要著述,都出自窺基之手。故後世把窺基稱爲百部疏主,或稱百疏論主。曆來的佛教史家都十分肯定窺基在唯識宗創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慈恩法系的學說也一直被視爲玄奘法師的“嫡傳”和唯識學的“正統”,因此人們也往往將唯識宗稱爲慈恩宗。
西明法系由圓測法師所創立。圓測法師之學出自多門,早在玄奘大師回國前,他已是京師長安頗負盛名的學者。早年得法常法師、僧辨法師之教,深受舊攝論說的影響,所以在圓測法師的著作中,對真谛大師和玄奘大師都稱爲叁藏,這與窺基等專尊玄奘大師爲親教師顯然有別。他從學于玄奘大師、在研究了玄奘大師新譯的《瑜伽論》、《成唯識論》等多種譯作之後,對于新譯瑜伽學說,頻頻引用真谛之說去融彙貫通,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唯識學。
圓測法師的西明法系學說與窺基的慈恩法系唯識學的根本區別在于“五種姓說”的有無。“五種姓說”是慈恩法系學說的核心思想,由玄奘大師秉承印度戒賢大師之意介紹進來,獨傳于窺基,並由其推向于極端。
所謂五種姓即爲聲聞乘種姓、辟支佛種姓、菩薩乘種姓、不定乘種姓和一闡提種姓。慈恩法系的唯識家認爲:前叁種姓人最終可以分別證得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第四種姓人在上述叁種結果中去向不定,但最終必居其一。而第五種姓不具佛性,永遠不能成佛。
與此相反,圓測法師則主張一切衆生皆具有佛性,並不存在五種姓分別,把二乘分成定性二乘與不定性二乘,認爲在不定性情況下可以成佛,並與天臺宗、華嚴宗的一乘思想聯系起來。由于唯識宗認定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世界萬有的本原,行者通過將阿賴耶識中的有漏染種進行淨化,轉變成無漏淨種,即所謂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從而證得菩提,還歸涅槃。這樣,種姓有無之爭實質上成了一切衆生是否都具有佛性之爭,也即是無漏種子是不是人人具有的問題。
由于作爲玄奘法師的“嫡傳”和唯識學“正統”的慈恩法系一直堅持“五種姓說”,忽略了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異質,而此思想也難以滿足中國大多數信衆的宗教願望,所以決定了唯識宗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沒落命運,唯識宗也因此被稱爲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徹底拒絕本土化的宗派”,在晚唐以後,逐漸趨于衰微。假設當時圓測法師的西明法系學說可以成爲所謂唯識學“正統”思想的話,相信唯識宗後來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截然不同的氣象。
此外,圓測法師與窺基的歧異處還表現在“行相”的屬性、異熟習氣能否成爲因相、善惡業與異熟果能否成爲因緣、異熟心和心所等羸劣勢力是否能熏,初後無漏種如何生起等諸方面。
叁、圓測法師唯識學思想的傳播及其影響
西明法系的祖庭——長安西明寺作爲當時在唐留學的朝鮮籍留學僧較爲集中的居住、交流處,使得當時很多來唐的朝鮮籍留學僧都受到了圓測法師唯識學思想的影響,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道證、義寂、勝莊等。
道證,是統一新羅時期所有入唐研習唯識學諸多僧人中唯一的學成歸國者。入唐時間無考,唐朝時來到中國,居長安,投西明寺西明法系門下,師從圓測法師,專研唯識之學。其于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自唐歸國,圓測法師的學說能夠傳歸故國,道證是此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道證曾于忠州創月光寺弘法,世壽不詳。著作有《攝大乘論世親釋論疏》十六卷(或作八卷)、《成唯識論綱要》十叁卷、《般若理趣分經疏》一卷、《成唯識論要集》十四卷、《辨中邊論疏》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叁卷、《因明入正理論抄》二卷、《同理門論疏》叁卷等。
