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叁性與臺宗止觀
本悟
內容摘要:《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本文依唯識宗之叁性叁無性義理結合天臺圓妙止觀的角度來論叁性叁無性之圓融妙義。實則禅淨之行,經論之解,開則萬殊,總則歸一。若能了達一殊非異,空有不二,若推而知之,得其意而會通,則衆經諸宗所述妙義無非一如。
主題詞:叁自性 叁無性 止觀
道不自行,待人而弘,曆代諸祖結集經藏弘布宣流,乃至東土諸大士遠征西取,無非是爲了普利群迷。惜去聖時遙,後人根鈍,赅叁藏瀛海而滯礙不前,至今時則無所措手,徒望經典而無可奈何
古德遠見如斯,遂有禅、教、律、密、淨之分枝吐芳,各耀其華。然諸法圓融,若能通其一則各宗妙義自明,唯惜初機學人,複起彷徨迷惑,更生門戶之執見,鬥诤不息,則佛法妙義,權實二智,益加隱晦。實則無論禅淨之行,經論之解,開則萬殊,總則歸一。若能了達一殊非異,空有不二,則推而知之,妙悟衆經諸宗所述妙義無非一如,一如無二如,則雖禅、教、律、密、淨門徑各殊,得其意而會通將無不如是,猶如網得綱,殊條一慣,猶視諸掌,脈絡皎然,則收事半功倍之效。若能人人知要而會通,法法歸心,則執見鬥诤歇,共遵覺路而行,各獲藏衣之寶,圓滿無上菩提之願。
唯識宗,依《楞伽》、《阿毗達摩》、《華嚴》、《解深密》、《菩薩藏》等六經;及《瑜珈》、《攝大乘》、《成唯識》等十一論而成立。唐代玄奘大師纂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又有其弟子窺基大師立論著疏,弘揚學說,更使此宗在唐朝盛弘。至會昌法難後,論書多被焚毀,數百年間,乏人研習,逐至衰微。近來研究者頗多。
此宗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叁時。根本理論爲叁性、叁無性、五種姓等學說。爲宇宙萬有,悉爲識所轉變;叁界唯心,心外無法;吾人僅從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變之影象,而非實有之景物爲基本教義。以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的《唯識章》中特別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爲行持法門。
《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本文依唯識宗之叁性叁無性義理結合天臺圓妙止觀的角度來論叁性叁無性之圓融妙義。
(一)、唯識宗的叁性叁無自性
叁性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爲遣執故,依叁性立叁無性。叁無性即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解深密經》雲:“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又雲:“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又雲:“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唯識叁十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頌文解釋叁性與識的道理,“由彼彼遍計”者,就是說,能周遍計度妄執我、法者,就第八識及前五識,不能遍計。第七末那識,但計而不遍。惟有第六識爲能遍計。次句“遍計種種物”者,是說所遍計的即是依他所起種種色心諸法。所謂“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者,此遍計所執,不過是依于依他所起心、心所體,及見分、相分等,虛妄執爲“實我”、“實法”,如于繩上妄執爲蛇,而此“實我”、“實法”若離開心、心所體及見分、相分等,皆無自性。如繩外別無實蛇。此四句說明遍計所執性不離識。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者,是說依托衆緣,就是說,此心、心所體,及見分、相分,皆依托分別緣所生,故名依他起性。心心所法,皆有緣慮之用,或緣染或緣淨,皆名分別,複以此分別爲緣,展轉複生染淨心心所體及見相分。此二句說明依他起性不離識。
“圓成實于彼,常遠離自性”者,就是圓滿成就諸法的實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即爲圓成實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這四句是說,此圓成實性與彼依他起性性譬如麻之與繩,水之與波,既非是異,亦非不異。也如無常無我等蘊處界有爲諸法,與無常無我等性,非異非不異一樣。今圓成實與依他起性亦複如是,若說是異,則應真如非彼依他起實性,如水非波所依實性。若說不異,則應圓成實性也是無常。如波生滅,水亦生滅。有此理乎!末句“非不見此彼”者,也即是說,若未達遍計本空,未證見圓成實理,不能見彼依他起性,必須等到無分別智證真如後,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此明圓成實性亦不離識,以即是識實性故也。
頌文又說:“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此解釋叁無性即是識性,“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者,這四句是說,佛依此叁性,再立彼叁無性之名,乃是爲遣凡夫外道我執,二乘權教法執的密意,非了義談,故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者,這四句是說,初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譬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就是說,此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既然叁無性,但依叁性假立,叁性皆不離識,叁無性豈離識哉。
(二)、臺宗論叁性
別說叁性:何爲依他起性?謂外指大地山河,森羅萬象;內指根身識想,瞬目揚眉。總之曰:根塵識界,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是和合則顯,別離則冥,無一法不依他而顯現,此性本有,乃非真非妄,即妄即真。
何爲偏計執性?謂吾等不知一切諸法本就無性,以無性故,所以緣會則顯,緣散則隱,以不知故,妄於諸法上,計自計他,執我執所,此性本無,乃全真成妄,純妄純真。
何爲圓成實性?此非離前二性而有,只須識得偏計本空,依他如幻,則一切諸法,法爾圓滿,任運成就。一一無非真如性,真實義。此性本具,乃全妄即真,絕妄純真也。
更有一義以一心而明叁性,就心體平等,名圓成實性。心體爲染淨所系,依隨染淨二法,名依他性,不了而妄執所現虛相果報。名偏計執性。
複更有一義。就依他性中,即分別爲叁性。一者淨分,謂在染之真。即名圓成實性。二者不淨分,謂染法習氣種子,及虛相果報。即是偏計執性。二性和合無二,即是依他性。
若會通其義,據實而說,一依他,一切依他,則偏計圓成皆依他而起;一偏計,一切偏計,則依他圓成皆成偏計;一圓成,一切圓成,識得本空如幻,二性即圓成也。
此義難明,借喻則顯:譬如一條繩,用兩股麻造成,一人眼昏,妄見爲蛇,其心便計此處有蛇,不但手不敢捉,並人亦不敢近其邊,其明眼者,但見是繩,不說繩是蛇,亦不說繩是麻也。唯有智者,直見體是麻,用爲繩,尚不取繩相,況蛇相也,蛇喻偏計執,見蛇者尚不知是繩,何能知此是麻,是爲一偏計一切偏計也。繩喻依他起,見繩者不說是蛇,亦不說是麻,是爲一依他一切依他也。麻喻圓成實性,直見體是麻,麻外尚不取繩相,那有蛇相,是爲一圓成一切圓成也。
夫叁性無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無礙。吾佛一代時教,無邊妙義,無量法門,密意即在叁性門中,真俗乃至本末究竟,一時收盡,以顯唯識正理,更無異轍。以依他是唯識體,從依他妄起分別,即是偏計執,從依他悟真實,即是圓成。由分別故,一分成生死因。由真實故,一分成涅磐因。了分別性空,即生死成涅磐。迷真實性有,即從涅槃成生死。惟是一法,隨情顯義成叁,叁非叁而一圓理;一非一而叁性具;卷舒不失;隱顯恒如;非一非叁;泯性相于實地;即叁即一;耀行布于義天;攝要所歸;莫先斯旨。
(叁)、叁性止觀
《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因心成體則意爲此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楞嚴經謂妙淨明心,及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淨名謂真性解脫,大集謂染淨融通,般若謂摩诃衍,涅槃謂叁德秘藏,華嚴宗謂一真法界,淨土宗謂自性唯心,臺宗迹門謂諸法實相,本門謂非如非異,唯識宗謂一切種識無垢淨識。此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本來非相非無相,離過絕非,真如平等。然雖不變而隨緣,具足染淨性用。臺宗以此開一心叁觀觀于一境叁谛,一一皆成不思議妙境。唯識宗以此開一心爲叁自性。