義寂,事迹不詳,宗西明系學說。其著述約二十余種,法相唯識學方面的有:《般若理趣分幽贊》一卷、《涅槃義記》五卷、《梵綱經疏》二卷、《無量壽經疏》叁卷、《唯識未詳決》二卷(或作叁卷)、《大乘義林章》十二卷.、《法華經論述記》叁卷、《百法論總述》叁卷。現存者唯《法華經論述記》及律學《菩薩戒本疏》二種。義寂是唐代唯識學“六大家”中的家,在中國唯識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勝莊,爲圓測法師弟子,到武則天統治的時候,他已成爲京師大薦福寺的大德。此間,他活動頻繁,屢見諸史籍: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圓測入寂,葬于河南洛陽龍門西山的香山寺側。勝莊怕後人禮奉無依,遂于葬所分骸骨一節,盛以寶函石椁,別葬于長安以南終南山豐德寺之東嶺上。久視元年(公元700年)至長安叁年(公元703年),義淨在東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譯出經律論叁藏典籍二十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又在東都內道場譯經咒四部,勝莊均爲證義之一。神龍叁年(公元707年),義淨再奉敕入內,譯經一部,勝莊又參與了這次譯經。景龍四年(公元710年),義淨于西京大薦福寺譯經二十部八十八卷,勝莊又擔任證義大德。此後不久,勝莊轉到菩提流志譯場(在長安西崇福寺),參加其後期的譯經工作,即《大寶積經》最後部分的翻譯工作,也是擔任證義要職。可以說,勝莊是參加各個譯場工作的朝鮮留學僧中譯經最多的一個,這也充分地說明了他具有很高的才華,而這種才華的具備,與圓測法師的教誨與指導是分不開的。勝莊的撰述有八種:《梵綱經述記》二卷(或作四卷)、《唯識論注樞要》《阿毗達磨雜集論疏》十二卷、《成唯識決》叁卷、《正理門論述記》二卷、《佛性論義》《起信論問答》《最勝王纓經疏》八卷等。
圓測法師的唯識學思想不僅在長安和朝鮮半島廣泛傳播,而且在當時也傳布到了西域、西藏,對當地唯識學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如:在西域出生的昙曠曾于西明寺跟隨圓測法師學習,後又把圓測法師的唯識思想傳給了他自己的徒弟法成。法成把圓測法師的《解深密經疏》翻譯成藏語,之後被收錄在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因而圓測法師唯識學直接影響到後世的藏地第一大教派——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公元1357年~1419年)的思想。在宗喀巴的著作《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就大量引用了圓測法師《解深密經疏》中的內容。
結論
綜上所述,圓測法師經過他自身對佛經的不懈專研,其西明法系的唯識學思想雖然沒有成爲中國唯識學的“正統”思想,但卻爲唯識學的理論體系作出了較爲圓滿的诠釋,其在探究和發展中國唯識學思想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他的唯識宗思想得以傳播到西藏、西域等地,給當地佛教學者對大乘佛教理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啓發作用;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圓測法師作爲一名唐代從朝鮮來華求學的留學僧,由于他對當時朝鮮籍入華留學僧的深遠影響,使得唯識學思想得以被朝鮮籍學僧帶回朝鮮,所以他也被朝鮮佛教界尊爲朝鮮半島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他的這些入唐求法的事迹及其對中、朝兩國唯識學發展及開創的巨大貢獻,也爲中朝兩國佛教交往史添加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參考文獻:
1、《唯識思想論集1-3》大乘文化出版社(臺灣)張漫濤1968年
2、《圓測之研究·傳記及其思想特色》《華剛佛教學報6》(臺灣)楊白衣1983年
3、《圓測唯識思想研究——以《成唯識論疏》與《成唯識論》參糅問題爲中心》
《哲學門》2003年第四卷第二冊張志強2003年
4、《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舍利塔銘》
5、《宋高僧傳》卷四(宋)贊甯
6、《玄奘法相唯識學說在古代日本和朝鮮的傳播與發展》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11月張德宗
7、《朝鮮入華學僧對玄奘唯識學的研習與傳播》
《五臺山研究》1994年第2期陳景富
8、《玄奘與韓半島佛教》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樸均吉2000年
9、《圓測唯識思想研究——以《解深密經疏》與《解深密經序品》解讀問題爲中心》
《哲學、宗教與人文》商務印書館張志強2004年
《試論圓測法師生平及其唯識學思想(妙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