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是唯心所現。譬如一切草木,皆依大地而生。是故從本以來,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者。故應了知此心具足一切諸法。一一皆以此現前一念之心性爲體,今修止觀,若不依止此心,則必破壞而不得成。所謂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方證不生滅果。此心體雖本具寂性,然非修止不顯。本具用性,然非修觀不顯。是故修習止行,即能除滅虛妄紛動,令此心體寂靜離相。即爲自利。修習觀行,能令此心用顯現繁興。即爲利他。當知觀門,即能成立叁性緣起爲有。止門即能除滅叁性,得入叁無性,入叁無性者。謂除偏計執性,入相無性。除依他性,入生無性。除圓成實性,入勝義無性。今再依譬喻,顯叁性止觀二門。說明叁自性修行體狀,以示如何證入叁無性,複其清淨自心。
《大乘止觀》中雲: “譬如手巾,本來無兔,真實性法,亦複如是。唯一淨心,自性離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兔現。依他性法,亦複如是。妄熏真性,現六道相也。愚小無知,謂兔爲實。分別性法,亦複如是,意識迷妄,執虛爲實。是故經言“一切法如幻”,此喻叁性觀門也。”
此喻叁性以明觀也:一、以巾喻自性清淨心,以巾本無兔,喻心本離相,是爲真實性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性離相,故爲真實也。二、以現兔喻,現六道相,以兔依巾而幻現,喻相依妄熏而現,是爲依他性法。叁、以執兔爲實,喻執虛相爲實。以愚小無知,喻意識迷妄,是爲偏計執法。謂五陰、六塵等,皆依熏所顯現,緣起之法,皆是幻有也。如理觀察真實本有如巾,依他全假如幻兔,分別全空,如執幻兔爲實。此爲觀門。《大乘止觀》雲“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虛無實,無相性智,亦複如是。能知諸法依心似有,唯是虛狀,無實相性也。若知虛兔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來不生,無生性智,亦複如是。能知虛相唯是真心,心所現相,有即非有,自性無生也。若知手巾本來是有,不將無兔以爲手巾。無性性智,亦複如是。能知淨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無爲真實性。此即喻叁無性止門也。”
此喻叁無性以明止:一、能知兔依巾有,唯虛無實。喻能了知諸法心現,無實相性。是爲相無性智。無實相性者,謂偏計性所執,唯是虛狀而無實也。二、能知唯是一巾,實本不生,有即非有。喻能知唯是自性清淨心,虛相非有,自性無生。是爲生無性智。自性無生者,自性中本無生滅也。叁、能知巾是本有,不將無兔以爲巾,喻能知淨心本有,不執二性之無以爲心。是爲勝義無性智。須知修觀時,了達叁自性是一心之緣起,便是叁無性智。即以此叁智,遣除叁自性之病,病除即入叁無性而無止矣。此即喻叁無性止門也。
修觀爲緣起有門,修止爲解脫空門。空有二門,偏即成病,必須並重。若不修止,即不能證入叁無性。故欲舍離世谛,了脫生死者,當修止門。若不修觀,即不能解知叁性,故欲建立世谛,廣度衆生者,當修觀門。修觀不但知俗谛,且知真即是俗。修止不但知真谛,且知俗即是真。即者,不二之義,真俗相即,便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中道第一義谛。所謂終日不變,而終日隨緣。終日隨緣,複終日不變。是之謂妙法蓮花,依此幻喻以通達叁性叁無性圓妙止觀。
二、結語
叁性幽深微妙。試觀初自凡夫,從偏計執性起修。了達唯虛無實,而入相無性。從此進修,了達虛相唯心,而入生無性。複從此進修,了達淨心之體,常無分別,而入勝義無性。由是久久修習,無明盡故,而得體證平等一性之真如。一切凡夫,莫不迷色空爲二。殊不知色是因緣生法,刹那刹那,生滅不停。所以當體是空,非色滅而後空也。以其色即是空,所以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同時無礙也。由此色身,推之一切法,莫不皆然。吾人若明得此理,則知不可著有,以有即非有故;不可著非有,以非有而有故。如此不著二邊,宛合中道,便是稱性起修。既能照性成修,所以全修在性。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自始至終,以無間叁昧,運大白牛車,徑入究竟圓滿覺果。
參考文獻:
《楞嚴經》
《解深密經》
《唯識叁十頌 》 玄奘大師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蕅益大師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惟賢法師
《叁自性要義》 谛閑大師
《大乘法苑義林章》 窺基大師
《唯識叁性與臺宗止觀(本悟法師)》全文閱讀結束。